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高温天,她中暑身亡!上海女子体温至42℃,热也会要命!
发布时间:2025-07-08 18:27 浏览量:4
39℃的高温天,在我们印象中可能只是闷热出汗、心浮气躁,最多就是晒黑一点、中午没胃口。但你很难想象,在同样的气温下,有人会命丧街头。
最近上海一位中年女性因为中暑送医,体温飙升到42℃,最终抢救无效去世。这个真实的案例,背后藏着一个很多人都误解的事实:热,真的可以要命,它不是夸张,也不是个例,而是一种医学上明确的致死性急症。
我们每个人身体里都住着一个“温控大师”,大脑里的下丘脑就像空调遥控器,负责调节体温。平常天气热时,身体会出汗、血管扩张、呼吸加快,这些都是为了把体内多余的热量散出去。
但如果环境温度太高,湿度也大,汗蒸发不出去,或者人本身有基础疾病、年纪偏大、喝水太少,这个“温控系统”就会崩溃。
一旦体温持续升高到40.5℃以上,身体的酶开始失活,细胞功能紊乱,器官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接连出事,短短几小时内可能就演变成致命的热射病。
热射病不是中暑的“升级版”,它本身就是一种急危重症。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种“热中毒”,热量像毒素一样在体内堆积,最终毒倒了大脑、心脏、肝肾。它的发病速度非常快,临床上我们见过不少患者是上午还在户外活动,下午就神志不清被送来急诊。
很多人以为中暑就是出汗、头晕、虚脱,觉得“扛一扛就过去了”,但真正危险的信号往往不是出汗,而是不出汗。
当一个高温环境下的人开始意识模糊、皮肤干热、体温飙高反而不怎么出汗,那就说明身体已经热到连排汗功能都崩溃了。
我们曾接诊一位在高温作业的男性工人,送来时体温41.3℃,全身干燥,一抽血发现肝功能、肌酸激酶、乳酸、血钾全都异常,已经进入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抢救了整整三天才脱离危险。
在极端高温下,人体不是一下子崩盘,而是一步步进入失控状态。最开始可能只是轻微脱水,接着心率加快、血压不稳,再发展到急性肾损伤、心肌损伤、凝血功能障碍。
一项发表于2024年《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的多中心研究指出,热射病患者中有超过六成会出现肝功能障碍,四成发展为横纹肌溶解症,这是一种肌肉细胞破裂、肌红蛋白释放进入血液,堵塞肾小管、引发急性肾衰的严重并发症。
你可能会问,42℃的体温是怎么出现的?这不是发烧吗?其实发烧和热射病的体温升高机制完全不同。发烧是体内免疫系统主动把体温调高,好对抗感染,相当于“烧水煮敌人”。
而热射病的升温是被动的,是外界热量灌进身体,身体来不及排出去,相当于“失火烧自己”。这两者在临床处理上有本质区别,不可混淆。
更让人揪心的是,热射病的死亡率并不低。根据《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23年的一项全国回顾性研究,重症热射病的住院死亡率高达36.7%,如果患者合并意识障碍、肾衰竭、凝血功能紊乱,死亡风险几乎翻倍。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实打实的数字警告。
我们在临床观察中发现,高温致死的关键因素,并不是热本身,而是延误了处理时机。很多患者家属一开始只是以为“太热晕倒了”,没立刻送医,等发现情况不对,已经错过了黄金抢救窗口。
热射病发作后,每延迟降温1分钟,死亡率增加1.8%。也就是说,抢救热射病的核心就是一个字:快。
降温不是随便用点风扇、湿毛巾就能解决的。医学上讲究的是快速物理降温,比如冰袋置于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部位,或直接用凉水淋湿身体配合通风设备加速蒸发。
更严重的患者要用到冰帽、冰毯、冷盐水输液等设备。在我们医院,曾抢救过一位体温43℃的年轻人,是靠冰毯和冰盐水争分夺秒把体温拉回来的,整个抢救过程不到20分钟,后来他自己都不敢相信差点死在阳光底下。
生活中我们最容易忽视的,是那些体质脆弱、表达能力差的人群。老年人、婴幼儿、慢性病患者、精神障碍人群,都是高温环境中的“易燃体”。
他们的体温调节能力本来就差,对脱水和高温的感知也迟钝。我们统计过,急诊科在高温天接诊的热射病患者,超过七成是以上这几类人,其中不少人事发前都没有明显症状,或者家属误以为只是“中暑休息一下就好了”。
那是不是天气热就别出门?当然不是。关键在于识别风险信号、掌握应对策略。比如一个人在高温环境下出现持续头痛、乏力、恶心、心慌、站立不稳,就要高度警惕是否进入中暑前期。
此时应立刻离开热源、补充水和电解质、降温休息。如果出现意识混乱、口齿不清、皮肤干热、抽搐等症状,别犹豫,直接叫急救。
这里还要唠叨一句,很多人以为有空调就万事大吉,但空调房并不等于安全区。长时间待在闷热无通风的车内、室内健身房、封闭厨房,同样可能因为热量无法散发而中暑。
2025年中国天气局的数据指出,过去十年因高温死亡的个体中,有约18%是在非户外环境中发生的,说明危险并不只存在于烈日下。
对于高温下的活动安排,也不是简单地“早点出门”就万无一失。医学研究指出,当空气湿度超过70%、温度超过35℃时,即使是清晨出门,也容易因汗液无法蒸发而引发热应激反应。
在这种环境下,人体的核心体温会在20分钟内上升1-2℃,尤其是剧烈运动或穿着不透气衣物时风险更高。
最后要提醒的是,中暑不是一个轻描淡写的词,它的医学定义远比我们口语中的理解严峻得多。热射病更不是少数人的倒霉,它是一个可以预防、但极度凶险的病。
如果你身边有高危人群,请务必多留心。如果自己在高温天里开始感到身体“有点不对劲”,千万别硬撑。身体的警报响起时,听它的。因为热,真的会要命。
参考文献:
1.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4年第5期,《多中心热射病临床特征与预后分析》
2.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23年第11期,《高温相关致死病例的回顾性研究》
3.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5年《高温健康风险监测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