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沛县老乡朋友,屠狗的、养马的、吹丧的,为何都是大将之材?
发布时间:2025-07-07 12:48 浏览量:5
公元前202年,山东汜水边,刘邦皇帝登基,自此大汉天下。萧何、张良声名外扬、韩信战功盖世,可事实上,若只看这些文韬武略的名字,汉帝业似乎就变得简单又抽象。细想之下,刘邦的天下,并不是靠几位“顶流”谋帅一锤定音。最初随刘邦起事的那批老乡,倒反倒……看看就知道,有杀狗卖肉的,有赶马的,还有给人吹丧事号的,他们原本混得一般,谁能想到也会一跃成军中栋梁啊?这群铁哥们,在乱世里活生生地拼下了让人咋舌的地盘。难道真有什么特殊的诀窍?
三十出头,刘邦还是沛县一个农户的儿子,没什么官宦世家背景。他干脆不爱种地,也不愿老老实实地混温饱,跑去县里做了亭长,管着十里八乡。没文化也没什么规矩,他跟谁都能喝一杯,结交的是庄稼汉、手艺人、狱吏,谁都能称兄道弟。按现在说,能力倒不是最突出的,却特别擅长跟人处关系。
和刘邦关系最近的几个人,除了官场上的萧何、曹参,剩下的活脱脱就是典型的底层小人物。樊哙杀狗卖肉、夏侯婴马车班头、周勃本事是鼓乐手,丧事上唢呐吹得响。这种组合,在寻常百姓看来,恐怕更像临时工聚会。可现实真是这样吗,哪有什么人天生就配做重将?
樊哙,跟刘邦沛县老乡,还做了亲戚。他卖狗肉,没什么文化,入世倒挺早。人说弃文从武容易,他是本来就没看上读书那道。起初只是佩服刘邦,后来追到山里投奔,帮着刘邦跑路避难。鸿门宴上那场硬仗,樊哙披甲持盾进帐,和项羽顶了个对阵。正主刘邦倒是溜得快,后来也只字不提细节。樊哙打仗就是一把好手,战后封舞阳侯。这人好像一直不太起眼,时间长了,谁还记得他当初不过是个卖肉的嘛?
夏侯婴,马房出身,平民子弟。县衙里给马喂草,驾车送信,倒也灵活,常拉着马车经过亭口,每次都得和亭长刘邦抗一壶。他妙处在对官场有点自己的办法,跟刘邦唠嗑唠明白了不少路数。两人曾闹出风波,刘邦失手伤了夏侯婴,险些惹来牢狱之灾。夏侯婴干脆背罪坐牢,头也不回一次没往刘邦身上推责任。这事就这样揭过,后来谁还管过。
打仗时夏侯婴是驾车的。彭城那阵,刘邦被项羽追得急,家眷都成了累赘,刘邦狠下心要扔儿女,夏侯婴偏死抱着,硬生生一块带出来,所以吕后才苦等一碗水喝……等到天下定了,夏侯婴立下大功,封昭平侯,做太仆。可这人说不要官衔,照样为刘邦驾马。做事老样子,有点轴,又挺可靠。
说到周勃,泗水郡外来的移民,织席为生,实在没啥盼头。家境清贫如斯,丧事上拿着唢呐补家用。后来进了县武装练兵——也就这个时候,对上刘邦。从各类旧书能看到,周勃为人老实几乎木讷。奇就奇在这点——连刘邦自己都说,“那个能保江山的人,大概就是周勃吧。”事实证明并非一句虚话。
刘邦反秦时,周勃一路跟随,后来封了绛侯。汉后宫风波,吕家一度想动刘氏天下,最后周勃和陈平,硬是合力把吕氏除掉。从此家族世世有爵。周勃当初吹唢呐出身,谁料后人竟有周亚夫那样的大将军,真能诞生出这么多传奇吗?
有些人会问,这三人本事其实没啥特别,若不是时局推着,他们哪来的机会?这个说法不能说错,可并不能解释全。陈胜吴广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乍听像种口号,却确实说出当时草根求生局面。有的年代确实让普通人有机会。
一场秦末大乱,让这些人从街头市井拱上前台,眼看着命运就变了,成了“自己都未必相信的英雄”。最初时他们都已过壮年,说实话也谈不上年轻力壮,玩命的那股劲儿,或许只是在特定乱世才被逼了出来。会不会其实命运随意,还是有“天意”这种说不清的东西?那会儿很多人嘲笑沛县这些土得掉渣的“创业帮”,怎么可能平定天下。现在想想,也许这些人大半辈子都未必相信自己以后是侯是王。
别讲什么历史地位,也不能一概而论幸运。司马迁跑到丰沛实地考察,充满疑惑,他采访过后人,也看了这帮人早期经历。问题根本不全是“时势造英雄”,他们道貌岸然地成了杰出军事家,好像真没啥深谋远虑的底子。甚至某些地方写得极含糊,这也许和他们早年间特殊阅历、与刘邦相处的那点原生信任混杂在一起。刘邦喜欢什么样的人?他其实更看重一个人是否实用,不在乎你地位高低。一点小缺陷倒不妨事。
也有观点说,刘邦其实气度有限,平日做事极其计较利益。他能成霸业,倒不是心胸开阔,只是善于分配功劳而已。比如樊哙、夏侯婴、周勃,刘邦随时都可以让他们得权得位,等到不需要时反手一推,这样的人其实更接近现实。会不会其领导力完全靠手段,反正史书也常有争议。可不排除他确实看人极准。
汉初的团队,一开始人数不多,两三千人,主要是自家亲信亲友。随着局势变化,逐步壮大,也招揽了各路好手。刘邦身边,原本看不上的底层朋友,逐个变成开国功臣,这背后难道只讲时运?没这个说法吧。
其实,更像是一场大赌博。天生胆子大一点的,早晚都会冒个险。谁说屠狗、养马、吹丧不能进将相之列?打得过仗、拼得过命,身份就能调换。像樊哙这类,但凡和刘邦成了亲戚,平时醉醺醺没人看得起,一个动荡时代,不过是把他们从酒桌边拉到了生死场上,有几个人能想到最后会混个独当一面的结局?
当然,我也见过另外看法。有人说,只是刘邦运气好,这些市井之徒多,不过碰巧有几个活下来,成了事。要是换了别人,早就死得不留名。可世道总在变化,不会都是按理出牌。
再多说几句,关于功名成败,司马迁写《史记》、班固做《汉书》,不少细节是听来的,仍有许多疑团。比如,周勃当年到底吹没吹过唢呐?樊哙早年混迹市井时究竟做过什么?无人说得太准。现在看公开的资料,连樊哙的人物画像都常常自相矛盾。这就是历史,得承认,很多地方根本拼不起来。
樊哙、夏侯婴、周勃,最初只是帮刘邦混口饭吃,到最后官封万户,子孙享爵。是立功还是踩着命运浪头?可能都有。你说这些人一定就是天生英雄,这谁信?但让一批从底层市井爬上来的角色,在乱世凑出一盘好棋,也不是年年岁岁都能碰上。
想起那会儿丰沛一带物价飞涨、战乱不断,百姓过得很苦,这些底层汉子真能一夜翻身?后人无论怎么总结,其实没人有标准答案。
最后再扯一句,这三位功臣的后人,有的混得一两代就没落了,说明成败从来带着偶然和无数变量。到底是历史选择了他们,还是他们自己挣脱历史?这么说起来,不觉得更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