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女子中暑去世,发作到死亡不足12小时!别低估夏天“威力”

发布时间:2025-07-07 17:57  浏览量:5

上海这位女性的突然离世,是一记响亮的警钟。高温天不是简单的不舒服,而是可能让人命悬一线。

短短不到12个小时,从中暑发作到死亡,几乎不给人反应的机会。很多人以为中暑就是出汗多、头晕、难受,躺一会、喝点水就能缓过来。

但事实远比想象中复杂。中暑,是一个医学上明确界定的急症,一旦进展为重症,死亡率高得惊人。

尤其在这种高温、高湿的环境中,身体的散热机制被彻底压垮,脏器一个接一个出问题,根本不像普通感冒那样给你几天缓冲时间。

从临床角度看,中暑不是单一的症状,而是一整套连锁反应。最初的表现可能只是轻微的头痛、恶心、乏力,有些人甚至只是觉得有点烦躁,没当回事。

但一旦体温飙升超过40度,身体的蛋白质结构就开始变性,细胞功能全面紊乱,像是锅里的蛋白煮熟了一样,回不去了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可能出现意识不清、胡言乱语、抽搐,甚至昏迷。呼吸变浅变快,心跳像失控的鼓点,肝肾功能迅速衰竭,不出半天,命就可能保不住。

这不是危言耸听。2023年《中华急诊医学杂志》上有一项多中心研究显示,重症中暑患者的住院死亡率高达43.8%。

尤其是老年人、儿童、慢性病患者,哪怕只是短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一旦中暑,病情往往进展极快。和一般的发热不同,中暑造成的高热是内外失衡引发的热失控,不是感染,不是发炎,是身体的散热系统彻底崩溃了。

人体的散热,靠的是出汗和血管扩张,但这两个机制都有前提。一是环境要允许蒸发,比如空气要干燥,风要流通;二是心脏要有足够的泵血能力,把热血送到皮肤表面。

偏偏上海这类沿海城市,高温伴随高湿,汗根本蒸发不掉,体表像套了个塑料袋,热气出不去。再加上有的人本身有高血压、心功能不好,血流不到位,体温就像锅炉坏了的高压锅,越烧越高,最后爆掉

不仅如此,中暑还会诱发一系列严重并发症。最典型的是多器官功能衰竭

我们在临床上见过不少患者,刚送来的时候只是意识模糊,结果几个小时后肝酶飙升、肌酸激酶破万,尿液变成酱油色,提示横纹肌溶解症,这是肌肉细胞破裂,大量毒素进入血液,直接冲垮肾脏。

有的患者甚至在意识恢复后出现迟发性脑病,几天后开始出现记忆混乱、情绪不稳,CT检查才发现脑部已经出现水肿或出血。

从机制上讲,重症中暑其实是一个炎症风暴的过程。高温诱导的细胞损伤,释放大量炎症因子,激活免疫系统,结果是全身的小血管开始通透性增加,血液成分渗出,组织水肿越来越严重。

就像洪水冲垮堤坝一样,一旦启动,收不住。一项发表于2022年的《临床内科杂志》研究中指出,重症中暑患者血液中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水平明显升高,与死亡风险显著相关,这说明中暑不只是温度高,更是免疫系统的失控反应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一个好好的人,上午上班还能笑着打卡,下午就被推进了抢救室。其实中暑的最大危险在于它的隐蔽性突发性

尤其是在一些没有空调的封闭空间,比如车内、仓库、施工现场,温度常常比室外更高,而且空气不流通,热量越积越多,人一旦进入,身体很快就会失去调节能力。还有些人白天暴晒后,回家吹空调睡觉,结果半夜出现抽搐、发热、意识不清,这种滞后性让人措手不及。

这点在临床观察中非常典型。有一次急诊接诊一位三十多岁的男性,下午在户外工地工作,回家后感觉头晕乏力,以为只是中暑轻症,没太在意。

晚上八点开始发热、呕吐,到凌晨一点送到医院时已经意识模糊,体温42度,肝功能几乎全毁,抢救两天后还是没挺过去。

那时候他太太坐在急诊外面一句话都不说,只是一直在抠手指甲,我们医生看到太多这样的场景,真的想把这个词讲得再透一点。

那该怎么办呢?不是一句“注意防暑”就能解决的。首先要有体温监测意识。体表出汗不等于体内不热,很多人以为自己还能动就不严重,其实体温已经在飙升。

尤其是高湿环境,汗出不去,反而不容易察觉。建议在高温作业或活动后,用电子体温计测一下体温,一旦接近或超过39度,就需要引起高度警惕。

另一个非常关键的点是及时降温手段。不是所有人都有空调,也不是所有空调都开得够低,这时候物理降温特别重要。

可以通过冰袋敷在大动脉处,比如颈部、腋下、大腿根部,这些地方血流丰富,散热快。还可以用温水擦身,加快蒸发。

千万别用酒精擦身,会刺激皮肤,还容易引起中毒。如果出现意识模糊、呼之不应、体温持续不降,必须立刻送医,不能靠自己在家扛。

有研究发现,重症中暑患者的黄金抢救时间只有2小时。也就是说,从体温超过40度那一刻起,每延误一分钟,器官受损的风险就增加一分。

2024年《急诊医学论坛》的一项回顾分析指出,体温在40度以上超过3小时,死亡率接近60%。所以不是等症状严重再去医院,而是一旦发觉身体不对劲,尤其是高温下出现意识混乱、站立不稳、呼吸急促,哪怕只是有点不正常的感觉,都应该立刻就诊。

从数据来看,中国每年约有数百例因中暑死亡的报告,而实际数字可能更高,因为很多未被确诊的猝死事件,背后都可能有高温诱因。

正如那位上海女性的悲剧提醒我们,中暑不是小病,不是歇歇就能好的状态,它是一场和时间赛跑的灾难。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在不经意间成为它的目标。

如果你是户外工作者,如果你家里有老人或孩子,如果你身边有人正在经历高温作业,请把中暑当成一场真正的医学急症来看待。

不是怕热,也不是体质差,而是身体到了极限,不喊疼也已经撑不住了。这些年我们在急诊一线看到太多来不及抢救的遗憾,也听过太多“我以为没事”的悔恨。

希望这篇文章,能帮你在关键时刻多撑住一口气,也帮你提醒身边的人,别再低估这个看似普通的夏天。

参考文献

1.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3年第9期,重症中暑病例多中心回顾分析

2. 临床内科杂志,2022年第11期,高温环境中炎症因子与预后关系研究

3. 急诊医学论坛,2024年第4期,重症中暑抢救时间窗与死亡率关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