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博士过剩,高学历也就业难!热衷鸡娃的家长们,该醒醒了!

发布时间:2025-07-07 02:17  浏览量:5

近日,《自然》新闻版块撰文指出,过去几十年来,全球博士毕业生数量稳步增长。在中国和印度等国家,这一数字呈爆发式增长。大量的博士生人数,却没有足够多的研究机构的学术岗位可以容纳。

前几年,教培行业遭受重创,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许多人对此愤愤不平,他们忧心忡忡地认为,这一举措将彻底堵死普通家庭通过教育实现阶层跨越的通道

当时,那种焦虑和担忧弥漫在整个社会氛围之中。然而,戏剧性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年大家为之忧心忡忡的事情,如今却自然而然地消停了下来。

鸡娃现象,作为当下教育领域的一个独特景观,其实质是上一代通过自身努力读书获取高学历,并在时代的红利下,将这份学历收益不断扩大。

但他们深知,在缺乏生产资料掌控的情况下,这种收益存在着明显的极限,无法确保子孙后代能够安稳地坐享其成。

于是,为了维持家族阶层的稳定,避免滑落,他们将希望寄托于下一代,期望孩子能够复制自己的成功之路。

然而,现实却残酷地给了他们一记耳光。财富或许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稳定传承,但是智商的遗传却完全是随机的,不受人为控制。

现实中这种例子比比皆是。

例如一对俄罗斯网红夫妻,爸爸会中、英、韩三门外语,妈妈是英文翻译专业,但他们的儿子英语考试只有36分,女儿至今不会说俄罗斯母语。

还有河南省郑州有一对博士夫妻因自己是高学历高智商,孩子从小显得很“笨拙”,怀疑自家孩子出生时抱错了,于是去做亲子鉴定,结果显示是亲生。

如今当看到普通大学毕业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困境,甚至一些 211 乃至 985 高校的毕业生,也不得不通过送外卖、做烧烤等体力劳动来维持生计,那些鸡娃的家长们内心难免会产生深深的疑惑: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让孩子去获得一个注定不断贬值的学历,到底是否值得?

上文我们提到目前全球的博士生也已经开始过剩了。传统认知上,博士学位是终身学术生涯的“垫脚石”。

同济大学博士生导师朱鸿明教授对记者表示:“近几年来,国内考博的人数越来越多了,一方面是传统的本-硕-博-教职的职业路径依赖,另一方面也因为硕士的就业竞争激烈,很多研究生认为博士学历在就业中具有优势。”

《自然》援引数据显示,在中国,2013年至2023年期间,博士生人数翻了一番,从约30万人增加到60多万人。

“这个数字还在持续增长,”香港大学专注于高等教育政策与实践研究的教授雨果·奥尔塔表示。

这种现象的发生,还是基于许多人期望投资高等教育能带来更好的经济回报。这样有什么问题吗?

从个体角度来看,产生这样的疑问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读书获取高学历,进而找到一份好工作,无疑是一条被反复验证的成功路径,它就像一条清晰的地图,指引着无数人走向美好的未来。

在那个时代,学历与工作、收入之间几乎存在着一种必然的联系,高学历意味着高收入、好工作,人们通过教育投资,能够获得丰厚的回报,实现自身价值的提升和生活品质的改善。

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教育的普及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学历与工作、收入之间的关系不再像过去那样紧密和直接。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压力不断增大,高学历人才的数量大幅增加,导致学历贬值的现象愈发严重。

除了那些家境优越、拥有丰厚资源的人之外,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在进行教育投资时,不得不认真考虑投入和收益之间的比例关系。

毕竟,教育成本的不断攀升,包括学费、培训费用、时间成本等,都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如果投入巨大却无法获得相应的回报,那么这种投资显然是不划算的。

从宏观角度来看,这种现象却反映出了严重的资源错配问题。

我们需要深入理解高考的本质。高考,是我国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摸索,逐步形成的一种以较低成本实现中下阶层有效互通的筛选机制。

在多数情况下,它主要作用于中下阶层之间的流动。你必须承认,当社会阶层发展到一定层次时,围绕顶层所建立起来的关系网,会形成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利益链,这个利益链具有强大的稳固性,没有足够强大的力量,很难对其产生实质性的冲击。

比如美国东部地区的名门贵族,他们已经富贵了几百年,家族的财富和地位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得以稳固传承,背后所依托的正是这种复杂而强大的利益关系网络。

从这个角度来看,一个国家能够实现中下阶层的稳定互通,已经是一项极具挑战性且意义重大的成就。

但到了今天,这套传统的筛选制度也出现了一些始料未及的问题。

如今学生还未走出校园,学历贬值的现象就已经屡见不鲜。为了争夺有限的优质资源,人们不得不拼命竞争,从卷学历,到参加各种兴趣班卷特长,只是希望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这种过度的竞争不仅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导致了社会资源的浪费。

另一方面,面对巨大的压力和看不到希望的未来,一些人选择了躺平放弃了努力和奋斗。对于整个国家而言,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损失。

因为年轻人本应是社会中最具朝气、最富有创新意识的群体,他们是国家发展的未来和希望。然而,当他们丧失了拼搏的勇气,整个社会的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也将受到严重的抑制。

现在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教育与阶层跨越之间的关系。教育的作用毋庸置疑,但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它不再是一条简单直接的康庄大道。

我们需要思考如何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