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产业化已经将教育沦为赚钱的工具

发布时间:2025-07-09 00:28  浏览量:6

这些天,2025年的高考分数线已经下来了。各位家长本以为自家孩子寒窗苦读十几年,换来的是一个好分数,给孩子备一个好前程。

没想到却传来了一个令无数学生和家长揪心的消息,全国多省高校学费纷纷上涨。

真的应了有些网友在评论区的一句话:让你买车你不买,让你买房你不买,这下好了,学费你总不能不交吧?

无论公办高校民办高校还是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甚至研究生教育阶段都未能幸免。有关资料显示:

湖北华中科技大学新增药学专业学费每年高达12.5万元,创下当地公办高校学费纪录。

民办高校涨势更是迅猛,江苏南京传媒学院艺术类专业学费从2.14万元-3.19万元涨至3.19万元-3.5万元,最高涨幅达1.05万元。

浙江温州商学院国际班加收2.48万元,叠加员学费后每年超过6万元,在研究生及中外合作院校方面,中国人民大学MBA学费上涨3.6万元,东华大学国际商务专硕学费从2019年的8000元涨至2025年的7.9万元,涨幅近10倍。

北京交通大学中外合办专业学费从5万元涨至10.5万元,涨幅达110%。

云南地区省属公办高校文学类从3400元涨至4200元,涨幅23.5%;理工类从4500元涨至5000元,涨幅11.1%。

上海地区公办高校平均涨幅达33%。其中华东理工大学理工科专业学费从5000元提升至7700元,涨幅高达54%;复旦大学文科类学费从5000元涨至6500元,涨幅为30%。

这次学费涨价,呈现出幅度大、范围广的特点。具体如下:

(一)公办本科院校

整体涨幅:多省公办本科平均学费提高 500 元左右,涨幅约 10.5%,不过农学、艺术学基准学费大多不变。同时,部属高校学费上浮 15%,国家级一流专业上浮 10%。

部分院校及专业举例:云南大学法学专业从 4500 元涨至 5000 元,软件工程从 5500 元涨至 6000 元;吉林大学车辆工程(国家级一流专业)从 5600 元涨至 6160 元;上海电力大学理工科从 5000 元涨至 7000 元,管理学从 5500 元涨至 6500 元。

(二)民办本科院校

整体涨幅:2025 年民办院校学费涨幅普遍在 15%-30%,部分专业超 50%。

部分院校及专业举例: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艺术类专业学费从 1.5 万元涨至 2.3 万元;广东部分院校专升本学费突破 4 万元 / 年,如广州工商学院专升本学费为 3.8 万元。

(三)中外合作项目

整体涨幅:学费 “天花板” 不断突破,部分项目涨幅较大。

部分院校及专业举例: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的中外合作项目,学费从 5 万涨至 10.5 万,涨幅达 110%;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法航空试验班学费为 4 万元 / 年,中法未来科技试验班为 5 万元 / 年;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河北大学的中外合作项目,年学费也纷纷站上 6 万 + 的高地。

此外,近年来还有多个省份对公办高校学费进行了调整。如 2023 年,青海、山东、上海、吉林、四川等省份均发布了学费调整政策,涉及本科和专科教育,涨幅从几百元到上千元不等。

面对这样大规模大幅度的学费上涨,学生和家长们忧心忡忡,原本就不宽裕的家庭经济因为这突如其来的涨价变得更加紧张,那么大学如此大规模涨学费真的合理吗?

这背后到底是怎样的考量,大家不妨想想,如果是你,或者你的孩子面临大学学费大幅上涨,你会作何感想?

站在普通公众的角度,我们来看看这学费上涨带来的影响。

对于很多普通家庭而言,孩子上大学本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如今学费上涨无疑是雪上加霜,特别是来自农村的家庭,父母为了孩子能上大学,一年到头辛苦劳作,省吃俭用。

孩子考上大学本是一件喜事,可看到学费上涨的消息,不少家长愁眉不展。

大家可以凭良心算一算账,现在的大米、包谷、小麦等农产品究竟是多少钱一斤,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如果在地里刨食究竟能苦几个钱?就算外出打工又是多少钱一个多月?

可以说,家里一年的收入就是几千块,最多也就是几万块。

孩子学费一涨,可能就占据了家庭收入的很大一部分,甚至还需要四处借钱才能凑齐学费。

比如宁波的一所大学,竟然一年的学费就高达96000,四年下来就是将近40万的学费,这还不包括生活费、住宿费、餐饮费等等一些其他的杂费之类的。

试想,什么样的家庭,什么样的孩子才能够上得起这样的大学呢?

我想问:在中国,究竟有多少家庭能够上得起一年96000的大学?就算能上了这样的大学,毕业后就可以工作无忧吗?

从就业回报来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并不乐观。

现在的大学毕业生,面临的是毕业即失业,即使能找到工作,一个月也就是3000-5000元左右。

家长们花了高昂的学费,本想着孩子毕业后能有个好的发展,改善家庭经济状况,可现实情况却是失业待业,或者从事着低薪稳定性差的工作。投入与产出严重不成正比。

我们总以认为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知识也确实可以改变命运。

读书不一定让我们前程似锦,功成名就,但至少让我们出言有尺,嬉闹有度,做事有余,说话有德。

但面对高昂的学费,就业的艰难,普通的农村家庭、农村孩子能说什么呢?

再看看一些民办高校的做法,真的很难不让人质疑。

为了降低成本,大量聘用兼职教师。甚至让在读研究生代课,教学质量根本无法保证。

还有些学校存在强制消费和隐形收费的情况,比如高价教材天价宿舍等。

在招生环节,还可能存在虚假宣传夸大就业前景与中介合作拿返点等问题。

这一系列操作,让人感觉民办高校更像是在把学生当成提款机,而不是真正为了教书育人。

教育本应是公平的,是为了培养人才,推动社会进步。

可如今,这学费一涨再涨,让很多寒门学子望而却步,这无疑是在破坏教育公平。

难道教育产业化,就是以“赚钱”为目的吗?

从学生和家长的角度看,学费大幅上涨,经济压力剧增,而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回报却不理想,这不是被割韭菜是什么?

我们希望学校和相关部门能好好反思,在提升教育质量和保障教育公平之间找到平衡,别让学费成为学生和家长难以承受之重,更别让教育变了味。

都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不应该是资本敛财的地方。

教育的本质是立德树人,具有鲜明的公益属性,这是社会共识,也是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

不可否认,在特定历史阶段,适当引入市场机制参与教育领域,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公共教育资源、满足了多样化教育需求。

教育机构按市场规律运作,追求利润,注重品牌建设、营销招生,这无可厚非,但不能丢了教育的公益性。

教育的目的是育人,不是单纯盈利。当教育过度产业化,就会导致教育资源分配更不公平,那些没钱的孩子可能被挡在优质教育门外,损害的是整个社会的发展根基。所以还是要坚持教育的公益性为主。

如果过度强调 “产业化”,将教育完全等同于商品交易、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就会偏离教育的初心,损害教育公平和质量,这是必须坚决反对和纠正的。

近年来,国家持续强调教育的公益属性,出台一系列政策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整治校外培训乱象、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目的就是遏制教育领域过度商业化的倾向,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

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在政府主导、保障公益的前提下,合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而不是沦为赚钱的工具。这既是国家治理的明确方向,也是全社会对教育的共同期待。

总之,教育产业化对教育公平的破坏,本质上是将 “教育的公共属性” 异化为 “资本的逐利工具”,使得教育从 “促进公平的利器” 变成 “放大差距的推手”。

这也是我国近年来坚决遏制教育产业化、强化教育公益属性的核心原因 ──只有守住教育公平的底线,才能让教育真正成为每个人发展 “起点公平” 的保障,才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