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呐,鬼子就进了中原 先打开卢沟桥,后打开山海关

发布时间:2025-07-07 15:44  浏览量:3

今天是卢沟桥事变88周年了,卢沟桥的炮声还如响在耳畔一般。

时间像流水,会冲刷记忆,然而有些记忆,如果被冲刷掉了,就意味着在一个地方要跌倒两次。第二次跌倒,就很难爬起来了。

况且,日本人还在以另一种方式加深他们后代的记忆,他们企图让他们的后代牢记祖上的“荣光”,以期将来复兴其侵略的“伟大”。

日本在教科书中把卢沟桥事变描述成两军冲突,并把冲突的原因归罪为中国军队挑衅。

即使他们知道自己的人民知道,当时的卢沟桥包括东北都是中国领土,他们依然敢于这么篡改历史,狼子野心,可谓昭然若揭。

在面对日本侵华战争以及日本在中国疯狂屠杀的历史时,有人一直劝我们:“人不能一直生活在仇恨中。”

很有道理的样子。

然而,没有仇恨,自然没有必要去硬造仇恨,若是仇恨未解,难道也要装作没有吗?

如果人不能一直生活在仇恨中,那么可以一直生活在屈辱与毫无人性的残杀中吗?可以接受亡国灭种吗?

仇恨不能靠遗忘消解,尤其是在日本军国主义已经死灰复燃的环境下,尤其是在日本当局至今未对其侵略历史真诚认罪与悔过的条件下,尤其是在日本当局还在篡改历史、掩盖侵略战争罪行的现实面前。

忘记屈辱的历史不是等于背叛,而是等于灭亡。

一部有关七三一的电影竟然屡被投诉,害怕什么?这种思想若是放在日本侵华时,是不是也要“见日寇不发一枪”?这是“忠的什么义,救的哪一国”?算不算“不救中国助东洋”?

相反的,诬蔑抗日英烈,美化日本侵略军的书反倒可以获奖。对比够鲜明,教训够深刻,有些人的做作够令人发指!

不过,日本人还是有优点的,他们有的是耐心。在认为还没有把握之前,可以一直等下去,就像等待猎物的豺狼虎豹。一旦他们认为机会来了,马上就会发起暴击。日本的绝大多数人,都是蛇种豺性。

日本对中国的野心,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

在明代嘉靖年间戚继光抗倭之前,倭寇就已经开始袭扰我东南沿海。据有些考证说,倭寇主要是中国人。如果这么个考证法,也不算错,因为日本人本来就是中国人,这也有人考证过。

没根据的事儿,还是不胡说八道吧。

不过,倭寇的袭扰,主要还算是自发的。袭扰时发现中国人很客气,又仁义,不会报复,于是就动了把朝鲜半岛做跳板的念头。这个念头到了甲午海战,终于得到落实,并获得巨大的成功。

《马关条约》签订,日本获得了两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外加利息。说是战争赔款,名字也不对,因为有求偿权利的是清政府,战争是日本人挑起来的。

日本人既不关心这些钱应该叫什么名字,更不关心该不该拿,反正见钱眼开,整个日本国听说《马关条约》的消息后,欣喜若狂。

到二战时,日本也是这个样子。打赢就行,没有该不该打。日本有反战的左翼,但相对于右翼的力量来说,可以忽略不计。

《马关条约》的求和,既助长了日本的侵略野心,更给日本后来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抗日战争,一般的算法是从卢沟桥事变开始算,后来有主张说应该从九.一八事变开始算,后者应该更有道理。

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野心以及行动,其实从甲午战争后就没有停止过,要么在行动,要么在准备行动。

二战胜利,日本投降,但并没有对中国服气,日本真正服气的是美国。

也难怪日本不服气,本来,日本就认为自己战败是败给了美国,七十万关东军又是被前苏联消灭的,而蒋总栽一不敢索要本该有的战争赔偿,二不敢收取琉球的管理权,既不敢报复,还要跪舔日本,日本人怎能服气?日本服的是美国的原子弹,服的是前苏联的勇猛进攻。日本从唐朝学习中国文化开始,就漏掉了仁义这个选项,没开过这门课。

可以说,日本根本就没有真心向中国投降过。所以签订投降书之后,仍然有再次侵略中国的野心。这个野心,不是近些年才有的,而是在其刚刚投降后的我们的解放战争时就有,只是当时确实已经不具备实力而已。

88年了,卢沟桥头的石狮子、旧址宛平城墙上的弹坑还在默默地述说着当年的屈辱。抵抗侵略的战争竟然在国家的中心区域开始,而对侵略战争的宣战却又拖了四年多,这样的屈辱如何能够忘记?

经济合作归经济合作,文化交流归文化交流,但战争归战争,忘战必危。

不要再说好战必亡了,那是说给侵略成性的国家听的,我们的民族什么时候好战了?如果说我们有少数人喜欢被凌辱被屠戮,我看倒还靠谱些。这些人只在面对我们英烈的在天之灵时,才会露出凶狠的獠牙。

对有罪之人,对其即使有原谅,也必须是在其真诚认罪与悔过之后,才可以考虑的。他们还在着手准备再次伤害你,你原谅啥?连敌人都觉得可笑,“我用你原谅?你给我等着。”面对强盗的屠刀,要么拼死一战,要么跪地求饶,对手持利刃的强盗说原谅,强盗能不感觉可笑?

另外,急于说原谅的,还是先到几千万被害百姓以及战死的英灵墓前问问吧。今天的江山,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你们做不得主啊。败类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