环球小姐伪造学历获刑、4+4董某莹尘埃落定:精英滤镜碎得比脸快!
发布时间:2025-05-17 06:45 浏览量:3
Connexcel
01
出国镀金?别被“无痛留学”骗了
说国内造假是包装个人人设,那留学的造假,往往更像一场精心策划的“项目工程”。
近年爆出的“卡迪夫城市大学留学生集体退学事件”,就揭示了“留学中介+代考代笔+语言内测作弊”的产业链。
50余名中国学生通过校方在国内设立的语言课程及朗思考试“顺利通关”,集体拿到offer。然而,到了英国校本部,却被识破全部“代考造假”,校方随即发出勒令退学与限期离境通知。
另一边,大洋彼岸的美国也不平静。
两年前,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超过5500人联名请愿,要求学校彻查韩裔“姐妹花”Annabelle和Madeline Choi的学术造假案,包括高中阶段的论文抄袭、数据捏造等,足见学术界对“掺水”简历的极度愤怒。
最魔幻的要属一名被MIT录取的学生,其背景被扒:高中GPA、标化成绩全靠“机构包装”,面试甚至使用AI模拟应答。更讽刺的是,他的留学顾问在朋友圈“预告实验成功”,号称要实现“高中没上过也能冲藤校”的大胆计划。
MIT那边还没消停,浙江大学又因为与剑桥联合交流项目用假邀请函申请签证、学生被英国拒签10年而登上热搜。随后,又有拿了竺可桢奖学金的浙大学生因学术不端被MIT开除,一连串“打脸”,让名校、奖学金、光环统统崩塌。
更令人痛心的是,很多学生对造假并不知情,而是被“保录取”中介用假材料偷偷替换,最终人财两空,悔不当初。
这些都不是孤例。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等高校近年来都陆续查处过学生申请造假、论文抄袭、考试代考等问题,处理方式极其严厉,包括撤销学位、禁止入学、甚至通报警方。
在国外,学历造假没有商量余地,只有“零容忍”。
Connexcel
02
为什么越来越多人敢冒险“假学历”?
这些年,“文凭焦虑”在全球蔓延。一纸名校学位,往往被宣传成能带来社交地位、求职优势甚至流量变现。
在国内,一些社交媒体博主、职场精英包装出“海归硕士”“藤校学霸”的人设,背后却是虚构经历、移花接木甚至公然伪造文凭。
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一些留学生或中介机构开始动歪脑筋,把“学历”变成可以买卖的商品。
这一切的背后,既有社会对学历的过度崇拜,也有监管的缺位,更有部分人对规则底线的蔑视。
Connexcel
03
学历不能造,诚信不能丢
学历,不只是一份纸质证明,更是对一个人教育经历的公正记录。
造假的人,不仅伤害了社会对高等教育的信任,更直接侵犯了那些通过努力真正获得资格的学生的利益。
想想看,一个通过买文凭、伪造成绩进入名校的人,挤占了多少个“寒门学子”的机会?又有多少真正踏实读书、埋头科研的人被迫与一个靠“包装”得来的假学历竞争岗位?
确实会让努力的人寒心。
康联君并不反对追求学历。学历本身是努力的结果,是知识的沉淀。但更在意的是:它必须真实。
很多家庭会认为名校=阶层跃迁,认为这是一条“看似捷径”的路径;但如果这条路建立在造假、欺骗、抄袭上,不仅走不长远,更会毁掉自己一生的信用记录。
你可以没有名校学历,但千万不能没有学术诚信。因为比学历更重要的,是你这个人本身的真实。
造假者或许可以短暂获得掌声和关注,但时间终将证明,真正扎实的东西,是伪造不了的。
在全球高校对申请材料愈发严审的大背景下,靠投机取巧刷出来的offer,终究有一天会被打回原形。
要遏制学历造假乱象,康联君认为要从三方面入手:
国内高校要严审招生流程与论文质量,公开处理结果,让作弊者付出代价。
海外高校应加强对中国申请材料的真实性核查,推动“留学行业”走向透明化与标准化。
学生和家长必须重建对“诚信”的敬畏感——别再迷信“走捷径”,别再被中介和人设蛊惑。
在这个真假难辨的时代,守住学术的那一分清白,才是真正值得骄傲的“身份标签”。
Connexcel
04
康联的立场:坚持真实、保护学生长线利益
作为一家专业留学规划机构,我们强烈反对任何形式的学术造假,也从不参与任何投机行为。
康联相信,教育是关于长期价值的建设,不是一次性交易。一个看似“走捷径”的包装方案,可能毁掉的是孩子的前途、信任,乃至一生的海外发展空间。
所以:
我们帮助学生打磨文书,但坚守真实经历;
我们指导面试技巧,但不提供AI替答或虚假模拟;
我们鼓励学生积累真实经历,而不是等申请季临时“拼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