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太原起兵始末

发布时间:2025-07-07 16:28  浏览量:2

唐朝那些事儿连载03

李渊回想起在晋阳宫和隋炀帝两个留守妃子发生的事情,连着好几天吃不下、睡不着。不久又接到马邑前线的军报,说太守王仁恭出战失利,副留守高君雅和他一起作战也败了。

李渊更加着急,回到内室,一个人呆呆地坐着。突然,一个年轻人快步走进来,开口就对李渊说:“父亲大人还不赶紧想个好办法,要等到什么时候啊?”

此年轻人正是李渊的二儿子李世民。李渊无解,便反问道:“你有什么计策?”

李世民压低声音说:“如今天下大乱,连皇帝都自身难保,朝不保夕。父亲大人如果还死守着忠臣孝子这类小节,下面有盗贼作乱,上面有严刑峻法,灾祸随时都会降临。不如顺应民心,发动正义之师,说不定还能把灾祸转变为福气呢!”

李渊生气地说:“你怎么敢胡说八道!我要把你抓起来去自首,先报告给朝廷,免得连累全家。”

李世民说:“儿子我观察天意和人心,已经到了这个地步,所以才敢提出这样的建议。父亲大人如果一定要把我抓去送官,儿子我也不敢逃避死罪。”

李渊叹气道:“我难道真的不讲父子之情,忍心去告发你,让你去送死吗?但你千万要小心,不要再轻易说这种话了!”李世民这才退了出去。

第二天,因为贼寇的警报更加紧急,李世民又进内室劝父亲:“如今盗贼一天比一天多,几乎遍布天下。父亲大人您奉皇上的诏令去讨贼,可您想想,这些贼寇能杀得完吗?如果贼寇杀不完,您最终还是免不了要被问罪。况且现在社会上都在盛传姓李的要兴起当皇帝,已经引起皇上的猜忌了。郕公李浑,根本没什么罪过,还不是被满门抄斩?父亲大人就算真的把贼寇都消灭了,恐怕到时立了大功,不但得不到奖赏,反而会更快地招来杀身之祸。儿子我翻来覆去地考虑,只有昨天那个提议,才能解救危难,希望父亲大人不要再犹豫了!”

李渊从容地说:“我昨晚仔细想了想,你的话也很有道理。今天咱们家是破家亡身,还是化家为国,建立新朝,都由你一人决定了。我也不能完全做主了。但是家人都还在河东,所以这事不能操之过急,还得慢慢来。”

李世民说:“父亲大人既然已经决定了,立刻派可靠的人去把家人们接来就是。”

李渊点头表示同意。李世民退出内室,亲自去安排可靠的人,快马加鞭赶往河东接家属。

正在悄悄安排的时候,从隋炀帝所在的江都又传来消息,顿时把李渊吓得魂飞魄散。

原来,隋炀帝因为李渊没能抵御住突厥和贼寇刘武周,特地派使者到太原,要逮捕李渊问罪。

李渊万分危急,赶紧召来副宫监裴寂和二儿子李世民商量。裴寂立刻进言道:“我前些天劝您早作打算,就是防备这种灾祸。眼下事情已经火烧眉毛了,还犹豫什么?古人说得好:‘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请明公速做决断!”

裴寂刚说完,李世民就接口道:“如今皇帝昏庸,国家混乱,再尽忠也没用。您想想看,偏将副将打了败仗,马邑失守,立刻就怪罪到主帅头上,这种国法,是什么时候定下的?上面的人已经乱了法度,下面的人又何必死守尽忠呢?”

李渊叹气道:“可是,万一弄巧成拙,那可怎么办?”

裴寂接话道:“这完全不用担心!晋阳的兵马精锐强壮,您又积蓄了巨额财富,依靠这些起事,还怕不成功吗?再说,留守关中的代王杨侑(隋炀帝的孙子),年纪还小,关陇地区的豪杰们,正想找个明主投靠。您如果挥师西进,安抚收拢这些豪杰,拿下关中就像弯腰捡草一样容易。何必甘心被朝廷抓走,自己去送死呢?”

李渊还在迟疑不决,裴寂又进一步紧逼道:“上次我让宫女侍奉您,二公子世民就担心事情败露会被一起杀头,时常戒备。现在又因为贼寇的事情,朝廷要抓您问罪。万一这两件事一起发作,我裴寂死不足惜,您难道要等着被灭族吗?”

这一番话,终于说得李渊死心塌地,决定起兵。这时听说朝廷的使者已经到了,就推说自己病得很重,不能起床,只派属下的官员把使者请进官署暂时住下,说等病稍好一点,再宣读诏书。

使者因为李渊手握兵权,不敢违拗,只好忍气吞声地等着。李渊和李世民等人则秘密部署,打算杀了使者祭旗,然后择日出兵。恰好这时江都又传来赦免的诏书,仍然命令李渊照旧担任原职,戴罪立功。

李渊这才出来接诏书,并好好款待了前后两批使者,送了很多财物打发他们走了。

李渊稍稍放了心,结果又拖延了好几天。裴寂和李世民不断催促,才重新讨论起兵大事。

李世民推荐刘文静,说他可以参谋军事。于是秘密召刘文静出狱。

刘文静见了李渊,献上一条计策:假造皇帝的命令(制敕),说太原、西河、雁门、马邑等地的老百姓,凡是二十岁以上的,都要去当兵,东征高句丽。这道假圣旨发下去后,老百姓肯定怨声载道,痛苦不堪,恨不得立刻把隋朝皇帝揪下来,才能解恨。

不久,又传来刘武周攻占汾阳宫(皇帝的行宫)的消息,李世民便再次对李渊说:“父亲大人您是这里的留守,却让盗贼占据了皇上的离宫,再不赶紧起事,大祸就要临头了!”

李渊接口道:“正是因为家属还没到,所以还在犹豫。”

李世民说:“听说家眷已经启程了,应该很快就能到。眼下事情迫在眉睫,必须赶紧布置才好。”

李渊皱着眉头说:“恐怕兵力不够,一时还不能起事。”

李世民于是走近一步,贴着李渊耳朵小声说了几句。李渊随口连声说好。计划定下后,立刻召集手下的将领和官员开会商议。副留守王威等人都来了。李渊升帐宣布说:“刘武周非法占据了汾阳宫,我们这些人不能去讨伐,按罪要灭族!怎么办才好?”

王威等人都恭敬地行礼说:“一切听留守大人的命令。”

李渊又说:“朝廷用兵,按规矩必须报告请示。现在贼寇就在几百里之内,江都却远在三千里之外,远水救不了近火,真是进退两难,所以我也拿不定主意。”

王威等人齐声说:“您地位尊贵,既是皇亲又是贤臣,应该和国家同命运共呼吸。如果一定要等朝廷批复,恐怕会耽误战机。眼下最重要的就是讨伐贼寇,一切行动,您自己做主就行。只要能把贼寇平定,皇上想必也不会怪罪您擅自做主。”

李渊假装沉思,好半天才说:“大家意见一致,我也顾不得专擅不专擅了。但是突厥还没退兵,刘武周又来了,兵力分散不够用,应该马上招募新兵才行。”

王威等人又齐声说:“这是当前第一要紧的事。”

李渊又说:“刘文静当县令多年,应该了解本地有本事的人。我想现在募兵,非他不可,得暂时把他从牢里放出来,让他负责这事,你们看行不行?”大家都说好。

李渊就派人把刘文静叫来,嘱咐他设立募兵局,然后让王威等人先退下,静候命令。

王威等人退下后,李渊又任命池阳人刘弘基和洛阳人长孙顺德,协助刘文静募兵。

王威等人听到这个命令,不免起了疑心。原来,这个刘弘基曾经做过右勋侍,长孙顺德也做过右勋卫。他们两人本来都在隋炀帝身边当差,只因为隋炀帝远征辽东,他们不愿意跟着去,竟然逃亡到了晋阳,暂时客居在此。

此外还有一层嫌疑,那就是李世民的妻子,是已故骁卫将军长孙晟的女儿,而长孙顺德就是长孙晟的族弟。让他帮忙募兵,显然形迹可疑。

而且陆续招募来的新兵,就直接归刘弘基和长孙顺德统领,并没有派给其他将领。这就更让王威怀疑了,于是去找行军司铠武士彟商量。

武士彟是李渊的心腹,早就劝过李渊起兵,王威偏偏去问他,武士彟当然替李渊辩解。王威又说:“别的事先不说,长孙顺德和刘弘基可是朝廷逃犯,怎么能让他们统领军队?我想把他们抓起来治罪。”

武士彟说:“这两人都是唐公(李渊)的门客,要是抓他们治罪,唐公肯定会出来反对,这不是自找麻烦吗?”

王威听了,脸色沮丧,也就不敢再有什么异动了。正好高君雅回来求援,王威和高君雅见面,私下里谈起这些疑点。高君雅也觉事情可疑,应该找机会除掉李渊。

正赶上晋阳大旱,李渊打算去晋祠求雨,提前几天下令斋戒。王威觉得机会来了,就和高君雅定下计策要除掉李渊。只是因为兵士大多归李渊统领,他们指挥不动,没办法,只好嘱咐晋阳乡长刘世龙,召集乡兵埋伏在晋祠里,准备刺杀李渊。

刘世龙表面上答应,暗地里却报告了李渊。李渊召李世民进来商量。李世民说:“这两个人死期到了!儿子我正想除掉他们,他们自己倒送上门来,真是巧极了。”于是和李渊定下了秘密计划。

第二天早晨,李渊到办公的莅事堂,邀请王威、高君雅一起处理公务。忽然,开阳府司马刘政会骑着马冲进来报告说有紧急密报。李渊用眼神示意王威,让他拿状纸来看。王威就叫刘政会把状纸呈上来。刘政会却大声说:“要告发的就是副留守,只有唐公可以看。”

李渊假装惊讶道:“有这种事吗?”就示意刘政会把状纸递给自己。

只见状纸上写着:“副留守王威、高君雅,暗中勾结突厥入侵”等等内容。

李渊就把状纸递给王威看。王威还没看完,就撸起袖子破口大骂:“是哪个叛徒,敢来诬陷我们俩?”

李渊冷笑道:“谁才是叛徒,问问你们俩自己就知道了。”

王威和高君雅知道大事不好,立刻一起起身下堂要走。刚走到门口,就被外面的士兵团团围住。只见李世民束发金冠,穿着军装骑在马上,指挥刘文静、刘弘基和长孙顺德等,把王威、高君雅二人拿下,关进了监狱。

又过了两天,突厥几万兵马果然入侵晋阳。李渊命令裴寂等人分头埋伏,自己却下令把四面城门都大大敞开,内外看得清清楚楚。

突厥兵冲进外城,看见内城也大开城门,不由得你望我我望你,都愣住了,吵吵嚷嚷了好一阵,最后竟然撤出外城走了。

李渊于是把王威、高君雅绑到街市上,对军民宣布道:“招引贼寇来攻城的,就是这两个人!你们说该不该杀?”

军民都相信这是真的,谁不说该杀。只听一声号炮,两个血淋淋的人头就滚落在地上。

不久,突厥兵又来攻城。李渊派部将王康达等人,率领一千多骑兵出战,结果全军覆没。城里人心惶惶,非常恐惧。

李世民想了个计策,夜里派将士悄悄出城。等到天快亮时,这些将士却打着旗帜,敲着战鼓,呐喊着向晋阳城冲来。

突厥兵以为是大批援军到了,竟然吓得退走了。城外的居民有些被突厥抢掠了,但城内却毫发无损。军民都非常高兴,连李氏父子也松了一口气。

还有一件喜事:李渊的家眷从河东老家全到了。当时李渊的原配窦夫人已经去世,他的侍妾万氏以下,以及儿子李建成、李元吉等人,都来拜见;连女婿柴绍,也跟着一起来了。

一家人欢聚一堂,说说笑笑。只是三儿子李玄霸(即李元霸原型)在家乡病死了;还有侍妾万氏生的儿子李智云,在路上失散了,生死不明。欢乐中带着三分悲伤。

李渊问柴绍:“你怎么和他们一起来了?”

柴绍回答说:“小婿本来在长安担任千牛备身(禁卫军官)。因为接到二舅兄世民将要起兵的密信,催我到这里来,所以我就奉命赶来了。半路上正好遇到岳父大人的家眷,有幸一起同行。”

李渊没等他说完,急忙问道:“我女儿(平阳公主)来了吗?”

柴绍回答说没来。李渊就看着李世民说:“你既然召你姐夫来,为什么不请你姐姐一起来?”

柴绍在一旁代为回答说:“您女儿觉得一起走不方便,说她自有妙计脱身避祸,让我们不要担心。”

李渊说:“这也罢了。但我儿子智云,才十几岁,这次走丢了,不知下落如何。”

柴绍安慰道:“吉人自有天相。”

李世民立刻提出建议:“家眷已经到了,大事该着手进行了。必须赶紧商议出兵,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晚了恐怕会生变故。”

李渊于是召集刘文静、裴寂等人,共同商议出兵的方法。刘文静说:“出兵不难,就怕突厥时不时来牵制我们。现在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先和突厥搞好关系,然后再起兵。”

李世民接口解释说:“这也是权宜之计。”于是由刘文静起草了一封书信,大意是说:“我们现在想起义兵,去远方痛击破坏两国关系的坏皇帝杨广,成事后立即就会像隋文帝那时候一样,恢复和贵国(突厥)和亲的政策。如果大汗您肯发兵响应,帮助我们南下,希望不要侵扰百姓。如果只想和亲,坐着接受金银绸缎,也全凭大汗您的意思。”等等。

草稿写好后,又由李渊亲自抄写一遍,然后派刘文静当使者,快马加鞭赶往突厥。

刘文静还没回来,李渊也不好仓促发兵,只好整顿军队等待。空闲时就想起儿子智云,多次派人去河东打听下落。后来接到派去的人回报,说李智云被官吏抓住押送到长安,被留守长安的阴世师杀害了。

李渊不禁放声大哭。裴寂等人都来劝解。李渊含着泪说:“玄霸从小聪明,活了十六岁,一场病就死了,这也许是命中注定,没办法挽回。智云很会骑马射箭,还会下棋写字,年纪比玄霸还小两岁,没想到被官府抓住,惨遭杀害。我的志向还没实现,儿子就先死了,这难道不是一件大痛事吗?”说着又不停地掉眼泪。裴寂等人也叹息不已。

忽然有人报告刘文静从突厥回来了。李渊立刻召他进来,询问情况。刘文静说:“突厥的始毕可汗说,除非唐公您自己当皇帝,他才肯出兵相助。”

裴寂高兴得跳起来说:“连突厥都愿意唐公当皇帝,大事成了!”

李渊也转悲为喜,但嘴上还是再三推辞,不敢自称皇帝。

裴寂又说:“时机不能错过,机会要赶紧抓住。”

刘文静也说:“现在义兵虽然聚集起来了,但战马还很少。突厥兵我们不一定急需,但突厥的马匹却是我们急需的。如果拖延着不给答复,万一突厥后悔了,我们就失去了这个帮手。”

李渊认为立即称帝风险过大,便说:“各位再想想别的办法吧。”

裴寂便说:“实在不行,不如尊现在的皇上为太上皇,另立代王杨侑当皇帝,安定隋朝皇室。同时向各郡县发布檄文,更换旗帜。表面上向突厥表示我们要拥立新君,免得他们起疑心。”

李渊略带讥讽地笑道:“这不过是掩耳盗铃罢了。但事已至此,也顾不得那么多了。”于是再派刘文静去突厥通报,约定:攻下长安后,土地归李渊,人口和财宝归突厥。

始毕可汗非常高兴,立刻先派使者送了一千匹马到晋阳。李渊非常高兴。从此以后,李渊给突厥写信,竟然自称为“外臣”,虽然是暂时的低头,终究免不了是一种国耻。

再说李渊既然和突厥联合了,就向辖区内各地发布檄文,自称“义兵”。西河郡丞高德儒拒绝服从命令,李渊就命令李建成、李世民带兵攻打西河。

李世民和士兵们同甘共苦,所过之处秋毫无犯。路边的瓜果蔬菜,不买就不吃。百姓都很感动。

到了西河城下,高德儒紧闭城门拒守。李世民亲自带头,冒着危险登城猛攻。李建成也跟着进攻,很快就把全城攻陷了,抓住了高德儒,斩首示众。除此之外,一个人也没杀,命令百姓各自安心做自己的事。远近的人都很称赞。

李建成、李世民于是带兵返回晋阳,来回只用了九天。李渊非常高兴地说:“像这样行军打仗,就算横行天下也不难了。”于是下定决心进军关中。

他再次招募士兵,并打开粮仓救济贫民。年老体弱的人领粮食,青壮年则被招募入伍。

裴寂等人给李渊上尊号,称他为“大将军”,设立大将军府,任命官员:裴寂为长史,刘文静为司马,唐俭和温大雅为记室。温大雅还和他的弟弟温大有共同掌管机密。武士彟为铠曹(管兵器),刘政会以及崔善、张道源为户曹(管户口钱粮),姜謩为司功参军(管功赏),殷开山为府掾,长孙顺德、刘弘基、窦琮,以及王长谐、姜宝谊、阳屯为左、右统军。其他文武官员,也都量才任用。

封世子李建成为陇西公,兼任左领军大都督;李世民为敦煌公,兼任右领军大都督。两人都可以自己任命属官。

此外,柴绍为右领军府长史咨议(类似参谋顾问),刘瞻兼任西河太守。

部署大致确定,各司其职。长史裴寂把晋阳宫仓库里储存的九百万斛粮食,以及杂色绸缎五百匹、铠甲头盔四十万副,全部移送到了大将军府。

还把尹、张两位美人以下的所有五百名宫女,都遣送到大将军府内服役。从此,唐公李渊才得以实实在在地享用那两位如花似玉的美人。

这一天是隋炀帝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的初秋,天气开始转凉,秋风送走了暑热。李渊亲自率领三万甲士从太原出发,李建成、李世民等人都随军出发,只留下小儿子李元吉守卫太原城。

李渊向众人宣誓并发布檄文,声称是为了尊立代王杨侑才起兵的。走到半路,前锋探马回来报告:大隋郎将宋老生和将军屈突通,奉代王杨侑的命令,分兵抵抗。屈突通留在河东城,宋老生已经领兵到了霍邑(今山西霍州)。

李渊起兵的口号是尊立代王,现在代王反而派兵抵抗,被啪啪打脸的李渊厚着脸皮说:“先向霍邑进兵,再做打算!”

于是各军奉命,扬鞭催马,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