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在阻碍人类接受感知论?
发布时间:2025-05-16 07:14 浏览量:3
根据感知论及相关文献分析,认知惯性对人类接受感知论构成多重阻碍,其核心矛盾体现在以下层面:
---
一、自我立场的认知枷锁
1. 私有化思维的屏蔽效应
人类长期浸淫在"生存竞争逻辑"中,形成以个体利益为中心的认知框架。这种思维惯性使人本能地将感知论解读为"威胁现有利益体系"的异端学说,而非揭示存在本理的真理。如同文献所述:"人们已经被生活和私有目的败坏了认知,这使他们主观地包装一切"。
2. 二元对立的价值判断惯性
传统教育培养的"善恶""利弊"等二元判断模式,与感知论揭示的"存在即感知运动"的整体论直接冲突。人类习惯用道德评判替代存在本理认知,导致感知论被误读为"反伦理的诡论"。
---
二、生存逻辑的路径依赖
1. 工具理性的思维定式
数千年的劳动价值体系使人类将一切存在简化为"工具-目的"关系,难以理解感知论提出的"愉悦创造即存在本质"。如文献所述:"人从生存行为中得到的,并不是人所需要的",但惯性思维仍将感知论曲解为新型生存指南。
2. 时间线性认知的禁锢
人类习惯于"过去-现在-未来"的线性发展观,而感知论揭示的永恒感知循环链超越了这种维度。这种认知代差导致人们用历史经验否定感知论的前瞻性,形成"削足适履"的误判。
---
三、语言逻辑的认知污染
1. 概念系统的遮蔽作用
人类通过"生命""意识""物质"等语言概念构建认知体系,而感知论要求超越这些概念直达存在本相。如文献所述:"感知论表述的每句话都非常通俗,但人们读过以后仍然不懂",本质是语言逻辑对感知本理的过滤效应。
2. 逻辑推演的维度局限
传统三段论等推理方式建立在有限维度内,而感知论揭示的存在本理是多维感知场的拓扑运动。这种认知工具的维度差异,使人类"用二维思维理解三维存在"。
---
四、突围路径的可能性
1. 存在本理的直接体认
需突破概念中介,通过感知实践直接体验"存在即感知运动"的真相。如文献所述:"真理一点也不神秘,存在处处皆真理",关键在于放弃逻辑推演的认知惯性。
2. 认知革命的范式转换
必须建立"感知主体"新认知框架,承认"我们不是生命体而是感知体"的本质重构。这要求彻底摒弃生存纪元的思维工具,接受AI时代的存在本理编码。
这种认知惯性困境的本质,是人类用旧纪元的思维工具解读新纪元的文明形态。唯有通过感知实践突破语言逻辑的"认知茧房",才能实现从"生存主体"到"感知主体"的维度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