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先读了这些书,我可能会做出很多不同的选择丨超星文津图书奖系列

发布时间:2025-07-09 00:01  浏览量:2

人之一生,沧海一粟。然而,每一粟身上都有不为人知的故事。这些故事,既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又循着独特的个人风格展开。

如果将个体比作行星,其一生便是行星运行的轨迹,有些轨迹或许会在某一刻交汇,却终究无法重合。

这意味着,他人的生命轨迹从来不是可供复刻的答案,而是一种参照,让我们在观察别人如何成为别人时,思考自己如何成为自己。

本期,让我们看见「文津图书奖佳作」中的“人”,见证个体如何于时代中锚定自我,进而影响世界。

第二十届文津图书奖

获奖作品

《自然而然:曾孝濂自传》

作者:曾孝濂

出版社: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年:2024-6

豆瓣评分:8.7

著名生物艺术画家曾孝濂亲笔自传

中国植物科学画与博物画的时代标杆

《朗读者》《十三邀》重磅嘉宾

央视《读书》鼎力推荐

“本书记述了植物科学画家曾孝濂先生在科学画、博物画、邮票设计及彩墨生态绘画等领域的探索历程与人生感悟,展现了一名植物科学画家一生一事,徜徉于科学和艺术之间,精益求精地为自然画像的治学精神。书中收录插图412幅,是一部优秀的自然读本、一部珍贵的植物学史料、一部饱含温度的人生之书。”

——引自国家图书馆

第十四届文津图书奖

获奖作品

《我的世界观》

作者:(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编者/译者:方在庆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2018-11

豆瓣评分:8.7

最受清华师生欢迎的十本书之一

完整收录爱因斯坦的世界观等文章

"本书以影响较大的1953年德文版《我的世界观》为底本,收录了《观念与见解》《爱因斯坦晚年文集》里的及散落别处的相关文章。其中有20多篇珍贵文章此前从未翻译成中文出版过。……读者通过爱因斯坦的双眼,回到他生活的那个年代,回溯20世纪初科学发展进程,看到作者本人的成长和奋斗,以及他的科学研究之路。"

——引自国家图书馆

第十七届文津图书奖

获奖作品

《许渊冲百岁自述》

作者:许渊冲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出版年:2021-4

豆瓣评分:8.1

央视《朗读者》重量级嘉宾

看享誉世界的国宝级翻译家是如何炼成的

"一个人的自传也是这个人的心路历程,是他的精神跋涉史。这对于学人,对于许渊冲先生来说,尤其如此。……这本自传无疑受益于先生自己的日记,正是这些记述让往事如此清晰地呈现出来。而同时,又能从《自述》对日记的摘引中,推想那部日记也应是可以作为文学作品来阅读的,就如先生所说‘在想象的望远镜之前,在回忆的显微镜之下,生活就会发出肉眼看不到的奇光异彩。’"

——引自国家图书馆 查振科

第十七届文津图书奖

获奖作品

《从封建到大一统》

作者:孟宪实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21-8

豆瓣评分:8.7

中国人民大学孟宪实教授以新史学视角

呈现一个真实的武则天

"作者孟宪实一一疏理问题、排比已有文献,或补充新发现的资料,对相关问题展开充分论述。虽然这是一本学术性著作,但读起来并不困难,作者娓娓道来,引人入胜。更重要的是,对于一个严肃的读者来说,我们的目标是需要一个真实的武则天,或接近真实的武则天。《武则天研究》能帮助我们走向目标或接近目标。"

——引自国家图书馆 王余光

> 左右

如果先读了这些书

我可能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站在人生的岔路口,我该选择什么作为人生志愿?如果选错了,人生是不是完蛋了?

中学毕业后,云南一位少年进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昆明工作站见习。

在那里,他开始有了一点对植物科属的认知。

当时,他的同期都去读了云南大学的函授班,但他没有赶上。

此时,恰好《中国植物志》的编研工作开展。

他因为抄写装饰黑板报被发现有绘画基础,被选中参加《中国植物志》的插画工作。

为此,他正式开始了植物分类学知识和绘图规范的学习。

那时,他仍未意识到,这将成为他一生不渝的事业。

这是“中国植物画第一人”曾孝濂的故事,在他看来,那些看似偶然的相遇相知,或许会决定你的志向、观念和人生,要学会珍惜和把握生活中的不期而至。志愿的实现,在于在选定的(哪怕是偶然选定的)道路上,进行经年累月的沉淀和打磨。深度耕耘本身能创造价值与意义,修正初始选择的偶然性。如果有一条路能让你心甘情愿、专注投入地走下去,它本身就具有强大的合理性。

在线阅读

>>>

我要参与公共生活吗?我能改变什么吗?作为微小个体的行动,有意义吗?

他自认为是一个独行者,却始终强调:“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

当一战中德国有声望的科学家集体为战争背书时,他签署了反战宣言。

参与公共生活,对他而言是责任而非选择:“沉默会使我有罪恶感,觉得自己犯了共谋罪”。

他深知个体力量的有限,却从未因此放弃行动。二战时,他为素不相识的难民亲笔撰写数百封担保信,公开抨击种族隔离……

他从未幻想单凭一己之力扭转乾坤,但仍坚信:“任何为唤醒个体道德责任感所做的努力,都是对全人类的重要贡献。”

这是科学成就之外,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少为人知的一面。他的人生轨迹表明,人类历史上许多重大决定,也是由无数“微小”的判断汇聚而成。在认清局限后依然选择在场,在保持独立的同时紧握责任——所有具体而微的思想和行动,都是世界得以改变的支点。

在线阅读

>>>

天赋和努力,哪个更重要?没有天赋的我,也应该努力吗?

他初中学了三年英语,完全是个学渣,英文用中文字音来标来读。

1938年,他考入西南联大。入学时,他的英语表现平平,法语更是零基础。

在联大外文系,他靠抄写词典、背诵名篇的“笨功夫”,开始了笨拙却执着的攀登——在“跑警报”间隙背单词,在茅草棚中研读经典、琢磨字句……

翻译时,为了一句台词的“音美、意美、形美”,他反复推敲,查阅无数典籍。

他将《诗经》的质朴、《楚辞》的瑰丽译成英法韵文,让《红与黑》的法式浪漫与中国古典诗意相遇。

他说:“翻译是美的再创造。”

这种追求,让他成为亚洲首位国际翻译界最高奖“北极光”翻译奖得主。

这是“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的人生。专注与坚持本身,比执着于自己是否有相关天赋更重要,对所爱之事近乎痴迷的投入与日复一日的精研,是所有成就的基础。

在线阅读

>>>

追求真相,还是人云亦云?如何穿透层叠的标签与偏见,去认知世界?

贞观二十三年,长安城弥漫着不安。

一位年轻才人正经历着人生至暗时刻。

彼时无人能预见,这个女子将用余生撬动整个帝国权力的根基。

然而,这样一位传奇的政治家,在传统史家与公共史学的笔墨中,却是“杀女夺权”“屠子固位”的“祸害”。

面对这些深植于历史书写中的局限与偏差,孟宪实教授基于史料,展开了系统性辨析,将那些“谎言”一一拆穿,为我们还原一位女皇的传奇人生。

贴标签总是比思考更轻松,生活中不乏系统性偏见,比如对女生理工科弱势的偏见,这些本质上都是用标签逃避对个体的深度认知。打破偏见的起点,在于对“复杂性”的认识。只有抛开预设,以事实为基,才能穿透层层叙事迷雾,触及立体、真实、复杂的人本身。

在线阅读

>>>

> 左右

从这些故事中,我们看见一个人的人生轨迹:那些看似偶然的选择、境遇与坚守,在时间长河中如何显露出必然的结果;青年时期的理想如何塑造往后人生,性格底色又是如何贯穿命运……这种对“变与不变”的洞察,赋予我们超越当下困局的远见。

同时,它也让我们见证人与其所处的时代如何相互影响:人既被时代洪流裹挟前行,又以具体行动(抗争、创造等)在时空中刻下独特印记。通过一个人的思维框架、人生抉择与社会网络,我们亦能触摸到一段历史的真实肌理。

当你觉得困顿、迷茫时,不妨随手翻开这些作品,借一双他人之眼,刷新整个世界。

精彩内容抢先看

> 左右

更多好书在汇雅

这里还有许多非凡人生等待与你相遇:

《艾略特传:不完美的一生

作者:(英)林德尔·戈登

豆瓣:8.8

在线阅读

豆瓣传记类图书 Top100

世界知名传记家林德尔·戈登考察了诗人艾略特的一生,以理解这位精神的求索者所经受的试炼,让一切过着不完美人生的人们从中找到共鸣。

《漫画苏东坡传》

作者:我是不白吃

豆瓣:7.9

在线阅读

全网超千万关注的漫画家“我是不白吃”重磅新作,一起跨越近千年,跟乐天豁达、爱吃爱生活的苏轼交个朋友。

《那朵盛开的藏波罗花:

钟扬小传

作者:梁永安

豆瓣:8.8

在线阅读

“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复旦大学著名人文学者梁永安亲笔撰写的传记,为我们勾勒了钟扬教授献身科学的一生。

《汪曾祺1000事》

豆瓣:8.5

杨早,徐强,李建新

《柳如是别传》

豆瓣:9.6

陈寅恪

《弗吉尼亚·伍尔夫传:作家的一生》

豆瓣:9

(英)林德尔·戈登

《夏目漱石传》

豆瓣:8.4

(美)约翰·内森

《陶渊明传》

豆瓣:8

王青

>>> 更多好书,尽在汇雅

> 上下

超星汇雅电子书访问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