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共是如何失去人心的?官僚横行,贪腐不休的下场如何?

发布时间:2025-07-06 19:27  浏览量:4

1917年十月的夜里,有些窗户还亮着。史书上说的“布尔什维克参与夺权”,其实是一帮人紧张地盯着墙角,纸条不停进进出出,没人知道俄国会变成什么样子。列宁在新的会议桌前没有过多讲话,但他明白,处于边缘的布尔什维克要的是时间。而其他党派还在争吵,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这些名字在彼时的夜色里其实已经不响亮了?

权力角逐残酷得很。莫斯科旧城区某家咖啡厅里,有知识分子说这只是过眼云烟。布党最终掌控局面,他们的声音盖掉了所有怀疑。这不是神话。是一次又一次投票、起义和被割裂的友谊。等局势稳定下来,苏维埃几乎就是布党的化身,后来苏共变成头顶光环的核心。不知道是自信还是被潮水裹挟,外界谁还关心其他党派去哪儿了?

苏联的诞生没人说它容易,在纸面上强大其实需要千百条生命、数不清的内耗、和每个夜里咬牙坚持的干部。到了1930年代,布党即苏联,苏联等于布党。权力是把双刃剑,布党满怀激情地改造世界。但没多长时间,冷却期降临,内部声音从满腔热忱揉成一团沉闷的低语。这才是故事的另一个起点!

布尔什维克以为抓住了真理,就能一马平川。权力越大,责任越重,这话放这里反而无力。让人感到奇怪,组织膨胀地厉害,档案室要新纸张,文件多得记不清。无数审批从街道往上推,每个环节都卡在那里。一个青年想要调换岗位,要盖七八个章,折腾两个星期,甚至更久。那么,为了效率,领导加快审批,又有人抱怨有人走后门。好像没一点能让大家都满意?

经济规划,大计都是合着节奏上的,不过总觉得动作慢了一拍。不是没人想改。只是庞大的体制拖住了所有人的脚步。1970年代,统计数字说官员数量年复一年上涨——官方数据显示,1985年政府官僚人数已达到1000万。专业机构研究报告提醒:庞大的官僚体系带来的冗余损耗高到惊人。可流程的复杂、文书的激增谁也拿不准是真的需要,还是习惯性拖延所致。

上头权力集中,一些人本意再好,慢慢也固化成“只需服从”的习惯。到了勃列日涅夫时期,以往说民主的声音越发稀薄。宴会上,有人悄悄议论,普通党员就是打酱油的,看戏的人多,参与的人成了稀罕物。莫斯科大学一位教授曾私下抱怨:本来是为理想工作,后来觉得到底是为谁?偶尔能听到不满泛起,慢慢也就被湮没。

不可否认,腐败掺杂在体制里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从国家顶层到车间小头头,各有各的生存之道。不过,1958年起的几起丑闻“肉联盟”,惊了不少人。有高官通过倒卖国家资产让自己变成真正的“权贵”,这些消息传出,民间一片唏嘘。上级部门查处,中层又生出新问题。1959年的经济犯罪案存档归档4.18万起,赫鲁晓夫想整顿,结果碰到铁板,最后还是自己被打了下来。那是一个奇怪的循环。利益集团真正有办法让所有的改革半途而废。

难道就没人真的在意这些普通人?日常议事厅内,人们都知道,发言权真正握在哪些人手里。透明度、监督不到位,有些人甚至压根不清楚党内监管机构都做点什么。公布的材料很少,民间偶有听说,但到底是谁敲了板子、谁悄悄关上门,没有几个人关注。内部惩处有时雷声大雨点小,等到最终决定落地,相关资料早成历史脚注。

偏偏贫富差距就这么蔓延。某些高官家里有进口食品、小汽车,工人家庭连面包券都得掐着用。1980年苏联官方经济数据显示,某些部门高管工资为普通工种的十倍以上。老板胖了,底下人开始焦虑,有人质问自己的孩子,你们以后还会这样安分守己吗?这些年部门聚会上总有议论:靠谱的干部越来越少。有年轻人偷偷跑去黑市倒卖外国香皂、牛仔裤,赚的钱比父母一个月工资还多。

其实赫鲁晓夫不是没有魄力。他敢动利益团体的奶酪,但最后只能下台。有人说他蠢,可也有人说——他就是早死一步。后来的勃列日涅夫,恢复了“该有的秩序”,大家仿佛都松了气。贪腐不再被遮掩,舆论中“一切恢复正常”,好像也就没人再追问为何有一方被抛弃。

越往后,苏共被群众敬而远之。理想信仰这词,本来喊得山响。久了,大家心里明白,只是一句标语。青年党员只想混个岗位,老干部更愿意进福利房。信仰、热情,注满档案袋,走在大街上没几人记得还有“共同的未来”。最近几年内部聚会,更是流于形式。不过这样讲其实又不太公平,因为零星街头还是能见热泪盈眶的人。

新思潮、改革声音,知识分子和学者高呼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有人信,有人笑话。莫斯科书店门口讨论热烈,年长的多皱眉,年轻的斜着看。像是无声的冲撞,一种对体制的无力感又夹杂着新鲜的期待。党内开始有人分派系,意识形态撞上新世界,谁都说自己是对的,结果就成了“天下大乱”。

1980年代初,苏共早年那种凝聚力已经消耗殆尽。某高级干部在宴席上自嘲,时代变了,没人再相信曾经那一套。倒也不是大家都变坏了,但谁还会因为口号流泪?事实上,有媒体披露,1986年底苏共党内主张改革和强硬保守的比例持平,民调显示对党的信任度不足25%,和20年前的80%对比简直天壤之别!

讽刺的是,谁都说自己没错。党内领导还在讲宏伟蓝图,百姓则盼望家里冰箱别断电。市场、改革、分派、内部博弈……好多事搅成了一团,变得越来越说不清。这时倒是听见有干部认同改革,也有人坚决反对,争论不休。没准事情根本不能按理想推进?要不然为什么二十年后没人再为那个誓言而激动呢。

也有声音说,布党的胜利根本解决不了老百姓的饭碗。有人说理想消散是因为腐败,有人说是经济拖垮了信心。其实两个说法都没错,都不全对。你要是问旁观者,他们多半就笑,生活总是比话语复杂太多。

了解历史,看的从来就不是结果。每个坐在办公室的管理者、每条街的普通人,都有自己的一摊难解之事。主流观点以为苏共的败退是必然,但其实谁知道哪一步是真正的转折?也就是说,有时候答案根本不同。

回到原点,苏共并非不会自省,中间某些干部确实反省过路走窄了,可没等他们想清楚,历史就把他们推走了!这样反复推拉、质疑、妥协、再质疑……一轮轮循环后,剩下的,是一地鸡毛,甚至说不上哪一步最难堪。

苏共失去人心,其实就是一步步丧失了和普通人站在一起的能力,然后就真没有后来那么多“注定如此”的味道。不是有人预料到大船会沉没,而是等真正沉的时候,岸上的人也没回头。

很多时候,结局不是谁早就安排好的,倒像一场空出来的长夜,等大家缓过神,历史的新剧本又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