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的行业最新动态速递-2025/7/8

发布时间:2025-07-08 15:00  浏览量:5

文章摘要

人形机器人行业正处于技术突破与商业化落地的关键阶段。核心部件方面,灵巧手市场规模预计 2030 年达 376 亿元,摆线减速器、固态电池、3D 视觉等技术加速迭代;政策层面,吉林、江苏等地通过专项方案与场景开放推动产业生态构建;资本层面,星动纪元、银河通用等企业获大额融资,产业资本与技术研发深度融合。应用场景从工业向家庭、医疗、救灾等领域扩展,江苏已落地防爆巡检、产线质检等案例。尽管面临技术路径未收敛、成本高企等挑战,但行业在政策支持、资本推动与材料创新的驱动下,预计 2030 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超 5700 亿元,成为重塑智能制造与生活方式的核心力量。

一、政策与资本双轮驱动,人形机器人产业生态加速构建

多地政策密集出台,吉林省印发《具身智能与人形机器人产业科技攻关实施方案(2025-2029)》,目标引育 30 各创新团队,形成以场景需求为牵引的发展格局;江苏省发布十大典型应用场景,魔法原子、天创创新等企业的人形机器人已在工业产线落地,替代人工完成质检、搬运等任务。资本层面,星动纪元、云深处科技等企业获大额融资,产业资本(如海尔资本)与财务资本协同,推动技术研发与场景拓展。此外,日本村田制造与特姆库公司计划成立 “京都仿生人协会”,研发救灾机器人,全球竞争格局进一步加剧。

二、灵巧手市场规模爆发,技术迭代驱动商业化进程

国海证券发布研报指出,灵巧手作为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其技术突破直接决定商业化落地进程。2025 年和 2030 年全球人形机器人灵巧手市场规模预计分别达 9 亿元和 376 亿元,5 年复合增速高达 110%。灵巧手通过驱动、减速、传动、感知四大模块实现复杂操作,与夹爪在工业场景中短期共存、长期互补。技术趋势包括自由度提升(如 22 自由度灵巧手)、微型丝杠 + 腱绳传动方案普及、电子皮肤和 PEEK 材料应用扩展,以及端到端大模型提升泛化能力。当前竞争格局呈现 “百花齐放”,机器人本体自研派、灵巧手新势力、零部件延伸派三类玩家加速布局,国内厂商有望在规模化量产中占据优势。

三、固态电池技术突破,多场景应用加速落地

我国固态电池领域近期捷报频传,孚能科技、宁德时代等企业披露全固态电池研发进展及量产计划。孚能科技计划 2025 年底交付 60Ah 硫化物全固态电池,半固态电池年内量产;北京纯锂新能源推出全球首款商用全固态电池,应用于电动自行车换电和储能;南都电源推出 783Ah 超大容量储能固态电池。固态电池凭借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正从车端向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等场景扩展。尽管全固态电池仍面临技术成熟度和成本挑战,但政策支持(如工信部标准化工作要点)和资本投入(如 EVTank 预测 2030 年全球出货量 614.1GWh)将加速产业化进程,预计 2027 年实现小规模量产。

四、星动纪元获近 5 亿元融资,软硬一体技术推动量产落地

清华系具身智能企业星动纪元宣布完成近 5 亿元 A 轮融资,由鼎晖 VGC 和海尔资本联合领投。本轮融资将用于人形机器人软硬技术研发与量产,其产品包括轮式人形机器人星动 Q5、全尺寸双足机器人星动 SRAR 1 及五指灵巧手 XHAND1。星动 SRAR 1 最高跑步速度达 3.6m/s,全身 55 个自由度,搭载灵巧手可拎起 24kg 重物,并通过具身大模型 ERA-42 实现端到端控制。商业化方面,公司已累计交付超 200 台产品,50% 以上订单来自海外,合作场景覆盖工业物流、连锁零售等。海尔资本等产业方的入局,将助力其家庭服务机器人等场景落地,加速技术迭代与规模化应用。

五、摆线减速器技术突破,有望重构人形机器人关节方案

摆线减速器凭借高精度、高负载与轻量化优势,正成为人形机器人关节技术迭代的新方向。与传统行星、谐波减速器相比,摆线方案通过摆线轮与针轮啮合实现更高传动效率,承载能力显著优于谐波方案,且体积更小、成本适中。其渗透路径从下肢高负载关节逐步向腰髋、肩部延伸,预计 2030 年人形机器人用新型减速器市场规模超 140 亿元。技术壁垒方面,摆线减速器需精密加工设备和复杂工艺,具备车端齿轮制造经验及 RV 减速器技术积累的企业(如绿的谐波)有望率先突破。政策支持(如湖北省百亿产业基金)和产学研合作将加速其产业化进程。

六、材料创新与 3D 视觉技术,赋能机器人性能升级

浙大 “黑豹 2.2” 四足机器人通过航天级碳纤维小腿与猎爪式足垫实现技术突破,最高速度达 10.3 米 / 秒,抓地力提升 200%,相关设计已应用于电力巡检。人形机器人领域,钛合金、镁合金等金属材料推动关节轻量化与高负载能力,宝钢 0.1mm 极薄硅钢突破国外垄断,提升电机灵敏度。奥比中光自主研发的 3D 视觉传感器芯片 MX6600,已广泛应用于服务机器人,国内市场每 10 台服务机器人中 7 台采用其技术。材料与视觉技术的突破,为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的精准操作与安全性提供了关键支撑。

声明:本文根据网络公开信息汇总,如果有错误,请联系修正,还望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