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高温杀手”热射病!研究发现:容易患热射病的人,有5个特点

发布时间:2025-07-07 18:50  浏览量:5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盛夏来了,空气仿佛都在发烫。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大中午走在马路上,汗水像断了线的珠子滚滚而下,感觉整个人快要被阳光“烤熟”。

可你知道吗?在这炽热的阳光背后,藏着一个不声不响却足以致命的“隐形杀手”——热射病。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陌生?甚至觉得这只不过是“中暑”的升级版?错!热射病绝非如你所想的那般,是“多喝水、多休息就能缓解”的小毛病。它来势汹汹,发展迅速,一旦发作,分分钟可能威胁生命。

别以为只有沙漠或火炉般的工厂才会出现热射病。就在我们身边,在高温天骑车送外卖的骑手、在操场上训练的学生、在田间劳作的农民、甚至是在家中密闭房间里的人,都可能在不经意间被它“盯上”。

我们常说“热得中暑了”,但其实,中暑只是一个大类,而热射病——是中暑中最严重、最危险的一种。

当人体在高温环境下长时间曝晒或剧烈活动时,体温调节系统会“崩溃”,核心体温可能飙升至40°C甚至更高。

此时,体内的各种酶活性紊乱、器官功能紊乱,甚至可能出现意识障碍、昏迷等症状。如果不及时识别并采取有效降温措施,后果不堪设想。

更可怕的是,热射病的“发作”并不总是有明显预兆,它可能在你还没意识到危险的时候,悄然来袭。

不是所有人都容易得热射病,但研究显示——以下5类人,是热射病“最钟情”的目标。请对号入座,看看你是不是“榜上有名”。

1.老年人:调温系统“退化”,最脆弱的一环

随着年龄的递增,人体的体温调节机制渐趋迟钝。老年人出汗功能下降,皮肤血流减少,加上很多人本身就存在基础性慢性病,对外界温度的适应能力大打折扣。

更糟糕的是,一些老年人生活起居较为封闭,夏天常常关窗开空调,殊不知,如果空调温度过高或室内通风不畅,也可能加剧热量在体内的积累。

2.儿童:小身体,大危险

别被孩子的活力欺骗了。儿童的体温调节能力尚未发育成熟,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水分流失速度快,出汗机制也不完善。尤其是婴幼儿,无法清晰表达不适,更容易在高温环境下陷入危险。

曾有报道显示,有家长在炎夏将熟睡的孩子遗忘在车内短短十几分钟,结果酿成悲剧。这类案例屡见不鲜,令人痛心。

3.户外作业者:烈日下的“高危兵种”

建筑工人、外卖骑手、环卫工人……这些在高温下工作的人,几乎每天都在与“热”作战。他们的身体不断积聚热量,加上工作强度大、补水不足,一旦疲劳过度,热射病就可能迅速“趁虚而入”。

更糟的是,这群人往往为了工作任务和收入目标“硬扛”,忽视了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

4.剧烈运动者:别让热量“憋爆”了身体

炎炎夏日,很多人依旧坚持晨跑、打球、健身。诚然,运动有益,但如果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进行剧烈运动,身体产生的热量远远大于散热速度,就会导致体温迅速升高。

特别是在不通风或穿着不透气运动装备的情况下,身体就像一个“高压锅”,随时可能被热量“炸开”。

5.肥胖人群:体内“热量仓库”更大

别小看体重对热射病的影响。脂肪是热的良好绝缘体,肥胖人群身体表面积相对小,散热效率低,而且活动后产生的热量更难排出。

换句话说,胖人一旦暴露在高温环境中,身体就像一个“热量陷阱”,不易散热,容易“内热爆发”。

很多人误以为热射病只是“严重中暑”,其实两者有本质区别。热射病的到来通常伴随着以下几个“信号”,千万别忽略:

体温骤升:核心体温超过40°C。皮肤灼热干燥:尤其是高温环境中出汗减少,说明调节系统已失效。意识模糊:头晕、昏迷、胡言乱语等,说明大脑已被“热”坏。肌肉痉挛或无力:肌肉功能紊乱,可能是电解质失衡的表现。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身体在“拼命”自救,但效果甚微。

如果你或身边的人出现上述症状,千万别以为“多喝点水躺一会就好了”,务必要尽快寻找通风、阴凉处,并设法降温,防止事态恶化。

热射病并不是新鲜词汇,但近年来它却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新闻头条。这到底是为什么?

1.全球气候变暖,极端高温频发

根据中国气象局的数据,过去10年,中国很多地区夏季高温天数明显增加。一些南方城市连续多日超过40°C,热浪一波接一波,给人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烘烤挑战”。

2.城市热岛效应加剧

城市建筑密集、绿地稀少、水体减少,加上大量空调排热,导致城市内部温度远高于郊区。这也让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更容易陷入高温“陷阱”。

3.人们活动方式的变化

现代人习惯高强度、快节奏的生活,即使在酷暑中也不停歇。加班、跑步、健身、送餐……这些看似平常的行为,在高温环境下,其实暗藏巨大风险。

虽然我们无法改变天气,但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的方式保护自己,远离热射病的“魔爪”。

避免在高温时段外出:特别是上午10点到下午4点,应尽量减少户外活动。穿着宽松、透气衣物:尽量选择浅色、棉质衣物,帮助身体散热。保持充足水分:即使不渴,也要定时少量多次补水,防止脱水。注意环境通风:不管是在家还是在车内,保持空气流通是关键。观察自身状态:一旦出现头晕、恶心、出汗异常等症状,立刻停止活动,寻找阴凉处休息。

热射病不是一个“罕见词”,而是一个就在我们生活中潜伏的“高温杀手”。它不挑人、不讲情面,只要你给它可乘之机,它就可能悄然出手。

夏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它掉以轻心。识别高危因素,了解预警信号,才是对自己、对家人最负责的态度。

所以,别再把“热”当儿戏了,真正可怕的,不是热,而是被热“打了个措手不及”。

参考文献:

中国气象局.《全国高温天气趋势分析报告》. 2024年6月发布

国家疾控局.《中暑与热射病防控指南(试行)》. 2023年7月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对高温天气公众健康提示》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热射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2022年第43卷第9期

王玉玲,等.《高温暴露与热射病发病风险关系研究》. 中国公共卫生,2023年第39卷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