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列大夫湖广布政司右参议刘君诚墓碑铭 (原作者:何乔新)
发布时间:2025-07-08 05:24 浏览量:3
原文:
呜呼!天之降才,钟其粹美者固鲜,能践修以尽其才者尤鲜。才,美矣;践修,力矣。而享年不永,不底于大成,是则有命焉。故吾于亡友刘君,每咨嗟痛悼而归之命也。
君讳诚,字敬之,世家广平之鸡泽。曾祖讳春,祖讳辛,再世不仕。考讳芳,东平(今山东省东平县)州学训导,累赠秀府长史。母秦氏,累封宜人。
君赋质明粹,自幼知向学,不烦督劝,弱冠登进士第,擢翰林院检讨,辅导德王,寻升秀王府左长史。从王之国,赐四品章服。王薨,改守国府(今安徽宣城市一带)同知,仍食正四品俸。在郡有贤声,迁湖广布政司右参议。
君成童时丧其父,悲哀毁瘠如成人,事母以孝闻。家贫,为童子师,资束修为养。既仕,凡俸禄所入,悉归于母,锱铢不入私房。每有宾客宴会,先具甘旨进母,饮食之,然后出待客,终其身以为常。尝以公事涖施州,久不见母。一日方治文书,忽潸然不自胜。从吏请其故,君曰:“吾思吾母不得见耳。”长兄谐,早丧。事寡嫂敬而有礼。仲兄谊,为邑庠生,每岁分俸以资之。其孝友盖天性也。
少从国子丞阎子与学《易》。既登第,穷探力索,务求四圣之旨。尝谓:“《焦赣易林》,专取纳甲飞伏,非圣法。”乃作《周易衍辞》,其文奥雅深,于易者韪之。
又取汉、唐、宋《诏诰》《章表》可为训者,作《典谟遗旨》。楚汉以降,词人之作散见诸书,君采其,得“三百”之旨者,作《风雅遗音》。邵子(邵雍)《皇极经世书》,自鄱阳传氏(祝泌)后,知之者鲜,君深究其理,欲为之训释,而未就也。蔡氏(蔡沈)《洪范皇极内篇》揲法不传,君精思潜玩,遂得其法,且为补其释数之缺,盖其立志直欲与濂洛关闽诸儒同归,不欲以文词名也。
其为长史,以礼辅王,多所启沃,作《王秋日鉴录》以献,王嘉纳之。及王就国汝宁,在途淹留。君上章谏,王即兼程以进。既抵国,群小欲毁孔子庙以广王宫,君力谏不可,庙得不毁。尝讲书《西伯戡黎》,君主吴氏(吴澄)说,曰:“戡黎者,武王也”。右长史赵锐主孔氏说,曰:“戡黎者,文王也。”君曰:“纣都朝歌,黎在畿内,岂有大臣伐畿内之国,尚能退就臣位乎?此乃孟津之兵首事于黎耳。”相与辩于王前,王解之曰:“二先生皆先皇所选以辅予,经义未明,不嫌往复,何遽见于辞色?其思寇贾交欢之义。”君顿首谢。
其在宁国,凡所设施,务求安利其民,不恃声威以徼,时誉上官。或非之,君自若也。及在湖南,所至教民筑陂塘以备旱,严保伍以防盗。民有讼者,引古谊论之,不加笞罚。或讥其迂,君曰:“吾道当如是也。”
其居官廉,俸禄之外毫发不妄取。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六月,疽其居官廉,俸禄之外毫发不妄取。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六月,疽发于背,虑遗母忧,有问者,辄曰:“无伤也。”疾亟,以手抚床曰:“我死不足惜,第念老母不获终养耳。”遂卒,是月二十有五日也,享年四十有八。卒之日,囊无寸帛,几不能敛,赖僚属相率致赙,乃克归其丧。
先娶王氏,生子曰叔忻;继娶张氏,生二女,不育。君之弟详暨叔忻扶君柩北归,卜以是年十二月十有五日,葬君先茔之次,求予铭其墓。
嗟夫!君之资禀如此,其博学好古如此,其施于有政又如此。然年止于嗟夫!君之资禀如此,其博学好古如此,其施于有政又如此。然年止于是,位止于是,岂非其命耶。使天假之年,其所就岂可量哉。是可哀也。
系之以铭曰:
禀之粹兮,志之锐兮,探幽索赜,求诸内兮。
车彭彭兮,骊牡良兮,瞻彼圣域,期翱翱兮。
道阻修兮,车忽仆兮,命之不淑,将安咎兮。
有封若屋,君之藏兮,寿虽不遐,名孔彰兮。
译文:
唉!上天降下人才,能汇聚其纯粹美好品质的人本来就少,而能够践行修养以充分施展其才能的人更是稀少。有才能,这已然很好;努力践行修养,也着实尽力了。然而寿命不长,未能达成大的成就,这便是命运啊。所以对于我已故的朋友刘君,我常常叹息悲痛,并将此归结于命运。
刘君名诚,字敬之,世代居住在广平的鸡泽。他的曾祖父名春,祖父名辛,两代都未曾出仕为官。父亲名芳,是东平州学的训导,多次被追赠为秀府长史。母亲秦氏,多次受封为宜人。
刘君天赋资质聪慧纯正,自幼便知晓一心向学,无需他人督促劝勉。二十岁左右就考中进士,被提拔为翰林院检讨,负责辅导德王,不久后升任秀王府左长史。他跟随德王前往封国,获赐四品官服。德王去世后,他改任宁国府同知,依旧享受正四品俸禄。在宁国府时,他享有贤能的声誉,后又升任湖广布政司右参议。
刘君童年时父亲便离世,他悲痛哀伤,身体消瘦得如同成年人,以孝顺母亲而闻名。家中贫困,他便做童子的老师,靠收取的束脩维持生计。出仕为官后,凡是俸禄所得,他都尽数交给母亲,一分一毫都不放进自己的私房钱。每次有宾客宴会,他都会先备好美味的食物进献给母亲,等母亲食用过后,他才出来招待客人,一生都将此作为惯例。曾经因公务前往施州,很久没能见到母亲。一天,他正在处理文书,忽然潸然泪下,无法自控。随从的官吏询问缘由,刘君说:“我只是思念母亲却见不到她罢了。”他的长兄刘谐,早早去世。刘君侍奉寡嫂恭敬且有礼。二哥刘谊,是县学的生员,刘君每年都会拿出一部分俸禄资助他。他的孝顺友爱大概是出于天性。
刘君年少时跟随国子丞阎子与学习《易经》。考中进士后,他深入探究,极力钻研,力求领悟四位圣人的旨意。他曾说:“《焦赣易林》专门采用纳甲飞伏的方法,并非圣人的正统方法。”于是便撰写了《周易衍辞》,文章深奥典雅,研究《易经》的人都认为他的观点正确。
他又选取汉、唐、宋三代那些可为典范的《诏诰》《章
表》,撰写了《典谟遗旨》。楚汉以来,文人的作品散见于各种书籍,刘君从中采录那些符合《诗经》宗旨的,创作了《风雅遗音》。邵子的《皇极经世书》,自鄱阳祝泌传授之后,了解的人很少,刘君深入探究其中的道理,想要为它作训释,却未能完成。蔡氏的《洪范皇极内篇》中揲蓍的方法失传,刘君精心思考、潜心钻研,最终得到了这种方法,并且还为其补充了阐释数理的缺失部分。他立志要与濂、洛、关、闽等地的诸位大儒一样,不愿仅仅以文词方面的才华而出名。
刘君担任长史时,以礼辅佐德王,对德王多有启发和帮助,撰写《千秋日鉴录》献给德王,德王赞赏并采纳了。
等到德王前往汝宁就藩,在路上滞留。刘君上奏章劝谏,德王立刻兼程前行。到达封国后,一群小人想要毁掉孔庙来扩建王宫,刘君极力劝谏,孔庙才幸免于难。曾经讲解《西伯戡黎》,刘君主张吴澄的说法,说:“戡黎的,是武王。”右长史赵锐主张孔安国的说法,说:“戡黎的,是文王。”刘君说:“纣王都城在朝歌,黎国在王畿之内,哪有臣子攻打王畿内的国家,之后还能退回去继续做臣子的呢?这应该是孟津之役首先在黎国发动战事罢了。”两人在德王面前相互辩论,德王劝解道:“二位先生都是先皇挑选来辅佐我的,经义没弄明白,不妨反复探讨,何必这么快就在言辞神色上表现出来呢?你们要想想寇恂和贾复友好相处的情义。”刘君叩头谢罪。
他在宁国府时,所有举措,都力求让百姓安居乐业,不凭借声威来求取当时的声誉,讨好上级官员。有人非议他,刘君依然如故。等到在湖南时,所到之处教导百姓修筑陂塘以防备旱灾,严格实行保甲制度来防范盗贼。百姓有打官司的,他引用古人的道理来评判,不加以鞭打惩罚。有人讥讽他迂腐,刘君说:“我的行事准则就应该这样。”他为官清廉,俸禄之外,一丝一毫都不随意获取。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六月,背上生了毒疮,他担心让母亲担忧,有人问起,就总是说:“不要紧。”病情危急时,他用手抚摸着床说:“我死不足惜,只是挂念老母亲不能得到我养老送终罢了。”于是于六月二十五日去世,享年四十八岁。
去世那天,他的口袋里没有一寸布帛,几乎无法入殓,依靠同僚们相继送来财物助丧,才得以将他的灵柩送归故乡。
刘君先娶王氏,生儿子叫叔忻;继娶张氏,生两个女儿,没有存活下来。刘君的弟弟刘详和叔忻扶着刘君的灵柩北归,占卜后在这一年的十二月十五日,把刘君安葬在家族祖坟的旁边,请求我为他的墓撰写铭文。
唉!刘君的资质禀赋如此,他博学好古如此,他在政务上的作为又如此。然而年龄只到这样,官位也只到这样,难道不是命运吗?假使上天多给他一些年寿,他所能取得的成就难道是可以估量的吗。这实在令人哀伤。
铭文如下:
禀赋纯粹啊,志向坚定啊,探索幽深奥秘,追求内心啊。
车马众多啊,四匹马儿优良啊,仰望那圣贤之境,期望翱翔啊。
道路险阻漫长啊,车子忽然倾覆啊,命运不好,又该归咎于谁呢。
有像房屋一样的坟墓,那是您的归藏之处啊,寿命虽不长,名声却显著啊。
作者简介:
何乔新,字廷秀,号椒丘,又号天苗。江西广昌盱江镇人,何文渊第三子。明代大臣。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中进士,曾任刑部侍郎、湖广右布政使、刑部尚书等职,弘治十五年卒,后追赠太子太保,追谥文肃。《明史》有其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