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与资本共振:陆家嘴金融沙龙第11期聚焦“智能机器人元年”

发布时间:2025-05-19 15:10  浏览量:2

财联社5月19日讯(记者 张良德)5月17日,“陆家嘴金融沙龙”第11期在上海浦东陆家嘴成功举办。本次沙龙以“产业与资本共振:智能机器人元年”为主题,邀请了金融界、产业界、投资界的专家共同探讨智能机器人领域的技术演进、商业化路径及资本赋能逻辑。

产业进入关键转折点:2025将是“量产元年”

今年,智能机器人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并且,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结合,推动了行业的加速发展,整个行业似乎已经到达了一个关键的转折点。

“2025年为机器人的‘量产元年’。量产与商业化有着本质区别——前者侧重规模生产,后者依赖机器人‘泛化能力’(即复杂场景适应性)的提升。”国盛证券具身智能研究院院长、研究所机械行业首席分析师张一鸣认为,由于VLA(视觉语言模型)的成功率仍待提升,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商业化元年”最快会在明年开始。

与会嘉宾们普遍认为,当前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快了布局步伐。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持续进步,智能机器人的学习和优化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智能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和市场需求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

对于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应用,工业化场景是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开普勒机器人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胡德波表示,目前人形机器人在高动态能力的演示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好的表现,行业下一个阶段的重点是实现商业价值的闭环。“其中,仓储物流和工业场景的智能制造比较适合当前人形机器人的发展阶段。”胡德波表示,与家用型智能机器人对泛化性要求有较高优先级不同,工业场景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对准确率、可靠性有非常高要求。

关键零部件的技术革新也是智能机器人商业化大规模应用的重要推动因素,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供应商上海意优智控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首席运营官赵运涛表示,具身智能技术不仅在机器人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还在众多行业中具有泛化能力和突破发展的可能,但当前人形机器人本体的现状仍面临诸多挑战。

“目前,许多关节技术仍是从协作机器人时代延续而来的,并非终极解决方案。”赵运涛认为,未来的关节将不仅仅是执行器,而且将成为新一代的运动神经元,传感器与算法也将深度融合到关节模组中。

作为先进生产力行业代表的智能机器人行业,也是股权投资市场关注的“宠儿”。对于该行业的投资机会,上海电科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王杰高从一级市场视角提出,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和技术、简化版人形机器人在特定场景的应用和具身智能在传统工业、服务业和特种机器人领域的应用是当前较好的投资赛道。他认为,正因为在智能机器人商业化道路上有许多技术需要突破,所以投资人才有更多的机会。

对比一、二级市场,智能机器人投资赛道有不同的特点。国泰海通证券机械资深分析师毛冠锦认为,二级市场更关注长期(5~10年)的赛道空间,而在一级市场,新兴行业的年轻创始人多,市场早期更容易融资,但创始人团队的技术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和客户拓展能力则成为后期融资的重要关注点。

对于行业发展趋势,毛冠锦表示,“未来兼顾通用和成本的高性价比技术路线将成为主流,线性关节渗透率提升、传感器与大模型融合将成为关键趋势,国内供应链在硬件端的优势将加速国产化,中美软件方面的差距则会越来越小,To B端场景将更早大规模投入应用,而To C端市场想象空间更大”。

商业化潜力:工业场景的落地更值得探索

在当前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智能机器人产业不仅是科技创新的前沿领域,更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重塑全球产业格局的关键力量。嘉宾们围绕《智能机器人时代:产业突围与资本破局》这一主题进行圆桌讨论,从AI技术与机器人融合重塑竞争格局,谈到如何挖掘商业化潜力技术,从剖析市场需求与赛道竞争,再到解读资本市场的估值逻辑。

在具有商业化潜力的应用场景的选择上,胡德波认为,近期来看工业场景的落地更值得探索;中远期来看家用服务型机器人将是超级庞大的市场。在工业具体落地场景上,未来或将根据功能、安全性、性价比进行不同的优先级分类,逐一实现商业化应用。

而在核心零部件机器人关节的技术和成本发展路径上,赵运涛表示,随着商业化的落地,未来三年内,人形机器人伺服关节模组成本将从万元级降到千元级。行星关节凭借其自身高动态性能保持和大扭矩输出的特点,仍会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但线性关节更适应腿足机器人的发展,在未来将拥有更大的市场空间。

王杰高在交流中则重点提示了如何规避行业的投资风险,他表示,任何一个新技术、新产品都会存在商业化落地困难的风险。在标的选择上,一方面要关注该赛道未来的发展趋势,看大的产业方向是不是可以预期;同时应注意创始人的初心、背景以及创始团队是否拥有完整能力;最后要评判企业拥有的技术门槛和产品的竞争力。

当前人形机器人赛道的竞争也日益激烈。毛冠锦表示,核心技术和完整团队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和领先的关键因素。同时,企业需保持开放态度,在上游积极地与华为、字节等头部公司合作,下游则加强拓展应用场景伙伴,建立产业链资源和朋友圈。。

张一鸣最后总结道,在人工智能时代,硬件的主要承载者必然是各类具身智能机器人,包括但不仅限于人形机器人、四足机器狗、自动驾驶汽车和低空领域飞行设备。它们未来都将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并为投资者带来丰富的投资机遇。

产业快速发展推力:构建技术-资本-场景的良性循环

对于未来行业发展的阻碍,嘉宾们认为,智能机器人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持续创新、资本的合理注入以及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只有形成技术、资本与场景之间的良性互动,才能推动智能机器人行业迈向更加繁荣的未来。

当前,智能机器人产业正处于“技术突破窗口期”与“资本布局关键期”,需通过政策引导(如《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资本耐心培育(长期专项基金)、产业链协同(硬件-算法-场景联动),推动行业从“概念炒作”迈向“价值创造”。未来,随着具身智能技术成熟、工业场景商业化落地及To C场景探索深化,智能机器人有望成为继新能源汽车后的又一经济增长引擎,为全球产业变革注入新动能。

本期“陆家嘴金融沙龙”由上海市委金融办、浦东新区人民政府指导,“陆家嘴金融沙龙”秘书处主办,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上海股权投资协会协办,第一财经、财联社提供媒体支持。此系列活动将构建与“陆家嘴论坛”相呼应的常态化交流平台,通过机制化、场景化、国际化运作,持续输出金融改革“浦东智慧”深度赋能浦东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力助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核心区建设迈向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