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永平:为什么“跟风炒股”必亏?看懂这3个逻辑,少走10年弯路

发布时间:2025-07-08 04:54  浏览量:6

在股市里,总不缺乏这样的人:打开热门股票,看看机构持仓,查查大佬动向,看到巴菲特、段永平最近加仓了什么股票,立马跟风杀入。可结果往往是,大佬们赚得盆满钵满,自己却在高点站岗,割肉时还一脸迷茫:“明明跟着高手买的,怎么会亏?”

其实,段永平早就点破了这个迷局:“任何‘跟进’都是错的,因为不是很明白,所以拿不住。”这句话看似简单,却藏着股市盈利的底层逻辑。今天我们就用真实案例拆解,为什么“跟风投资”注定失败,以及普通人该如何避开这个陷阱。

段永平说:“跟进的意思就是自己不明白瞎买的意思,所以早晚会跟错的。”这话一点不假,跟风的本质是放弃独立思考,把投资成败交给别人的判断。可别人的逻辑你真的懂吗?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2020年,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重仓买入航空股,不少投资者跟着杀入,觉得“股神都买了,肯定稳赚”。没想到疫情突发,全球航空业停摆,巴菲特在2020年4月果断割肉离场,亏损近50亿美元。而那些跟风的散户,要么没及时止损,要么搞不懂“为什么股神买了又卖”,最终被套在高位,损失惨重。

这就是跟风的致命伤:你只看到别人“买了什么”,却不知道“为什么买”“打算持有多久”“止损线在哪里”。巴菲特买航空股,是基于对行业长期价值的判断,但当疫情颠覆逻辑时,他能迅速纠错;而跟风者既不懂航空业的周期,也没搞懂巴菲特的投资框架,只能被动挨打。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再看段永平自己,他从2011年开始买入苹果,至今持有超过10年,期间苹果股价经历过多次暴跌:2018年跌30%、2020年疫情跌25%、2022年美联储加息跌30%。如果只是跟风买入,谁能在一次次暴跌中“拿得住”?可段永平能,因为他看懂了苹果的核心竞争力——“极致的产品力和生态壁垒”,跌的时候反而加仓。这不是盲目坚持,而是基于对公司的深刻理解。

段永平反复强调:“知道自己能力圈的边界,要远远重要过能力圈有多大。”现实中,很多高智商的人在股市栽跟头,恰恰是因为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圈。

巴菲特的“一尺栏杆”理论也印证了这一点:“我们只找那些一英尺高的栏杆,而不是去挑战七英尺的。”他一辈子不碰科技股(直到近年才买苹果,也是因为巴菲特把苹果看做消费股),因为他承认“看不懂互联网公司的盈利模式”;而那些总想着“跨越七英尺栏杆”的投资者,比如试图预测数字货币走势、炒作题材股的人,大多在股市里来回“交学费”。

段永平说:“不懂不碰就是好的投资者。”这句话听起来简单,做到的人却寥寥无几。但只要能坚守,至少能避开90%的坑。

有个真实的例子:一位做制造业的老板,看到身边人炒比特币赚了钱,忍不住投入500万跟风。他既不懂区块链技术,也不知道比特币的价格波动逻辑,只是听说“能暴富”。结果2022年比特币从6万美元跌到1.6万美元,他慌乱中割肉,亏掉300多万。事后他反思:“我做了20年工厂,知道一台机器能赚多少钱、成本在哪里,可比特币这东西,我连它值多少钱都算不出来,不亏才怪。”

这就是段永平说的:“做过企业家的人本来可以有优势,因为更容易看懂公司,但很多企业家对股市没认识,和普通人无异。”投资和做企业一样,都需要“算得清账”——这家公司靠什么赚钱?未来3年的竞争优势还在吗?如果这些问题答不上来,再热门的股票也只是赌博。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反观那些真正赚钱的散户,往往有一个共同点:只投自己熟悉的领域。有人常年做零售,只买永辉超市、美团,因为他懂“供应链效率”;有人在医药行业工作,只关注创新药企业,因为他能看懂“研发管线的价值”。他们或许不懂复杂的K线图,却能凭借对行业的理解,在波动中稳住心态,赚到认知范围内的钱。

段永平的投资理念,说到底就一句话:“凭本事赚钱,别靠运气跟风

。”股市里没有“躺赢”的捷径,跟着巴菲特买苹果的人很多,但能像他一样拿10年的人寥寥无几;跟着段永平买茅台的人不少,但能看懂“茅台护城河”的人少之又少。

对普通人来说,与其天天盯着大佬动向,不如花时间打磨自己的“能力圈”:先搞懂1-2个行业,研究透3-5家公司,搞清楚它们的商业模式和盈利逻辑。当你能像老板算工厂账一样算清公司的利润时,赚钱不过是水到渠成的事。

股市是“认知变现”的地方,你永远赚不到超出认知范围的钱。与其跟风追热点,不如静下心来问自己:“这家公司,我真的看懂了吗?”#头条深一度##头条财经##在股市中赚大钱的关键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