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贤母程夫人:她让“三苏”名垂青史!
发布时间:2025-07-08 12:31 浏览量:4
一则关于母亲的故事,没有大场面,也没有权谋纷争,有的只是宋代普通家庭里微妙的坚持,还有不那么起眼的温柔。程夫人这样一个名字,翻查史料时往往只能看到模糊的影子,她没有留下名字,但这一点好像更像千千万万个真实的普通人。现在谈家风、讲教育,很难不想到她。程夫人,三苏之家里的那个隐形支点。要说历史人物,总有人物专著,学堂课堂都能复述三苏才学,家世显赫这些事情。但若用蒙曼式的讲述慢慢拉开帷幕,屋瓦滴水一点点把画面上映出来,就会发现程夫人其实比传说还安静。
家世什么的固然是某种保障,不过对于十八岁的梯云而上的程氏来说,只是开了个头。嫁给苏洵是安排,也可能是她自己的打算。婚后没几天,她发现所谓的名门其实就是纸片子,家底并不阔绰,还时常要节省着过。她并没有扯着帘子抱怨,这里没见到什么自怜自艾,反而是开始看米缸,细数丝绸布疋,默默决定这个家什么都不能少。你说是天性使然,还是经历磨合谁也说不清。可这一点,她没落下。
强行把自己抽出来看,那个年代对女人要求永远是“无声之事”。程夫人不像外面会炫耀自己贤德的女人,她见着柴米油盐都有自己的方法。据说她会下田,也会算账,遇到生计困窘时,每一点点小盈余都攒出来送孩子上学。怎么赚钱?有说是她贸易经营杂货,有说是她缝补针线营生,不管具体细节,反正日子硬是让她一点一点续起来没断。倘若耳边能飘进一些宋代小镇的市井吆喝,也许就是她在买米算账、留下来的脚步声。这种生活没有什么神秘,也没谁给她鼓掌应援。许多现代人或许无法理解,为何她这般沉静、劳作不止,却从未有抱怨。
子女读书,那是必须的。程夫人头脑里很清楚,家里最能翻身的,不是财富,而是孩子的前途。她直接推动苏轼、苏辙两个儿子好好读书。怎么鼓励?一方面严格约束学习不肯松懈,一方面自己就在纸灯下缝补或者磨东西,眼神扫过,儿子们就不敢懒惰。她管教不只靠管,而是真的去做给他们看。是的,她没有自己专属的诗文诗集,这点连现代人看了也觉得遗憾,却毫不妨碍她成为孩子们的榜样。
社会风气对女性不太公平,这点不用赘述。宋代尊重孝道没错,不过婆媳之争、妯娌之事,城镇小巷不乏流言蜚语。她有没有过委屈?肯定有。压在心里,不提。这种不吐不快反倒铸成了心里的磐石,她越陷越坚,孩子们反过来看母亲,形象也越来越高大。简简单单几个动作,古代妇人形象被她做成了。
说到丈夫苏洵,程夫人没有太多大动作。苏洵年轻时并不知成败,也偶有心浮气躁。程夫人在这些晦暗岁月里不曾冷落过对方。家庭经济垮塌到极点时,容不得她有半点懈怠。她卖掉嫁妆首饰,这件事没有多写,但细细想来那珠宝算是女人最后的底气。她却置之度外,证明夫妻可以共患难而不是只有锦上添花。大堂两口子未必常常对答人生大道理。她要做的是让丈夫知道:“你只管求学为官,家由我扛。”
这时候就得问一句——她自己,难道就没有个人理想吗?现实摆在眼前,程夫人选择舍弃自我成全家人。这样的行为,也许看起来太过传统,太过牺牲。但也正因如此,苏洵得以翻卷入仕,三苏得以出头。这里很容易陷入究竟她是被动接受还是主动承担,谁能说得清?中国历史上很多家庭里,强大女性背后的内心挣扎与妥协,到底多重?没有论断。
外面的风俗评判纷纭,她还是守住了自己的一亩三分田。有权威记载,司马光称“贫不以污其夫之名,富不以为其子之累”,好像一切都被盖棺定论了。但生活哪有这么简单,哪有一锤定音?她的清贫和富足是按照家里的状况不停摇摆的。她不怕贫穷连累丈夫的名誉,也不以富贵给儿女造成心灵的寄托。这种撇清功利与私心的态度,恰恰成就了她自身的独特地位。可也有人会说,过度低调,不露头角,反而可能让后人忽视了她的价值。看上去很是矛盾,其实这正是她性格的复杂之处。
苏轼,苏辙成才,很多资料肯定强调家学渊源、父辈影响,其实忽视了日常生活中言传身教的重量。这种影响悄然无声。家庭教育不是只有父亲讲道理,还需要母亲在厨房、院落甚至柴房里的琐事里做参考答案。程夫人本人才是真正的生活教授。如果仔细比照三苏一生,发现他们对母亲的温柔、坚忍、宽容的描写多反映在行为里,而不是语言文字,那种润物细无声,陌路人很难体会。
现代社会谈及传统女性时容易两极化,要么过誉,要么忽略。程夫人在三苏家中并没有试图做“女中豪杰”,也没有塑造什么传奇。你问她当时有没有为女权辩护,恐怕这样的问题到了她耳边都觉得荒唐。她只懂日子怎么过才算妥帖,子女教育了,家业撑住了,丈夫心里有安慰,这才是真切。偶尔有新媒体拿“贤母”这种词来写她,其实既准确又失真,对错各半。
有意思的地方在于,程夫人做得好像都是无名小事,琐碎又不宏大。但是正是这些不起眼的细节推着家族往前走,不会大起大落,也没有夺目光芒。旁人看了也许佩服,更可能不屑。“女人嘛,总归就是这些事。”换个人去做,未必做得到她那个标准。你说时代变了,但某些事怎么都变不了。家庭坚韧,教育之本,在任何时候都不过时。
从网络上检索各大权威数据库,苏轼、苏辙本人的书信、诗文甚至对母亲的纪念语句其实并不多,却能从字里行间捕捉到母亲留给他们的精神支撑。每次大风大浪之后或跌宕仕途之际,他们心底的某些固定价值观,实际已经被她牢牢植入。这个结论我冒昧断言,别人未必赞同,但事实如此。话说回来,又有谁百分百看透哪一段家庭故事的内部脉冲线条?
与张园、王安石等同期女性相比,程夫人的故事没有过多渲染。她既不是广为流传的烈女,也谈不上女官。反而让人的好奇心被激发起来,这样一个“母性光环”的普通人,凭什么席卷千年影响力?是因为三苏太有名?因为她做事没有一丝疏漏?其实都不是。她完全有可能和你身边的阿姨、母亲没什么两样。唯一不同,多了份坚定。
时间早已抹去她们的真实名字,但每每翻阅史书,程夫人那些微小的、没被重点着墨的动作,像一座小桥。没人注意,可过河的人总要经过桥。你问她的精神影响力大不大,这种平常人家的小桥,能撑多久?有意思的是,这种看似弱小的存在,其实最难以替代。
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生活方式变化巨大。有人说现代社会对母亲的要求已经不同,家庭和事业能兼顾最好,不能兼顾也别太累。可在这种现实里,能力和选择权发生漂移,没人能再回到程夫人的旧时老路。可是,如果把三苏的成长路径和现今情况放一起看,有无共同逻辑?说不上来,但某种意义上,“把最普通的事做得极好”的人,去到哪里都吃得开。
还有很多议论:是不是母爱就一定要无私?有些现代案例恰好相反,强势母亲未必造就伟大人物,反而适得其反。这道理似乎说得通。但换个角度,人本来就有短板,程夫人那种“无怨无悔”其实也不是爱得更深,只是更能忍。忍到最后,人就不动声色地强大了。这种力量不是所有人愿意承受,但在特殊时代下恰恰最能撑住天。
程夫人的故事既没有大波澜也没反转,她的名字没传下来,似乎也没太在意。历史很多谜团,至今没有人挖出她的墓志铭原件,坊间传说也有瑕疵。但有意思的是,不管你信不信,这种无名英雄的力量会自然而然穿透时间,渗入社会的血脉。
如此看来,程夫人只是一粒不起眼的尘埃,也可能是家庭大厦之基石。到底是哪一种?没人给出标准答案。剪影般的程夫人活在传说里,也活在每一个努力绷紧家庭线的普通人心里。把生活过到极致,不说豪言壮语,反倒更贴近这世间事。
三苏之所以成为三苏,有家风影响,也有母亲背影。一家人的命运,在年代扶摇时起伏不定,那些关于坚强、沉默、执着和温情的传奇,或多或少都藏着一个母亲的身影。历史不会给每个女性都留名,但她们其实一直没有离开。
谁能说得清家庭教育这种事该怎么做?有时候悄悄努力,反被名字埋没。这其实是程夫人的日常——千年前如此,今天似乎还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