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多利亚女王表白大叔被拒后,一转身爱上表弟,表弟索要高额津贴
发布时间:2025-07-07 13:45 浏览量:5
亚历山大二世出现在维多利亚眼前,是很早的事了,几乎所有人都觉得,这对一看就有点“童话色彩”。但仔细一品,童话里头全是门槛。两家的家长,或者准确地说,皇室与帝国的两块冰山,各自死卡规矩。爱情在这层厚厚的权柄和门第的玻璃罩子下,根本冷冽得结不了果。少年人在一起说着多浪漫的疯话?现实中信不过。毕竟,维多利亚那时年纪还小,不太明白——人家不同意,就不是你一个愿望能扭转的事!
再说亚历山大二世,他骨子里也带着某种贵族对边界的敏感。他清楚英国人到底在怕什么——怕俄国人插手、怕名不正言不顺、怕一切可能出错的关系。他早早离场。谁也没指望两人能真走到一起。年轻的维多利亚立马掉头,日子还长着呢,未来多着呢,填补心里的空也不只一种办法。墨尔本的出现,倒像是某种意外。起初他不过是她政坛的向导,一个正派得近乎单调的老官僚。结果慢慢地,女王习惯了一切习惯,竟开始依赖起了这个父辈男人。
墨尔本,大家都觉得他靠谱。知识很丰富,情绪极稳定,气场不高压,做事靠谱。他是那种不会让人失望的正统派,不暴露情感,也不轻易印象流。外人看着,是铁打的臣子;女王心头,却全是一团又一团挥之不去的念头。很难说清她到底在想什么,反正她越来越离不开了。那时候,父亲早早离世,母亲勾结着约翰,谁都靠不住。身边只有墨尔本说的话能信几分。
威廉四世,女王的叔叔,勉强吊着命,就是为了让侄女成年继位。等威廉四世撒手,维多利亚一夜之间成长成王。其实她连署名都还带着不自信,民众看着她的一举一动,就跟看戏一样,动不动就要指责、议论、放大。她头顶皇冠,脚下全是雷,气氛一度窒息。她自己的心思,还要对付母亲和那个叫约翰的鸩毒一样的家伙。母亲和约翰,那种联合,一点不比敌人好对付,总想着染指她的权柄。
可女王年轻气盛,有时候手忙脚乱,时常想反抗。试图抓一切能扳倒约翰的把柄。有那么一回,她以为侍女怀了约翰的骨肉,心想着这回终于把柄在握,一举将其赶出皇宫。命人验了侍女的身体,结果只发现是个瘤子,医生无奈。维多利亚面子全失,这个乌龙闹得全城皆知。侍女不堪羞辱,差点想自尽。才刚上位的女王,口碑险些毁在一场误会里。
民众很难原谅,一个年幼女王的莽撞。加上舆论推波助澜,局势就像糟糕的英国天气,说变就变。维多利亚刚尝到权力的甜头,就被现实毒打。要是当时没个可靠的人稳住情绪,真说不准皇冠还在不在。关键时刻,墨尔本出场,凭借他“肩膀”一样的存在,暂且给这个十八岁的王国新主人稳了一稳。他的做派是那种不疾不徐的,一句话救场,两句话自证清白。维多利亚的信心就又回来了。
以前,她把墨尔本当成可以依靠的父亲,后来渐渐情感就变了味道。这转折点,她自己都不太清楚。有人说是依赖产生的情愫。也许是那种“天塌下来有人顶”的幻觉过于珍贵。当墨尔本和其他大臣在朝堂上争执,最后不得不辞职的时候,场面诡异起来。谁会想到维多利亚深更半夜赶去他家,差一点就要疯。
“我没有你不行!”维多利亚的表白没藏着掖着。所有的矜持都塌了地基。也许她说的是真的,也许只是临时的情感迸发。墨尔本并不想继续。老练如他,不会跨越那条界线。就算喜欢,权力和道德永远排第一。墨尔本顶多只能留一句:你会遇到更好的,别为我牺牲。说他无情吧——其实是太明事理了。
所以,拒绝之后,维多利亚一度像失了魂。她以为自己可以不让人左右感情,最后发现一切都不过梦一场。墨尔本选择离开,其实也是给她留下最后的体面。女王此刻,自尊摇摇晃晃。那时候,她多想就此放弃,别谈感情。可有些东西说忘记就忘记吗?
阿尔伯特出现。他身上没有墨尔本那般厚重和戒律,倒是有股青年人的真诚。帅得不可一世,学问也不错。两人本是一家亲,阿尔伯特表面上不争不抢,偶尔还会鼓励她、批评她。说她爱打牌不爱弹琴,说得女王哑口无言,却又被这股直率吸引。谁不喜欢点逆风操作?!
舞会上,阿尔伯特的小把戏很见效果。花朵贴心脏那一下,英国皇家的八卦爱好者差点集体疯了。浪漫是浪漫,可比起墨尔本的温情脉脉,这种直接、冒险的人设,的确能抓住年轻女王的注意。心思变化难测,情感也在那一刻顺势切换轨道。她主动向阿尔伯特求婚,这份翻转,是胆子大,更是少女心牢牢地生了根。
阿尔伯特一开始有点欲擒故纵。等女王切实说出口,他还咬死原则要“看表现”。维多利亚这番主动,算是一场小型反叛,女追男不过隔层纱,皇权加成了这层纱变得更薄。故事往下发展,大臣们当然不会轻易点头。
说到底,这是一场“婚姻谈判”而非童话高潮。阿尔伯特背后的家族,尤其比利时国王,撺掇侄子开价开得不着痕迹:津贴要,爵位也要,名分不能少。这类事,外人总觉得纯属利益博弈。其实南腔北调你来我往,又不全是利益——不过不谈这些,走到哪都别扭。阿尔伯特固然摆出不在乎的样子,但叔叔在耳边念经,最后不得不跟女王说正事。
维多利亚说感情和钱分开。她的确值这个钱,也真舍得给,可正因为这样,她才敢说“我养你”。其实从这个角度讲,她有很强的掌控欲。喜欢你,也想管你。阿尔伯特不肯屈服。面子重要,独立更重要。他也不清楚以后能不能真正融入英国贵族圈子里。不谈条件?不对,处处都是条件。
大臣们反对。说白了,从来没有哪个德国王子能在英国产生这么大影响。文化障碍,信仰障碍,全是麻烦。阿尔伯特信天主,英国这边顺理成章要排斥他。他们担心政权被外人染指,真真假假也说不清。只是大臣们终究还是扛不过女王——条件打一折,津贴只给两万,爵位没戏,只剩个骑士头衔。小说里演到这里可能就该Happy Ending了?可生活嘛,谁会满意呢!
阿尔伯特被歧视得挺明白,说到底只是个招赘。维多利亚发火,说你在乎津贴,是不是想找小三?阿尔伯特强忍着脾气,勉强解释自己对科学、教育、天文都真感兴趣,钱也是需要的。不错,他的脑袋瓜子里,满是理科生清单,列得工工整整。英国是个什么地方?要做点事,总归得有钱。尊严不是空口说。
最后两人还是结了婚。这对夫妻初时小吵小闹居多——真到表白心意、互给承诺,反而一切顺了。谁说婚后就会一团和气呢?维多利亚曾经信誓旦旦地说要全心服从阿尔伯特,其实也没真能做到。但他们的模式,大体是相互尊重、相互取暖。这不想传统意义上的“国家联姻”,倒像是英国现代婚姻观的小预演。
婚后,阿尔伯特并没有活成大家想象那样窝囊。他虽然名义上弱了点,但靠着自己的才学慢慢获得大家认可。关注教育事业、科学创新,把王室的日子过得更加现代化。维多利亚这一点反倒学得快,懂得自己强强在情感里其实不见得是优越,反倒是彼此拉扯出来的生活烟火气最重要。说最后阿尔伯特得了所有人的尊重,也许过于美好——但他至少从来都没有屈服于“招赘”二字。
如果倒回开头,谁能想到,维多利亚女王的爱情能这样循环反复,转了一圈,情感和政治都没落空?一开始明明全是门槛、阻挠,有的地方像绕不过去的死结,到头来又各有出路。身为女人的女王,社会对她的容忍和期待,一直变换着,但她自己也在不断试错、犯错、勇敢、软弱,没谁是一成不变的。
有些人的感情,明明是拿着权杖却更像拿着绳索。表面主导,实际上被左右。她以为可以把握一切,结果还是牢牢被命运推着走。可这世上——谁能说得准,哪一步是对,哪一步就全错了?
那些年少不可一世时做的决定,后来再回味,那些错也未必都是真的错。维多利亚的人生,和她的爱情一样,没有剧本,也没人规定什么时候应该勇敢,什么时候只需要沉默就好。有遗憾,也有风光。就算有时自相矛盾,自以为能驯服情感、结果反被情感驯服,这又能如何?历史的长河终会流走,可浪花下跌宕的心事,有时候更让人着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