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希濂若去徐州指挥,结局会比杜聿明好吗?恐怕部队会指挥不灵

发布时间:2025-07-08 00:14  浏览量:6

图片来自网络

在蒋系部队中,具有大战略思维、能指挥方面军级别的部队作战的将领不多。

抗战时期,十二个战区的司令长官都算得上是方面军级别的将领了(抗战后期的成立的四个方面军属于集团军级别),可满打满算,能拿得出手的充其量只有薛岳、卫立煌、李宗仁、傅宜生等寥寥几人罢了。

其余人之所以能够上位,靠的是老蒋的信任和自身的资历。

抗战胜利后,卫立煌、李宗仁靠边站了,薛岳在被短期任用后也被边缘化,这也是为何在解放战争后期,是由像杜聿明等一批黄埔1期生来担任方面军级战斗指挥的原因。

在黄埔1期生中,若论战场指挥,杜聿明其实是排不在前列的。像关麟征、宋希濂等人的指挥能力是要超过杜聿明的。

而杜聿明之所以在解放战争时期被蒋氏重用,将其派到到东北和淮海战场上担任负实际指挥责任的前进指挥所主任,是看中了杜聿明身上的四个优点。

一是杜聿明比较听老蒋的话,且与嫡系中各派系之间均有不错的关系,甚至包括军统。

二是杜聿明第五军系的旧部很多,并且都担任着重要的作战任务。

如在东北的新1军和新6军、在中原地区的第5军及以第5军为基干组建的第2兵團中的第70军。

新1军和新6军中,虽然14师和50师原属于“土木系”2号部队第54军,但有廖耀湘在,新6军不会出问题。郑洞国又到东北担任杜聿明的军事副手,新1军也不成问题。

因此,在东北战场,杜聿明对新1军和新6军是能掌握的。

在中原战场,邱清泉第2兵團的基干部队就是第5军,而杜聿明是第5军的首任军长,第5军团以上军官几乎都是杜聿明一手提拔起来的,他们哪敢反对自己的老长官呢?

第70军军长高吉人既是杜聿明的老乡,其进入黄埔军校还是杜聿明劝导的结果。

邱清泉为人虽然桀骜了一些,并且在暗中还奉了老蒋的令,负有监视杜聿明的任务,但由于之前杜聿明对邱清泉有恩,邱清泉虽然在内心不见得有多么敬服杜聿明,但也不敢轻视。

那还是在桂南会战的昆仑关之战中,杜聿明命令邱清泉率新编第22师担任阻击任务,下达的命令是不允许日军从南宁方向来的援军越过六塘一线。

而邱清泉为了大量歼敌,把战场摆在了八塘一线。虽然大量歼敌,但同时也让相当部分的日军弃大路走山路赶到了昆仑关,增强了日军的抵抗力量。

这也是负责攻打昆仑关的第5军荣誉1师和200师迟迟未能拿下昆仑关的直接原因。

如果杜聿明执行军法,那么邱清泉恐怕活不过昆仑关大战,而杜聿明却对邱清泉网开一面,让其戴罪立功。

这也是为何邱清泉在昆仑关之战后期拼命作战,亲驾战车乃至于翻车身负重伤的原因。

战后。邱清泉虽立有大功,但功过不能相抵,被提拔为第5军副军长时并未能兼任一个师长。

按照蒋军内部的规则,这就相当于被明升暗降,被边缘化了的一个迹象,这也是邱清泉为何负气离队回乡探母的原因。

但不管怎么说,杜聿明对邱清泉是有不杀之恩的,这也是邱清泉不管怎么桀骜,却始终不敢对杜聿明不敬的原因。

只要有第5军和第2兵團服从杜聿明的指挥,其他的蒋军部队自然也就不敢奓刺儿。

杜聿明 图片来自网络

三是杜聿明为人宽厚,能够服众。

杜聿明的管理风格与他的顶头上司徐庭瑶的风格很类似,这也是徐庭瑶为何弃关麟征而不用,偏选了杜聿明为其军中继承人的重要原因。

徐庭瑶当初是看中了关麟征的,而关麟征过于气盛,在部队中说一不二,很难听进不同意见。

对此,陈诚其实也有同感。这也是陈诚为何说关麟征有军阀作风的原因。

而杜聿明呢,在黄埔时期就不受人重视,想加入敢死队都没人要。

毕业后又被派到北方工作,走了相当长时间的弯路,后来竟沦落至依靠黄埔同学会每月发的几块大洋艰难度日。

苦难的经历是宝贵的财富。杜聿明在前期吃了太多的苦,其锋芒被压制了很多,也学会了如何与人打交道的本事。在其成名后,其对待部下,自然也就没有了那么多的盛气凌人。

在黄埔嫡系的各个支派中,互相之间的争斗是无时无刻不存在的。比如胡宗南系、陈诚系、汤恩伯系、王耀武系乃至于关麟征系中都存在着内部之间的倾轧。

可从来就没有听说过在杜聿明的第5军系中有类似事件的发生。

这其中的原因是,一来杜聿明为人宽厚,能够服众,二是作为领头人,他的头儿带的比较好。

四是杜聿明接受过美式装备和机械化部队大兵團指挥作战的洗礼。

客观地说,杜聿明在昆仑关之战指挥机械化部队作战的结果并不好,无论是步炮协同,还是步坦协同都不好。

经常出现的局面是,炮兵已经完成了炮火准备,可步兵仍在山脚下。坦克兵已经攻到山脚下,可步兵仍远远在后面没跟上来,任由坦克暴露在日军炮火的射击之下。这也是为何负责攻坚的荣誉1师损失惨重的主要原因。

入缅作战,同样暴露出杜聿明在临机决断方面的弱点。

远征军入缅作战失利固然有诸多复杂的原因在内,但杜聿明在撤退时判断失误也是不争的事实。

从印缅战场回国后,杜聿明开始了为期近3年的练兵时期。

在这个时期,第5军得以被精心打造,杜聿明也在这个时期更加熟悉和掌握了与美式装备配套的战术和大兵團作战的经验。

单以指挥水平而言,杜聿明确实不是到东北和淮海战场上担任负责指挥一线作战的前进指挥所主任的头号人选。因为在第五军系内,邱清泉和廖耀湘的指挥水平都要超过他。

可在汇集了几乎所有派系的一个军事集团中,单有过人的指挥能力是远远不够的,人事问题更为重要一点。

结合以上四个条件,在黄埔1期生中能够胜任者,除杜聿明外,还真的找不出其他人。

在蒋军进东北时,先被委任为东北保安司令长官的是关麟征。之所以后来换成了杜聿明,固然有蒋氏为了给杜聿明在捉拿龙云后被免职的补偿和关麟征不擅长与盟军将领打交道的因素外,更重要的还是人事问题。

当时,调入东北的只有石觉的13军和赵公武的第52军。

52军是关麟征的基本部队,指挥起来没有问题。可随后进入东北的部队除第60军和93军与关麟征曾经有过隶属关系外,其他部队,尤其是担任主力的新1军和新6军都与杜聿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而且,新1军和新6军中的14师和50师原属于“土木系”的部队,而陈诚又与关麟征有很大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哪怕关麟征的指挥水平再高,但若手下不服从命令,他也没辙。

而杜聿明则具有关麟征所不具有的各方面的优势,这也是他为何能替代关麟征到东北出任保安司令长官的原因。

辽沈战役后,杜聿明已经心力劳瘁,身有重病,已经决定赴美治病。

于是,从黄埔1期生中挑选一位能够接替杜聿明的事宜就被提上了日程,宋希濂成为了热门人选。

宋希濂 图片来自网络

都说大浪淘沙,宋希濂就是在抗战中被大浪淘出来的金子。

抗战爆发前,孙元良、王敬久、黄杰等人的职务均在宋希濂之上。可几仗下来,该现原形的都原形毕露了。

宋希濂担任第71军军长后,连打几次漂亮仗,在兰封会战、富金山之战、小界岭之战中均有不错表现,他也因功被提升为11集团军副总司令。随后被调入一战区,又在1943年被调至滇缅边境,准备赴缅作战。

可不料,在滇西反击战中,却因部下熊新民的一次“冒功”事件而丢官弃职。在战事紧张之际,被调回重庆到陆大进修去了。

从表面上看,这一次冒功事件是因为蒋氏在世界面前丢了面子,但实际上是宋希濂为人过于善善恶恶,眼睛里不揉沙子,在拒绝了远征军总部参谋长萧毅肃的多次索贿后,被落井下石了。

一直到了四年后,宋希濂才回到了蒋氏的视野内。

之所以要选中宋希濂,是因为在黄埔1期生中,除关麟征外,蒋氏实在是找不出能够指挥方面军级别作战的将领了。

其他的黄埔1期生,孙元良担任16兵團司令官都属于很勉强。若非其叔父孙震以甘居二线换孙元良上位,孙元良是无论如何也当不上这个司令官的。

黄维对战略执行没有问题,但战术呆板、僵化,而且人缘也不行,同样不合适。接替宋希濂担任11集团军总司令的黄杰,更多的是会溜须拍马。

71军军长陈明仁倒是一员虎将,可对蒋氏和陈诚怨气太重,已经留起了胡须,表示要退出军界。

况且陈明仁个性强硬,一向与老蒋对着干。若把他放到这么重要的位置上,他岂会听蒋氏招呼?

那为什么不用关麟征呢?仍然还是一个人事问题。

当得知自己要到徐州接替杜聿明的时候,宋希濂表示拒绝,对外给出的理由是,他是肯定不会与孙元良出现在同一战场的。

宋希濂与孙元良二人本无私怨。宋希濂之所以对孙元良怨气这么重,完全是在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时,孙元良表现出的嘴脸过于难看。

宋希濂有理由相信,若是二人出现在同一战场,那么,包括他在内的友军,都会被这位“飞将军”坑的渣都不剩。

事实证明,宋希濂的判断没有错。

在徐州突围时,孙元良放弃自己本应担负的掩护任务率先逃跑。为了防止杜聿明找到他,甚至命令部下关闭一切通讯设备。

在陈官庄时,众人本已议定要分路突围,又是孙元良,在撤退前,命令部下炸毁大炮和炮弹,然后夺路而逃。

这种行为无疑是向华野通报他要跑了,气得位居蒋军逃跑排行榜次席的李弥都大骂不已。

当然,这是宋希濂能对外说出口的原因,根本原因却不在此。

如果我们按照杜聿明能够连续担任东北和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和前进指挥所主任的的四个条件来对比的话,我们就会发现,宋希濂还真不具备这四个条件。

宋希濂 图片来自网络

在黄埔1期生中,宋希濂是年龄比较小的,而且在26岁的时候就担任了中将师长,属于少年得志。在这一点上,杜聿明是无论如何也无法与宋希濂相比的。

早年间的遭遇造就了杜聿明含而不露的性格,而少年得志的宋希濂并不是那么听老蒋招呼的。

老蒋用人非常重要的一条是要听话,这也是他明知刘峙没用,却仍然要留置二次出山担任徐州“剿总”总司令的原因。这是其一。其二,宋希濂的基本部队第71军在其离开11集团军的时候,就已经被陈明仁纳为己有了。

以陈明仁的资格和手段,71军在落入陈明仁之手后,就已经剥离了宋希濂的个人色彩。

按照蒋系将领们的规则,若被调到一方担任军事主官,那么,他的基本部队势必要跟随一同调去。手中若没有握住一支强悍的基本部队,就根本无法指挥其他部队作战,这是蒋系部队中众所周知却又无法解决的痼疾。

如果宋希濂到徐州,他的手中将无一兵一卒。即便71军没有被陈明仁收服仍然愿意跟着宋希濂,这也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愿望,因为71军已经在辽沈战役中被东野全歼了。

如果宋希濂以一个光杆司令的身份到了徐州,别说邱清泉不会听他的,就连孙元良恐怕也不会将其放在眼里。

其三,宋希濂真有杜聿明那种威望能够服众吗?

很显然,宋希濂在军中的威望是无法与杜聿明相比的。

第五军系虽然不是蒋军中对外公开的称呼,但在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个派系。只不过杜聿明为人低调,始终没有以一个派系当家人的身份自居罢了,但这并不影响第5军系在蒋军嫡系部队中的影响力。

而宋希濂呢,除在原第71军拥有一定的影响力外,就只有在李弥的第8军中有一定的影响力了。

而李弥属于何应钦派系的,宋希濂又一向与何应钦不对付。李弥可以在明面上尊敬宋希濂,但若俯首帖耳地听宋希濂指挥,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其四,在滇西反击战时,宋希濂倒是接触过美式装备。可若论与美式装备配套的战术,宋希濂可就比不过杜聿明了。

战术的形成和使用是与装备密不可分的,而在徐州战场上,装备美式装备的就有好几个军,由一位不精通与美式装备配套战术的司令官来指挥作战,并不是一个好选择。

以上四个条件宋希濂都不具备,若是强行让宋希濂到徐州,很有可能出现的局面是,宋希濂连部队都会指挥不灵。

因此,当宋希濂提出坚决不与孙元良出现在同一战场,并以此为理由拒绝赴徐州担任“剿总”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所主任的时候,蒋氏也只能打消了让宋希濂到徐州的念头。

除宋希濂外,蒋氏在黄埔1期生中实在是找不出还能有谁来接替杜聿明,总不能让资历不够的黄埔2期、3期生来当这个前进指挥所主任吧?

因此,蒋氏也只能勉为其难的让正准备赴美治病的杜聿明带病上阵了。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