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小姐伪造学历获刑、4+4董某莹尘埃落定:精英滤镜碎得比脸快!

发布时间:2025-05-17 06:45  浏览量:3

最近一直热搜不下的“肖某4+4事件”终于有了最新的官方通报:除了肖某被开除解聘并吊销医师执照外,涉事其中的董某莹更因涉嫌入学资格造假、成绩造假、论文抄袭等问题,被撤销硕士学位!暂不评论4+4事件如何,但是,学术造假一定是0容忍态度!无独有偶,就在前几天,环球小姐李思萱也因学历造假,被判拘役240天并处罚金!因为她之前向香港大学申请硕士课程,声称拥有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文学学士学位,并提供了伪造的成绩单和毕业证书。港大在收到这些材料后,于2022年4月给予其有条件录取。然而,2024年3月,港大收到举报,指有人使用虚假学历申请入学。经调查发现,李思萱从未在哥伦比亚大学就读,其提供的材料均为伪造。随后,港大报警处理!两个热门人物,两个触目惊心的“翻车”案例,再次把“学历造假”这个老问题推上了舆论高峰。不得不说,这些年,“学历焦虑”像一张无形的网,笼罩在很多人头上。一纸文凭,似乎成了打开职业之门的“万能钥匙”。在这种背景下,不少人动起了歪脑筋:伪造毕业证书、买卖论文、刷成绩、走捷径……但现实无数次证明:造假可以一时得逞,但最终难逃东窗事发的命运。学历造假,已经不再是“翻车”两个字可以带过的事,它正在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诚信问题,甚至是法律问题。

Connexcel

01

出国镀金?别被“无痛留学”骗了

说国内造假是包装个人人设,那留学的造假,往往更像一场精心策划的“项目工程”。

近年爆出的“卡迪夫城市大学留学生集体退学事件”,就揭示了“留学中介+代考代笔+语言内测作弊”的产业链。

50余名中国学生通过校方在国内设立的语言课程及朗思考试“顺利通关”,集体拿到offer。然而,到了英国校本部,却被识破全部“代考造假”,校方随即发出勒令退学与限期离境通知

另一边,大洋彼岸的美国也不平静。

两年前,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超过5500人联名请愿,要求学校彻查韩裔“姐妹花”Annabelle和Madeline Choi的学术造假案,包括高中阶段的论文抄袭、数据捏造等,足见学术界对“掺水”简历的极度愤怒。

最魔幻的要属一名被MIT录取的学生,其背景被扒:高中GPA、标化成绩全靠“机构包装”,面试甚至使用AI模拟应答。更讽刺的是,他的留学顾问在朋友圈“预告实验成功”,号称要实现“高中没上过也能冲藤校”的大胆计划。

MIT那边还没消停,浙江大学又因为与剑桥联合交流项目用假邀请函申请签证、学生被英国拒签10年而登上热搜。随后,又有拿了竺可桢奖学金的浙大学生因学术不端被MIT开除,一连串“打脸”,让名校、奖学金、光环统统崩塌。

更令人痛心的是,很多学生对造假并不知情,而是被“保录取”中介用假材料偷偷替换,最终人财两空,悔不当初。

这些都不是孤例。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等高校近年来都陆续查处过学生申请造假、论文抄袭、考试代考等问题,处理方式极其严厉,包括撤销学位、禁止入学、甚至通报警方。

在国外,学历造假没有商量余地,只有“零容忍”。

Connexcel

02

为什么越来越多人敢冒险“假学历”?

这些年,“文凭焦虑”在全球蔓延。一纸名校学位,往往被宣传成能带来社交地位、求职优势甚至流量变现。

在国内,一些社交媒体博主、职场精英包装出“海归硕士”“藤校学霸”的人设,背后却是虚构经历、移花接木甚至公然伪造文凭。

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一些留学生或中介机构开始动歪脑筋,把“学历”变成可以买卖的商品。

这一切的背后,既有社会对学历的过度崇拜,也有监管的缺位,更有部分人对规则底线的蔑视。

Connexcel

03

学历不能造,诚信不能丢

学历,不只是一份纸质证明,更是对一个人教育经历的公正记录。

造假的人,不仅伤害了社会对高等教育的信任,更直接侵犯了那些通过努力真正获得资格的学生的利益。

想想看,一个通过买文凭、伪造成绩进入名校的人,挤占了多少个“寒门学子”的机会?又有多少真正踏实读书、埋头科研的人被迫与一个靠“包装”得来的假学历竞争岗位?

确实会让努力的人寒心。

康联君并不反对追求学历。学历本身是努力的结果,是知识的沉淀。但更在意的是:它必须真实。

很多家庭会认为名校=阶层跃迁,认为这是一条“看似捷径”的路径;但如果这条路建立在造假、欺骗、抄袭上,不仅走不长远,更会毁掉自己一生的信用记录。

你可以没有名校学历,但千万不能没有学术诚信。因为比学历更重要的,是你这个人本身的真实。

造假者或许可以短暂获得掌声和关注,但时间终将证明,真正扎实的东西,是伪造不了的。

在全球高校对申请材料愈发严审的大背景下,靠投机取巧刷出来的offer,终究有一天会被打回原形。

要遏制学历造假乱象,康联君认为要从三方面入手:

国内高校要严审招生流程与论文质量,公开处理结果,让作弊者付出代价。

海外高校应加强对中国申请材料的真实性核查,推动“留学行业”走向透明化与标准化。

学生和家长必须重建对“诚信”的敬畏感——别再迷信“走捷径”,别再被中介和人设蛊惑。

在这个真假难辨的时代,守住学术的那一分清白,才是真正值得骄傲的“身份标签”。

Connexcel

04

康联的立场:坚持真实、保护学生长线利益

作为一家专业留学规划机构,我们强烈反对任何形式的学术造假,也从不参与任何投机行为。

康联相信,教育是关于长期价值的建设,不是一次性交易。一个看似“走捷径”的包装方案,可能毁掉的是孩子的前途、信任,乃至一生的海外发展空间。

所以:

我们帮助学生打磨文书,但坚守真实经历;

我们指导面试技巧,但不提供AI替答或虚假模拟;

我们鼓励学生积累真实经历,而不是等申请季临时“拼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