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上细思恐极的“预制人”事件:新型智障,正逼疯中国年轻一代
发布时间:2025-07-09 01:02 浏览量:2
有段时间,有一则短视频总是在热搜上挂着,我经常刷到它。
视频的内容是一家连锁咖啡店的点单现场:顾客走进店里,说了句“小杯咖啡。”
服务员立刻“宕机”,并指着摆在前面的三个尺码的杯子说:“不好意思,我们菜单里没有小杯。我们只有中杯、大杯、超大杯。”
顾客惊讶了,看着面前三个尺寸的杯子,说:“我就是要这个最小杯的啊。”
店员仍摇头:“我们这个是中杯。”
顾客很无奈,说:“我要这个小杯,最小杯啊。”
结果店员说,“不好意思,我们这是中杯。”
顾客说那你帮我就点这个小杯啊,可店员继续摇头:“我们这里只有中杯。”
就这一幕,确实让人窝火,但是又搞笑,热评里更是有网友一针见血:“这是哪请来的AI机器人?”
这个短视频放在今天的话,网友们又有新梗了,这个叫做预制人。
什么是“预制人”?
所谓“预制人”,本质上是一种高度标准化、流程化、无个性、无逻辑,甚至无思维能力的人。
他们像被程序设定好的NPC,只会执行指令,却无法在现实中应变。
就像预制菜一样,看着五颜六色,但本质上都是工业流水线产物,加热即食,毫无灵魂。
预制人并不是少数人群,而正在成为年轻人生活里越来越高频的接触对象。
你去银行取个钱,柜员会机械地说“请您线上操作”;
你在医院问个方向,护士冷冷一句“自己看导引”;
你打电话给客服,半天都是自动语音,接通人工还要重复十遍问题,最后告诉你“这个我们办不了”。
更离谱的是,有时候你不是遇到冷漠,而是遇到看起来很热情,但毫无脑子的那种人。
你问一个问题,他笑着回答完全不相干的内容;你表达一个想法,他立刻反驳你,“我们流程不是这样的”。
你不是在和人对话,而像是被一块预设好的程序墙反弹回来,一次次的对牛弹琴,一次次白说了,最终逼疯的不是他们,而是你自己。
有观点说,这些人是懒,不愿动脑筋。
但现实不是这么简单。
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里提到,人类大脑为了节省能量,会本能地选择最短路径的思维方式。
也就是说,如果能用一套固有模板解决问题,大脑是不会自觉调动复杂思维能力的。
而这套模板,一旦在某些行业被流程化、规范化到极致,人就很容易退化为执行机器。
银行、电商、连锁服务、客服……这些本该人性化的岗位,反而成了预制人的重灾区。
因为太多流程被格式化,甚至规定人不能做主,人也就逐渐失去了主动性、思考力和责任感。
“人不是机器,但可以被流程驯化成更差的机器。”这不是一句玩笑,而是一种社会病。
为什么预制人让人抓狂?
因为你无法跟他们讲理,你一旦出现一个出格的请求,他们就宕机、卡死、原地循环。
更令人焦虑的是,预制人开始大量出现在招聘市场,进了公司、进了职场。
工作只会复制粘贴,不会总结;收到信息只会转发,不会加工;团队出了问题,他们只会说:“我以为你说的不是我这块儿。”
最终,一个团队里,看起来人不少,但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非预制人”要付出巨大的情绪成本和时间成本来对抗预制人。
因为你要不停地解释、协调、兜底、善后,甚至得忍下来自预制人的冷漠、甩锅和白眼,还不能对他们发火——他们只是按照流程办事。
更残酷的是,很多年轻人被迫预制化自己,只为了活下去。
你不那么听话,领导说你不配合;你不那么流程,客户说你没规范;你太有主见,人事说你不稳定。
想自由思考的人被逼成不合群,想做独立判断的人被贴上刺头标签。
于是你会发现,懂事的人在沉默,有脑子的人在退场,剩下的人在复制粘贴。
有人说,社会需要规则,“预制人”是规则的产物。
但别忘了,人本该是能灵活处理规则的主体,而不是被规则拖着走的螺丝钉。
你可以有标准,但你不能忘了判断,你可以守流程,但你不能丢了人性。
预制人并不是天生的愚蠢,而是社会标准化、工业流程化和效率逻辑不断强化下的被智障。
更精准地说,是懒得动脑、被驯化、不愿负责的合体产物。
拒绝预制化,哪怕你慢一点、笨一点,也要保住自己做人的权利。
否则,当人人都成了预制人,我们就真的没得选了。
-The End -
作者-李眉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