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历代中医药著作简介—元朝时期(128)

发布时间:2025-07-07 20:44  浏览量:2

【历史小知识】明朝(1368—1644年),由明太祖朱元璋在公元1368推翻元朝称帝,成立大明王朝,定都南京,到公元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以南京为陪都,明初历经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传十六帝,共计276年。

【导言】上期桃花岛陈药师介绍了历朝历代医药著作简介之明朝之徐凤的《针灸大全》;本期介绍明朝时期中医药著作之兰茂的《滇南本草》。

一二七)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中医药著作简介
1、《滇南本草》内容简介
《滇南本草》系明朝云南嵩明人本草学家兰茂于明正统元年(即公元1436年)编撰成我国最早的一部记述西南高原地区药物(包括民族药物)的地方性本草专著,全书共三卷约 10 万字,载药458种(后增至544种)。书中半数以下为云南地方性中草药,图文并茂,这部“济世之策”的地方性专著比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早 142 年。

作者兰茂被民间称为“布衣植物科学家”,他在研究云南一带的本草过程中,考察了当地各种草本生长的环境以及生长条件,仔细分辨生长在滇南地区的药物的性质、气味、作用,然后绘制成图形按药物分类进行叙述,对各药下先载其异名、性味、归经、良毒等,再列其功效、主治,并对易混淆的药物,提出详细鉴别,各药之后还附有方剂,书末又附上百余首单方,对我国中医药本草学的完善做出很大贡献,尤其是对云南地区的医药研究具有宝贵价值。书中还记载了不少来源于少数民族(彝族)的药材(如滇重楼、滇黄精、滇龙胆、云黄连、金荞麦等),有的已成为云南地道药材,并收载入《中国药典》。

《滇南本草》对后世医药著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就参考了《滇南本草》中的许多内容。作者在自序中写道:“余幼酷好本草,考其性味,辨地理之情形,察脉络之往来,留心数年,合滇中蔬菜草木种种性情,并著《医门揽要》二卷,以传后世。后有学者,切不可贪大利而泯救病之思。凡行医者,合脉理参悟,其应如响,慎之慎之!”

【作者兰茂简介】
兰茂(公元1397—1476年),字廷秀,号止庵,外号和光道人、洞天风月子、玄壶子等,兰茂出生于明洪武三十年(即公元1397 年),原籍河南洛阳,后迁居云南省嵩明县杨林镇。明代医药家、音韵学家、诗人、教育家、理学宗匠。

他生性聪颖,勤奋好学,少通经史,旁及诸子百家。他因母亲体弱多病,秉承孝道,自幼潜心研究本草,他不辞辛劳,足迹踏遍云南山水村寨,他对当地药材“考其性味,辨地理之情形,察脉络之往来”,最远时东至滇黔川边界,南达中老边境,西临中缅边界,北至金沙江两岸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域进行考察,不仅“留心数年,审辨数品仙草,合滇中蔬菜草木种种性情”,还收集各民族治病防病的经验方,最终著成《滇南本草》及《医门揽要》传于后世。

他终身隐居杨林乡里,不慕名利,采药行医,设馆授徒,潜心于医药、音韵、文学等领域的研究。明朝化十二年(即公元1476 年),兰茂在嵩明杨林家中与世长辞,享年 80 岁。同年杨林镇乡人在杨林南街他的墓前建立起兰公祠,以纪念这位“古滇真名士,玄壶老诗人”。 《云南通志》记述兰茂“耻于利禄,自匾其轩曰‘止庵’”。兰茂一生经历了明朝8个皇帝(即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成化)的更迭。

兰茂的著述很多,可存世之作却不多。他著有《滇南本草》、《医门览要》、《声律发蒙》、《韵略易通》、《玄壶集》、《经史余论》、《止庵吟稿》、《安边策条》、《性天风月通玄记》、《山堂杂稿》、《续西游记》等传世之作。其中,《滇南本草》和《医门览要》是他的医药学代表作。他的著作和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人尊称为“兰仙人”、“小圣”等名号。解放后云南省嵩明县在杨林镇南街南端建起兰茂纪念馆,以纪念这位明代著名医药学家、音韵学家、文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