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小学数学探索“新质课堂”,推动“双新”背景下教学转型
发布时间:2025-05-19 14:53 浏览量:2
山东教育新闻网讯随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全面实施,传统以知识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济宁市小学数学教研立足“双新”背景,聚焦课堂转型,通过理论建构与实践研究,探索出了“新质课堂”实施路径,有效推进了新课程的实施,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所谓小学数学“新质课堂”是以学生为中心,以素养为导向,通过价值重构、结构统整、方式创新及评价转型,融合数智教育技术,将知识学习转化为素养生成,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与真实问题解决能力的新型课堂形态(或育人模式)。
这里,把“新质课堂”定义为一种新型课堂形态或育人模式,其本质是以学生发展为圆心重构教育生态。“新质课堂”的“新”,不仅体现在教学方式的更新上,更体现在育人理念的重构之中。所谓“新质”,不是颠覆传统,而是在“双新”背景下重新定义课堂的“育人质量”。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四维重构+技术赋能”,实现课堂育人方式转型。
一是价值重构:从知识传递转向素养培育。“新质课堂”的价值重构聚焦于教育目标的根本性转变,即从传统的知识本位转向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育人方式。课堂中强调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通过多维、动态、技术赋能的观察与评估,推动教学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转型,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二是结构统整:从零散教学转向主题统整。“新质课堂”打破传统点状、线性知识学习的局限,通过主题统整实现知识的结构化重组。课堂中强化课程综合和实践性,以“大概念”为统领,帮助学生建立整体的知识框架;围绕数学本质设计真实问题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引导学生开展深度探究,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和应用。
三是方式创新:从单向讲授转向多维互动。“新质课堂”摒弃教师单向输出的模式,积极开展探究式、参与式和互动式教学活动,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和人机之间的多向互动和合作交流。课堂中注重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布置具体的学习任务,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学习目标。通过展示成果和评价反馈,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闭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反思和进步。
四是评价转型:从结果判定转向生长支持。“新质课堂”的评价重构强调以评促学、以评导教,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和支持。课堂中实施“素养可视化、技术赋能化、生态人本化”的“三维五域”评价标准。评价不再仅仅是为了给出一个分数或等级,而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一致,形成一个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多元评价系统,以推动学生不断成长和发展。
五是数智教育技术融合:从技术操作转向智能思维。“新质课堂”中的数智教育技术,不仅是数字资源的应用和单纯技术的操作,更强调在教学中融合数据思维和人工智能(AI)技术,实现人机协同育人。课堂中突破传统教育技术停留于设备与资源的表层应用,强调从技术操作向智能思维转变,平衡工具性与人文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数智技术观,让学生正确认识、使用和批判数智技术。
可见,“新质课堂”是“双新”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转型的重要载体。"双新"背景下的“新质课堂”不仅是教学形式的变革,更是育人理念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