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脉第十(一)

发布时间:2025-05-19 16:39  浏览量:1

【题解】

经脉是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系体内各部分的主要干线。经脉可分为正经和奇经两大类。正经,指十二经脉;奇经,指奇经八脉。本篇指出了经脉具有“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的重要作用,从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系统地讨论了有关经脉的问题,故以“经脉”名篇。其主要内容包括:详述了十二经脉的循行径路,列举了各经的“是动病”、“所生病”、虚实证候及其脉象,提出了治疗原则,叙述了五阴经气绝时的证候,说明了十五络脉的名称、径路和虚实证候。

本篇详述十二经脉从起点到终点,和分布在全身的循行概况,以及每经的“是动病”和“所生病”的具体症状;每经的虚实病证所现出的脉象,以及针对出现在各经的病变,所应采取的治疗原则等等。同时又分别阐述了五阴经气绝所出现的特征,并列举十五络脉的名称、径路和虚实病候。全篇内容,着重在帮助经脉具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的重要作用,所以篇名称为经脉。

本篇主要论述了十二经脉和十五络脉的循行及虚实病候,故篇名《经脉》。在十二经病候中特别提出是动病和所生病的具体症状,并分别论述了五阴经气绝所出现的特征。本文强调了经脉有“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的重要作用,因此,医者必须通晓经脉的机制,才能在临床上正确处理疾病。

上一篇论脏腑阴阳气血经脉,始生于五行,终应于天之六气,又论述了三阴三阳之气病表现在人迎气口脉。本篇论述十二经脉内连脏腑,外合六气,及十五大络之气血从内而外出于表。

【原文】

雷公問於黃帝曰:禁脈之言⑴,凡刺之理,經脈為始,營其所行⑵,制其度量,內次五藏,外別六府⑶,願盡聞其道。

黃帝曰:人始生,先成精⑷,精成而腦髓生⑸,骨為幹,脈為營,筋為綱,肉為牆,皮膚堅而毛髮長⑹,穀入於胃,脈道以通,血氣乃行⑺。

雷公曰:願卒⑻聞經脈之始生。黃帝曰: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⑼,不可不通。

【注释】

(1)禁脉之言:“禁脉”应为“禁服”,指《灵枢·禁服》篇。因所言六句详载于《灵枢·禁服》篇,为黄帝授书于雷公时的一段训言:“慎之慎之,吾为子言之。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知其度量,内刺五脏,外刺六腑……”本篇首雷公即以此发问。此说为马莳、张景岳、张隐庵等注家所公认。

(2)营其所行:张景岳:“言经络之营行也。”丹波元简:“营与制对言,疑非营行之义。营,度也。”张景岳笼统解释了全句的意思,丹波元简解释了“营”的含义。营,有“求”的意思。“营其所行,制其度量”可解释为:寻求经脉的循行径路,度量经脉的长短大小。

(3)内次五藏,外别六府:经脉在内依一定次序与五脏相属,在外分别与六腑相联络。

(4)人始生,先成精:生,指生命的开始。精,指构成生命的基本物质。《素问•金匮真言论》:“夫精者,身之本也。”《灵枢•本神》:“生之来谓之精。”《灵枢•决气》:“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男女之精相合,便是生命现象的开始,所以说:“人之生,先成精。”这反映了中医学对人生命起源的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

(5)精成而脑髓生:张景岳:“精藏于肾,肾通于脑,脑者阴也,髓者骨之充也,诸髓皆属于脑,故精成而后脑髓生。”

(6)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骨骼好比树木的枝干来支撑人体,脉道是血气运行的通路,筋来约束骨骼,使人刚劲有力,伸屈自如,肉好比墙垣护卫于外,毛发覆盖固护于体表,这样人的形体就形成了。这一段讲述了在精成脑髓生的基础上,形体形成的过程,说明了骨、脉、筋、肉、皮毛五体的作用。

(7)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张景岳:“前言成形始于精,此言养形在于谷。如《营卫生会》篇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故脉道通,血气行。”这里说明人脱离母体之后,有赖于水谷的营养。

血气行于脉以营养全身。

(8)卒:在此作“尽”讲。

(9)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决断死生,诊断百病,调和虚实。

【语译】

雷公问黄帝说:我在接受你“禁服”的训言时,会听你说过,要掌握针刺治病的原理,首先应熟悉经脉系统,因经脉是全身气血运行的通路,它的长、短、大、小,和气血容量的多少,都有一定的标准,它在内依次与五脏相属,在外分别与六腑相通,而进行整体活动。对于其中的道理,希望你能够全面地告诉我。

黄帝说:人类在孕育时期最初的生机,先是由阴阳两气的会合而成精,由精发育而生脑髓,此后即逐渐形成人体,以骨胳为枝干,以脉道作为营运气血的通路,以筋的刚劲来约束骨胳,以肌肉为墙壁,来卫护内在的脏器和筋骨血脉,等到皮肤坚韧,而后毛发生长,则人形已成。脱离母体以后,五谷入胃,化生精微,以营养全身,使全身的脉道得以贯通,血气也就在这些脉道中运行不息。

雷公说:我希望能够全部了解经脉循行的起始,和存在于全身的分布概况。

黄帝说:经脉的作用,不仅帮助了人体正常生理机能和病理机转的变化,并可以借此来决断死生、诊断百病,以及以此来调和虚实,作为指导临床的准则,所以非把它搞通不可。

【各家注释】

马莳《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曰:“此帝因雷公之问,必原脉道之所以行,而示以经脉之所当知也。人之始生,先成于精,精成而脑髓生,以肾通于脑也。其骨为干,其脉为营,其筋为刚,其肉为墙。至皮肤坚而后毛发长,及其已生,必谷入于胃,则脉道以通,而血气乃行。此经脉者,可以决死生,处百病,而调虚实,乃人之不可不知也。”

张介宾《类经》曰:“营其所行,言经络之营行也。制其度量,言裁度其分数也。五脏属里,故言内次。六腑属表,故言外别。此数语即《禁服篇》之言,但彼次别二字,俱作刺字。精者,人之水也。万物之生,其初皆水。故《易》曰:天一生水。道家曰:水是三才之母,精为元气之根。《本神篇》曰:故生之来谓之精。《决气篇》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故人始生先成精也。精藏于肾,肾通于脑,脑者阴也,髓者骨之充也,诸髓皆属于脑,故精成而后脑髓生。犹木之有干,土之有石,故能立其身。脉络经营一身,故血气周流不息。筋力刚劲,故能约束骨骼,动作强健。肉象墙垣,故能蓄藏血气。皮肤不坚则气不聚,故万物皮壳无弗坚者,所以固其外也。前言成形始于精,此言养形在于谷。如《营卫生会篇》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故脉道通,血气行,此经脉之谓。明经脉之道,则可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施治疗矣。”

张志聪《黄帝内经灵枢集注》曰:“此篇论脏腑十二经脉之生始出入,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始于手太阳肺,终于足厥阴肝,周而复始,循度环转之无端也。

人始生先成精者,本于先天水火之精气,而先生两肾,脑为精髓之海,肾精上注于脑,而脑髓生。骨为干者,骨生于水脏,如木之干也。营者,犹营舍之所以藏血气也。筋为刚者,言筋之强劲也。肉为墙者,肉生于土,犹城墙之外卫也。皮肤坚而毛发长,血气之充盛也。此言皮肤脉肉筋骨,乃五脏之外合,本于先天之精气也。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言营卫气血,生于后天水谷之精也。

按:血气之生始出入,阴阳之离合盛衰,非神灵睿圣,焉能洞鉴隔垣,《灵》、《素》二经,叙君臣咨访,盖欲证明斯道,永垂金石,然隐微之中,惟帝所洞察,故复指示于臣僚云。

西铭曰:《营气篇》论营血之生始循行,亦出于帝论。

【知识要点】

一、关于经脉篇名

马莳认为,本篇介绍十二经脉,所以以经脉命名该篇,确实是学习针灸和做医生的最为重要的内容,不可不深究细研,烂熟于心。所以后世医家常说,不识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错。滑伯仁《十四经发挥》、《针灸聚英》等书,各以此篇为其基本内容,但不如此篇详尽。所有《内经》全书中关于经络的内容,都自此而展开的。

二、关于脏腑十二经脉之生始出入

张志聪认为,此篇论脏腑十二经脉之生始出入,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始于手太阴肺,终于足厥阴肝,周而复始,循度环转之无端也。所谓“人始生先成精者”指人本于先天水火之精气,而首先生出两侧肾脏,脑为精髓之海,肾精上注于脑,而脑髓生。所谓“骨为干者”是指骨生于水脏,如木之干。所谓“营者”犹如营舍之所以藏血气。“筋为刚者”指筋之强劲。“肉为墙者”是由于肉生于上,犹如城墙之卫外。“皮肤坚而毛发长,血气之充盛也”是说皮肤脉肉筋骨,是五脏之外合,本于先天之精气。谷入于胃,经脉之道开始疏通,血气乃行,是说营卫气血,生于后天水谷之精。

朱按:

人之始生本于先天水火之精气,而生皮肉脉筋骨,在婴儿开始进食之前,脉道还未开通,一旦谷入于胃开始,经脉之道因此而通,血气开始流行。这里阐明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血脉是自水谷精微入于胃后开始疏通的,血气源于后天水谷。“营”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营养,二是指营舍。营养的作用是指营行脉中。营舍的作用就是脉的作用,经脉犹如一个大的网,营建了一个像房子一样的结构,联络全身各个角落。营气与卫气同行于体表,犹如国家的军队是要驻扎边疆,这点与警察不同,营卫犹如军队,警察及老百姓犹如脏府气血。

【提要】

本节说明经脉具有运行血气以营养全身的生理功能,在诊断和治疗上具有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的重要作用。因此,必须通晓经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