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月究竟有什么价值?这是个无解的阴谋,美国跟不跟都是死路一条
发布时间:2025-07-06 14:27 浏览量:4
声明丨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美国原本稳坐全球航天技术头把交椅,自阿波罗计划横空出世,几十年间似乎强敌难觅。可转眼近些年,事情变味了。像上次那样,舱门一开,一地尴尬。美国人本想着高歌猛进重回巅峰,结果被现实拍了一脸——连国际空间站上的人都接不回来。你说怪谁?
有些人坐在家里,看着新闻直播中国“嫦娥”反复奔月、又看到嫦娥六号把月背土壤带回来的时候,才突然发现,美国已不是那个谁都敬畏的技术霸主。事实上,美国宇航员乘坐俄罗斯飞船已持续十多年。这倒不是当初谁能想到的事,谁让大国之间的关系就是这么微妙。
而美国和俄罗斯翻脸以后,国际空间站里那两个宇航员还真是被搁置着,哎,这也真够尴尬。外界只能干巴巴看着新闻,估摸着,他们的日常餐食和补给也已经不是随便能安排上的。到底能拖到什么时候才有新的飞船来?这种僵局要怎么破?
美国在2022年高调宣布“阿耳忒弥斯2号”预计2024年执行逆袭,试图让四名宇航员绕月一圈,场面一度感人。但计划推了又推。这种场面,和上世纪冷战的太空竞赛竟有点神似。那时美国和苏联针锋相对,现在却无论美国是选择按原计划推进,还是干脆“搁置赛道”,感觉都摆脱不了那个用科技决胜国力高下的怪圈。
要追溯太空竞赛缘起吗?二战之后,苏联已经默默发射了人类第一个卫星,1957年他们的“Sputnik-1”闪亮登场,直接把美国逼急了。当时美国不是很服气,这也能理解。各国都在搞飞机大炮,苏联却悄悄抢跑,一下把人类科学推到另一个高度。
后面的故事大家大致知道——美国不得已加速了阿波罗计划。1969年国旗插上月球,孩子们写作文都要提。结果几十年过去,苏联解体,美式军工支撑之下,卫星网络像撒芝麻一样布满上空。但这里面真有那么好吗?打个比方,人类通讯和定位都得靠美国,把频段先占了,后发国家想超车根本行不通。谁还记得,当时中国的北斗、欧盟的伽利略系统花多少力气抢频段?那场时间赛跑至今仍是航天圈的谈资。
中国航天追赶得猛烈。近几年,嫦娥一次次登月、北斗建成全球覆盖。计划目标很清晰:2030年载人登月,科研、月基实验不落下。不只是做技术实验这么简单,更像是在抢占月球天然的战略高地。讲点大白话:如果谁能把卫星放月球,地球上争抢频段这些烦恼完全可以一笔勾销了。
有没有想过这种画面:月球成为全球卫星通信、导航或者其他军事部署的前哨站?导弹装月球,理论上能打到地球上任何地方。虽然实操难度巨大,但大国博弈的方向未必总按常理来。哪个国家要是真先抢到月球基地,谁还有空管美国卫星?当然,具体可行性还有技术瓶颈,这里争议不小。
资源方面现在又是一笔大账。据不少学者评估,月球表面大把储存的氦-3,眼下地球上压根用不着,但假以时日,能源消耗到极致会不会成为下一个争夺热点点?100吨氦-3够全人类一年所需,没核辐射还环保。想想看,如果能源变局从石油变氦-3,美国会不会手忙脚乱?
顺着这样线索说下去,美国航天这一摊摊事儿,为什么老是被人看衰?有人怀疑阿波罗登月根本没发生,也有人说美国只剩搬弄剩余价值的本事。细看这些年,美国航天经费一年年砍,为什么?本质还是军工体系的话语权过大。资本导向让军事对接商业,真正敢冒险的前沿航空项目不是没人做,而是一旦没短期战略利益,立马就被冷落。谁还记得老布什政府兴致勃勃提出火星计划,过两年就没了下文?美国的军工体系更愿意把兵器卖到国外挣钱,每有一场局部战争,军火商家背地偷着乐,航天领域则变成了鸡肋。
顺便插一句,美国军工资金投向的不均衡,造就了近10年NASA重大计划屡次推迟,航天飞机早退役,载人飞船还要“买票”蹭俄罗斯,“SpaceX”虽然听起来很网红,其实盈利模式和早期苏联国家体系完全两回事。实操经验上,中国航天系统计划倒强点,项目接项目,每一步有备无患,却也有过冗余环节和所谓“按部就班”。
当初美国给苏联画了个太空竞赛的大坑,没想到自己要跳进来。中国航天目标明确,不抢风头、不炒概念。北斗系统先做出来,空间站再建,然后一步步冲击载人登月。反过来,美国计划一旦推进不下去,空间站上宇航员只能望天兴叹,新登月计划咬牙定档2026年,这又有几成可能真按期完成?
现在美国究竟是重回霸主梦,还是开始走下坡路?表面想装没事,实际慌不择路。他们憋着劲想“再回月球摘帽”,可实际困境比外界以为的难多了。中国发展步伐快,他们被动跟进,尴尬不尴尬?再这么拖下去,会不会出点更大状况?
值得玩味。军事技术和太空科技本属一脉,但美国军工“傍资本、拥市场”,中国航天则是在国家意志牵引下步步推进。美国的资本家们掉头开会主营利润,科研团队挤在NASA里写申请。每次航天项目一遇到军方分蛋糕,进度就打住了。有人觉得体制有问题,也可能只是惜力的短视。
我个人的看法倒有些不同。美国重商本质无错,但如果过分依赖市场逻辑处理国家科技战略方向,最后就是这样,该快不快、该慢不慢。中国走国家意志路线,表面上无懈可击,其实弊端也不少——行政干预大了,创新有时变得有点死板,比如之前中国空间站核动力模块推进器项目就因技术争议一度停摆,虽然最后有惊无险。谁都没找到完美路径。
再回到国际博弈,本来以为中国只是后来者,却意外成了新一轮太空竞赛的搅局者。美苏冷战留下的架势换了主角,所有人都看到,太空已不是靠几个成功发射就能锁定地位的地方。科学实验、能源布局、通信频段、甚至后续的小行星采矿权争夺,险象环生。中国航天计划有耐心但也很急切,美国想抢回冠军但又力不从心。
氦-3这些资源故事在各大期刊反复讨论过。根据欧空局2023年6月最新发布的数据,月球氦-3含量在千万吨级别,但真正能用的比例没人敢下定论。采集、运输、转化的工程量极其巨大。线下讨论会的专家们往往一辩论就吵起来。有些说2035年前见不到意义,有些觉得现在不去就彻底落后,这种分歧在航天系统内部也有迹可查。科学家往往喜欢往远处想,而最后的决策,常落到预算手里。
还有一件事没人愿意摊开说:中国航天的技术伦理风险也开始被更多人关心。有消息称,部分新一代材料技术和人工智能系统来自未公开渠道,合规与风险控制压力都不小。与美国强调知识产权、分层许可稍有不同,中国工程师们更偏重“集体攻坚”,牵头联合攻关,效率虽高但透明度欠佳。这里面若有复杂利益博弈,未来未必不会闹出新风波。
再聊阿耳忒弥斯2号,2024年拖到2026年,这种拖延其实不新鲜。有NASA工程师在采访中透露,保护性冗余和多层审批已让项目表格堆满屋。地面训练、燃料调度、应急程序每次都要按系统重新跑一遍。美国人“严谨归严谨”,反倒让整个进度临时变慢。据传航天器设计师们现在都抱怨“每走一步都是平行宇宙”,到底什么时候能发射,谁也不敢写保证书。
最后补一个冷门现象:SpaceX等民企频频刷头条,实际真正的飞控资源还是被美国国防部捏在手里。马斯克自己的目标和国家目标也不是完全一致,前两年他放话登火星,五分钟后美国航空主管部门就声明“优先美国项目”,团队内部摩擦一地鸡毛。这中间的利益纠葛,外人光猜,谁知道事实哪一头靠谱点?
说来说去,两大国谁能先抢在月球扎根,这事真不敢拍板子。现在业内普遍讨价还价,科技、资本、体制博弈一锅煮,等下一个大新闻爆来,说不定剧本又得重写。到底谁在等风来,也许下一次不是夺冠就是爆冷,赌不赌?
参考资料:
1、百度百科:阿耳忒弥斯2号
2、百度百科:中国载人登月工程
3、百度百科:氦-3
4、环球网:中国“赴月球盖房”计划令世界瞩目:2028年“嫦娥八号”将带机器人登月,用3D打印技术造砖
5、光明网:中国载人登月任务,已全面进入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