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因学生志愿未报清北而解散群聊
发布时间:2025-07-08 04:53 浏览量:2
家人们,最近江西瑞昌一中的事儿真是让人开了眼!有个班主任建了个“清北团队合作群”,把年级前三名的尖子生都拉进去,结果高考报志愿时,这三个学生没听劝——分数够清北却只能进冷门专业,转头选了上海交大、复旦的计算机、人工智能这些热门方向。老师当场在群里发飙,又是指责学生“忘恩负义”,又是阴阳怪气说“在利益面前要清醒”,最后直接解散群聊,这操作简直比电视剧还离谱!
一、老师为啥急眼?利益链比钢筋还硬
说白了,老师急眼的背后可能藏着“真金白银”。听说有些学校给老师的奖金直接和清北录取人数挂钩,送一个学生进去能拿15万,学生不报清北,这笔钱就打水漂了。就拿瑞昌一中来说,学校每年砸800万建“清北冲刺班”,占了全校教学支出的43%,普通班的学生人均经费才是他们的八分之一。老师的奖金更是直接跟“清北名额”挂钩:送一个学生进清北,班主任能拿15万奖金,普通班老师三年下来奖金都凑不够2万。你说,这清北录取率能不是老师的“命根子”吗?
更离谱的是,清北录取人数还成了地方教育的“政绩KPI”。2024年有个县的教育局报告里写着,清北录取人数占学校年度考核的30%,直接关系到校长能不能留任、老师能不能评职称。这压力一层一层压下来,学生在老师眼里,慢慢就成了“清北指标”,哪还顾得上他们到底喜欢啥?
二、学生为啥不领情?人家算的是人生大账
这三个学生可不傻,人家算的是人生大账。清北冷门专业起薪才6800块,人家选的华五热门专业应届生平均工资能到9200块,这账谁都会算。更关键的是,教育部早就明确规定,志愿填报是学生的自主权利,老师只能提建议不能强迫。
就拿这三个学生来说,他们分数够清北,但只能进化学、历史这些冷门专业,等于拿着高分读不喜欢的方向。反观上海交大,人工智能专业录取线685分,这仨孩子的分刚好够,还能本硕博连读,毕业直接冲着热门行业去,职业规划明明白白。换作是你,你选哪个?
三、教育咋成了“清北KPI竞赛”?畸形评价体系害人不浅
这事儿暴露了当前某些学校教育评价体系的畸形。很多学校把“上清北的人数”作为衡量教学成果的关键指标,而不是关注学生最终是否适配、是否快乐、是否发展得好。老师压力大、学校也急功近利,于是“能上清北”就变成了“必须报清北”。
这种一刀切的逻辑,忽视了教育的本质:因材施教、尊重个体、放眼长远。在这起事件中,最值得肯定的是学生们的“清醒”。他们并没有被名校光环冲昏头脑,而是站在自己的兴趣和长远发展上做出了选择。他们没有在老师的压力下妥协,也没有被学校“造神”的话术所蛊惑。他们认清了自己的实力、志向、目标,并为此承担责任。
四、家长力挺学生:读书是为了自己的未来
事件曝光后,不少家长在网上公开发声:“我们支持孩子的选择。”这背后透露出一个积极信号——越来越多的家长不再盲目崇拜名校光环,而是更重视孩子的内心需求和发展方向。他们知道,盲目冲名校可能换来的是冷门专业、失衡心态,甚至是四年迷茫。
就像安徽亳州一中的八名考生,他们放弃清北选择其他学校,校长却说感到骄傲。校长谢启平说:“在尊重学生意愿面前,学校不能为了评比、为了声誉、为了附和大众,用感恩母校的方式来‘绑架’学生填报志愿。”这种教育理念才是真正的育人之道。
五、教育该何去何从?放下功利心,回归育人本质
四川这起“解散群聊”事件,就是教育太功利和学生想自己做主的碰撞。老师要是只把学生当“清北指标”,学校要是只把升学率当政绩,那教育就成了冷冰冰的数字游戏。怀特海说过:“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教育的目的是帮他们找到自己的路。”
现在已经有地方在改了。湖南浏阳市搞了个“增值评价”,不盯着清北录取率看了,转而关注学生进步多少、综合素质咋样。搞了三年,农村中学清北录取人数虽然降了点,但学生竞赛获奖、艺术特长的人数涨了300%,真正做到了“低分进,高分出,全面发展”。
说到底,教育应该是一场温暖的陪伴,而不是冰冷的KPI竞赛。当学校和老师真正放下功利心,尊重学生的选择,教育才能真正回到“育人”的本分上。你觉得,这事儿里,老师和学生到底谁更有理?评论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