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大帝之潜龙勿用:少年天子的权力博弈
发布时间:2025-07-09 15:06 浏览量:5
【01】后宫斗法,成就一代雄主
汉武帝刘彻,生于景帝即位第一年,即景帝前元年(公元前 156 年)七月。在母亲居住的猗兰殿中,度过了他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
景帝刘启的皇后薄氏一直没有生育,因此刘彻并非嫡子,而是排行第十的一个不起眼的庶子,在无嫡立长的宗法制度下没有任何优势。
那么,他是如何被立为太子,又顺利即皇帝位的呢?这还要从他的母亲王夫人,以及姑姑馆陶长公主说起!
王夫人本名王娡,其母臧儿是汉初燕王臧荼的孙女。臧荼造反被刘邦所杀,到了臧儿这一代已沦为平民。臧儿先嫁给一个王姓平民,与他生有一子两女,长女即是王娡;后又改嫁田姓男为妻,生了田蚡、田胜两个儿子。
王娡貌美端庄,到了婚配年龄,由母亲臧儿做主嫁给平民金王孙,育有一女,取名金俗。
如果没有意外发生,王娡可能也就这样平平淡淡度完一生,可出身高贵的臧儿心有不甘,找了个卜者替两个女儿测命,得到“贵不可言”的断词。于是逼着女儿与金王孙和离,金王孙不肯,臧儿托关系将女儿送入时为太子的刘启宫中。
刘启被王娡的美貌所吸引,将其纳为妾室宠遇有加。不久王娡便身怀有孕,梦到一轮明日投入怀中,遂将此事告诉了刘启。说来也怪,很快文帝驾崩,刘启顺利继位,是为汉景帝。
刘彻出生后,因为有这么一档子事,加之天资聪颖,颇得景帝喜爱。
景帝身为帝王,身边宠妃并非只有王娡一人,齐国栗姬也是其中之一。她先后为景帝生有三子,长子刘荣比刘彻大了整整十四岁。
景帝前四年(前153年)四月,刚刚平定七国之乱的景帝应群臣之请,立庶长子刘荣为太子,同时加封刚满四岁的刘彻为胶东王。
所谓母以子贵,景帝本意是想让刘荣的母亲栗姬为后。因此在刘荣做太子的第二年,便以无子嗣为由废掉了薄氏。
照此形势下去,刘彻充其量也就只能做个显贵的藩王,不料命运却再次眷顾到了刘彻母子身上。
景帝的姐姐馆陶长公主刘嫖,与景帝同为窦太后所生,下嫁给了堂邑侯陈午,生有一女取名陈阿娇。
刘嫖因母亲窦太后的缘故,在朝中地位尊宠,可以自由出入宫禁。后宫那些美人为了接近景帝,争相取悦刘嫖。只要刘嫖肯出面替哪位美人说几句好话,便能得到景帝临幸。
刘嫖知道栗姬会成为景帝第二任皇后,为了巩固自身地位,主动拜访栗姬,请求把女儿嫁给太子刘荣。
没成想栗姬是个暴脾气,她见这些年刘嫖不断介绍年轻美人给景帝,让景帝对她日益疏远,对刘嫖充满怨恨,毫不客气的一口回绝,令刘嫖颜面扫地。
刘嫖恼怒之下转而去找王娡,王娡痛快答应。为了套牢刘嫖,王娡还把三女儿隆虑公主许配给了刘嫖的儿子陈蟜。这种妥妥的出于政治考量的近亲婚配,让刘嫖与王娡彻底结为一党。
刘嫖为让女儿成为将来的皇后,同时也为了报复栗姬,不时在景帝面前说栗姬的坏话,还经常夸赞刘彻聪明。景帝也认为刘彻德才兼备,加之又有他母亲梦日入怀的吉兆,对刘彻愈发宠爱。
一次,刘嫖诬告栗姬,称她在与各位贵夫人及景帝宠姬聚会时,常常让身边侍从在她们背后吐口水诅咒。
在当时,人们对诅咒深信不疑,景帝由此恼恨栗姬。但因与栗姬感情深厚,况且刘嫖所言并无实证,景帝也并未深究。
后来景帝因偶患疾病心情不好,告诉栗姬:“等我百年之后,希望你善待其他妃子,以及她们的儿子。”
这里其实已有托孤和立栗姬为后的打算,假如栗姬聪明,即便对那些宠姬再为不满,也可暂时隐忍,等当了皇后再说。可她却勃然大怒,不仅埋怨景帝见异思迁,还说什么绝不善待那些勾引皇上的宠姬。
栗姬这一不明智的行为,让景帝对她残留的那点感情荡然无存,只是碍于情面没有发作而已。
王娡得知此事大喜,她知道景帝虽恼怒栗姬,但要废掉太子,还需再加一把火。
就在薄皇后被废的四个月后,即景帝前七年(公元前150年)正月,王娡暗中派人催促大行奏请立栗姬为后。
大行不知是计,奏报景帝:“子以母贵,母以子荣!今太子母亲无号,宜立为皇后!”
景帝以为是栗姬从中唆使,不禁大怒,下令处死大行,又废掉太子刘荣,改封临江王。
同年四月十七日,加封王娡为皇后。
四月二十九日,立刘彻为太子。此时的刘彻,刚满七岁!
【02】初登大宝,遭逢祖母掣肘
景帝后三年(前141年)正月二十七日,西汉第六任帝王汉景帝刘启驾崩!太子刘彻即皇帝位,是为汉武帝!
刘彻底这一上位,他的祖母皇太后窦氏摇身成了太皇窦太后,而母亲王皇后也升格为王太后!
即位后的刘彻,不过才十六岁,放到现代还只是个半大孩子!
而经过九年储君历练的他,却早已摆脱了少年人的稚气。在波诡云谲的权力斗争中,形成了隐忍与果决并存的性格,培养出了过人的政治智慧。他有信心,也有把握,让大汉这个已经驶入正轨王朝,变得更加强盛!
此时的他,继承的虽是“文景之治”留下的治世,国力强盛、府库充溢,然而奢靡之风已开始在权贵间盛行,质朴风气逐渐被虚华取代。
更重要的是,他的祖母、太皇窦太后在景帝死后,对朝局的控制欲望变得更强。
身为帝王的他,每日需将所有政务向窦太后汇报。他虽心有不满,却也不敢忤逆。因此,在即位后的近一年时间里,两人倒也相安无事,保持着表面上的平静。
建元元年(前140年)十月,武帝下达了他即位后的第一纸诏书,令各地荐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由武帝亲自出题,考察他们在治国之道上的见解。
汉时还没有科举选仕这一说,荐举制是朝廷选任官员的重要途径。诏令下达后,全国有百余人作为地方代表被推荐上来,参加这次策问。
其中有一人在策问中脱颖而出,成为儒家发展史上的重量级人物——此人就是董仲舒!
董仲舒生于广川(今河北景县),祖先都是学者,家境颇丰。景帝时曾担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
针对“治国之道”这一问题,董仲舒提出:
“第一,关于治国之道。所谓道,是国家达到治平境界的必由之路,总领一切!而仁、义、礼、乐,则是道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了道的存在,即使开国君主离世,天下也可长治久安。反之,如果偏离道的指引,国家便会败坏消亡。”
“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所以治国理政,成败在人,而非天!身为君王,遵循正道方可肃清风气,肃清风气方可百官随行,百官随行方可万民景从,万民景方可四方归附。四方归附,则不论远近都不敢不遵循正道。歪风邪气为之杜绝,阴阳调和,风雨应时,万物和协而生,百姓子孙繁衍,所有美好无不如愿,这才是王道乐土!”
“第二,关于教化养成。陛下即位以来,所作所为可称仁义,然而王道乐土并未实现。为什么呢?主要是教化不够所致!”
“追逐利益是人的天性,不用教化引导便无法禁绝。古时明君无不把教化作为治国理政重中之重,在国都设太学,在乡邑设庠序,通过仁德感召,义理砥砺,礼仪节制,大力推行教化。因此那时刑罚虽轻却无人犯禁,原因就是教化已成,风俗已正!”
“秦朝毁坏先圣教化之道,一味暴政虐民,所以十四年而亡!所留毒害至今没有灭绝,世风浇薄、人心险恶、抵制教化等等不一而足。所谓风气不改,政令难行!所以我汉建国数十年仍未大治,教化不足是首要原因!”
“臣听说圣王治理天下,百姓年少时让他修习经学,长大后根据才能授予官职。用爵禄培养德行,用刑罚禁止过失,所以民众知晓礼义,耻于犯上。秦朝则不然,专以酷刑为能,遭受刑罚而死的不绝于路,作奸犯科之人仍屡禁不止,这是他们忽略教化的必然恶果。如今陛下拥有天下,恩德尚未完全加诸百姓,大概是还没有把心思全部放在上面。曾子讲‘尊其所闻,则高明矣;行其所知,则光大矣。高明光大,在乎加之意而已。’希望陛下将听到的道理转化为信念,再全心付诸于行动,那么陛下就与圣王无异!”
“第三,关于人才选拔。人才在于平时的培养,如果平时不培养却想得到贤良,那就好比不加雕琢却要玉有文采一样。而培养人才的重中之重,莫过于设置太学。太学是造就贤良的关口,是实施教化的本原。希望陛下兴办太学,替士人遴选德才兼具的名师,严格教导他们,时常考核他们,优秀人才定会泉涌而出。”
“郡守、县令是当地民众的表率,陛下的政策、恩惠需要他们去宣彻。如果所用非人,再好的经也会念歪!如今众多小吏只知残酷虐待百姓,郡守、县令非但不检举,反而与他们沆瀣一气,一心贪求财利,导致百姓苦不堪言,这都是郡守、县令不称职带来的结果!”
“古时所说功勋,是以称职与否为衡量标准,并不是资历越长功勋越大。碌碌无为的庸才任职再久,也还是小官;而贤良的人即便资历很浅,也不影响他破格晋升,成为辅政大臣。所以那时的官员都以此为激励,靠着干好本职去建立功勋。如今官员则正好相反,只要日子久了便能获取富贵,只要资历深了便可晋升高位。致使廉耻沦丧,贤庸混淆,哪里还寻得到人才!”
“臣认为应让所有列侯、郡守,以及二千石以上大臣,每年从所属官吏、民众中挑选两人,推荐到朝中考察备用。如果荐举的人贤良,重赏;如果荐举的人不肖,重判。如此以来,朝中高官便会尽心竭力寻求人才,而天下英才也就都可被陛下所用。而后量才授官,录德定位,三王时代的盛况指日可待!”
“第四,关于独尊儒术。《春秋》所提大一统,是古往今来通行的常道。如今学说众多,各有不同,且内容相异,互相攻讦。这种情形,让处于上位的君王无法保持一致的施政指导,政令屡屡更改;也使位居下位的臣子思想混乱,不知如何遵循。臣认为,凡不在儒家六艺之中、孔子道术之内的学说应一并摒弃,不要让它们再度发展。歪理邪说禁绝,道统纲纪才能统一,民众也才有所遵从。”
年轻的武帝被董仲舒这篇洋洋洒洒的策论所吸引,委任其为江都国相。
除了董仲舒,会稽郡庄助所上策论也得到武帝赞赏,被任命为中大夫。
这次问策对武帝执政产生了重要影响,初步确定了以儒家道统治国的理念。此后,又经八个月的酝酿准备,武帝开始着手推行新政。
六月,武帝免去丞相卫绾,升任窦婴为相,田蚡为太尉,赵绾为御史大夫,王臧为郎中令,搭建起了新的领导机构。
在这一班子成员中,窦婴是景帝时的老臣,虽是窦太后侄子,却因多次反对窦太后干政而屡遭贬黜;田蚡是武帝的舅舅,他与窦婴均以喜好儒术而获重用。至于赵绾、王臧,都是当时知名儒生。
赵绾奏请设立明堂,用以接见诸侯,又向武帝引荐了自己的老师申公。
自此,武帝每日与几人共同商讨设立明堂、巡狩四方、更改历法以及变换服饰等事务。
武帝的这番动静很快传到太皇窦太后那里,窦太后与高帝刘邦、文帝刘恒一样,一直信奉黄老无为而治的学说,对儒生那套繁文缛节很反感,许多政策因得不到她的允准而无法实施。
赵绾提议武帝不要再向窦太后奏报政事,窦太后闻讯怒道:“他这是想欺骗皇上吗?”
于是,暗中派人调查赵绾、王臧,很快寻到二人贪污受贿的罪证,并以此责备武帝。
武帝只得下令废止修建明堂,以及正在实施中的各类新政。赵绾、王臧收捕入狱,自杀。辞退申公。窦婴、田蚡也被免去官职。
新政未满半年即告终结!
【03】韬光养晦,暗中蓄力发展
新政事件后,窦太后加强了对武帝的监视。这并不是说她要把武帝怎样,而是担心会有趋利附势之人,打着治世的幌子投其所好,欺瞒年少的武帝。
毕竟她已历经三朝,这样的事见得多了,这样人也见得了!
文帝时有个叫新垣平的,号称善于望气,忽悠文帝说什么长安东北有五彩云出现,是神仙临凡的征兆。文帝信以为真,将他聘入宫中,还在长安东北的渭阳建了座五帝庙。
不久,新垣平又用一个提前刻有“人主延寿”的玉杯,糊弄文帝说发现宫殿下方有宝气,大吉!文帝大喜之下,竟将这一年定为元年,这才有了文帝纪年中的前元、后元一说。
后来,新垣平遭人举报,证明其所说都是欺诈,被治罪处死。
此事窦太后亲眼见证,以文帝的成熟老辣尚且被骗,何况是还不满二十岁的毛头小伙!一旦上当,大汉皇家颜面何存!
在这种心态加持下,窦太后安排太常许昌为丞相,又让有“万石君”之称的石奋长子石建为郎中令,幼子石庆为内史。
许昌赞成黄老之术。石奋是高帝刘邦的老臣,没什么文采,但为人质朴谨慎。他的子孙也深受他的影响,行事简约、不尚虚华。
三人都由窦太后所用,自然听令窦太后。且他们都对儒家持反对态度,武帝再想推行儒家那一套,显然行不通了。
受到挫折的武帝并未因此沉沦,反倒让他明白了一件大事,只要太皇窦太后在世,他就只能做个听话的乖宝宝!任何违逆行径,都有可能招来横祸!
建元二年(前139年),已经十八岁武帝早到了婚配年龄,他的皇后便是姑姑刘嫖的女儿陈阿娇。
这桩带有政治属性的近亲婚姻,是当初母亲与刘嫖结盟的结果,对他能做太子乃至后来即帝位产生了重要影响。
刘嫖也因此居功自傲,向武帝索求无度。武帝被这位姑姑兼岳母弄得毫无办法,倍感头大!而皇后陈阿娇也不是个省油的灯,骄傲霸道醋意十足,不允许武帝染指任何一位美人。
大概是二人血缘过近的缘故,成婚多年陈阿娇一直没有生育。为了能怀上孩子,她送给医官的钱就多达九千万,然而办法想尽仍毫无起色。
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时间一长,武帝开始对她变得疏离起来。
武帝的母亲王太后看在眼里急在心上,郑重警告儿子说:“你即位不久,大臣们都还没有服你。你因推行新政,已经惹恼了太皇太后。现在又想得罪长公主(刘嫖),她要是在太皇太后面前说你坏话,你可就危险了!女人心性容易取悦,你何不让她们开心一些!”
武帝听了母亲的话,隐忍着内心强烈不满,对刘嫖母女千依百顺。
一次,武帝前往霸上祭祀。回来时心情郁闷,顺路到姐姐平阳公主家里作客。平阳公主盛情款待,叫来府中歌女表演助兴,逗武帝开心。
或许是缘分使然,武帝一眼看上了这位长相甜美的歌女。询问方知,此女名为卫子夫,母亲卫媪是平阳公主家中婢妾。
武帝的样子当然瞒不过平阳公主,随后就将卫子夫悄悄送入宫里。温柔可人的卫子夫迅速占据了武帝心头,武帝对她喜爱异常。
不久,此事传到陈皇后那里!陈皇后气愤欲死,多次找武帝撒泼理论,让武帝更感厌恶!
陈皇后见武帝不听,告诉了母亲刘嫖。刘嫖当然不敢跑到宫中收拾卫子夫,便琢磨起了卫子夫的家人。
卫子夫有个同母异父的弟弟卫青,其父郑季曾为平阳县吏,在平阳侯曹寿家中当差期间,与卫媪私通生下卫青。卫青长大后也与卫子夫一样,在平阳侯家中为奴。
刘嫖派人抓来卫青,准备将他处死以泄心头之恨,还好被卫青的好友公孙敖等人救出。
武帝知道后征召卫青入宫,破格将他提拔为建章监、侍中,常伴自己左右。出于对卫子夫的喜爱,武帝对卫青也信任有加,赏给他大量财宝。
不久,武帝加封卫子夫为夫人,卫青为太中大夫!
姐弟二人自此显荣,从卑贱奴仆华丽转身为皇帝身边炙手可热的红人!
武帝清楚若想控制如此大的国度,需要有听令于己的人才。可放眼朝中,大多是元勋贵族之后。他们经过数十年的安逸生活,早没了祖辈那种锐意进取的状态,变得保守庸碌、奢靡贪婪,根本指望不上。于是他将眼光放到了民间!
自即位之初那次策问后,他又多次下诏,广选天下文学材智之士。因此,各地上疏议论国政、显示才能的数以千计。武帝从中遴选优秀士人,破格提拔录用。
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东方朔、枚皋、终军等才俊皆因此选入宫中,陪伴武帝左右。武帝令他们与朝中大臣辩论,他们经常把这些地位显赫的公卿驳斥的无言以对。
他们大多长于策论,只有司马相如因辞赋写得好得到喜爱。还有东方朔、枚皋,口才一般,然而说话诙谐,武帝只将二人当做解闷的伶人,并不委以政务。
为了打消窦太后的猜疑,武帝绝口不提推行儒道一事,对政务也得过且过,放心交由丞相办理。开始彻底放飞自我,时常在池阳(陕西泾阳)、黄山(陕西兴平黄山宫)、长杨(陕西周至)、宜春(陕西西安东南)一带微服出行。
每次外出,武帝都冒充姐夫平阳侯身份,与善于骑射的随从约好在宫门聚齐,而后趁夜出城。天一亮,他们在终南山下射猎,纵马驰骋于农田之间,把耕作的农夫气得跺脚大骂。
鄠县(西安西南)、杜县(西安东南)县令接到群众举报,派出捕吏准备逮捕武帝,武帝被迫拿出身边信物才得以脱身。
一天夜晚,武帝一行赶到柏谷(河南灵宝)投宿,大咧咧的向旅馆老板要酒喝。老板看不惯他们哟五喝六的作派,面色不悦的说:“要酒没有,要尿倒是有不少!”
随即找来数名乡中少年,准备收拾武帝。老板妻子见武帝相貌不凡,急忙制止他:“这些客人并非常人,况且又都带有武器,切不可轻易图谋。”
老板不听,老板妻子用酒将他灌醉,打发走了一众少年。而后杀鸡备饭,向武帝致歉。
第二天,武帝返回宫中,赏给老板妻子黄金千斤,加封其夫为羽林郎。类似的事还有很多,不在一一列举。
武帝因为这一路旅途劳累,且又总被民众当成坏人追赶,安排吾丘寿王去统计阿城以南,周至以东,宜春以西的土地价值,想将这些地方划归朝廷所有,与终南山连接起来建成上林苑,专供他射猎驰骋。又诏令中尉、左右内史,拿出京畿周围尚未开垦的荒田,补偿迁出上林苑的百姓损失。
东方朔趁武帝高兴,借机进言劝阻,列出了不可如此的三条理由:一是终南山物产丰富,您不该划作禁苑,断绝百姓收入。二是修建上林苑,势必要拆毁百姓房屋,挖掘百姓坟墓,有损您的声望。三是这里地势广袤不平,深沟大垒密布,您骑马飞驰,驾车狂奔,万一有个闪失该如何是好!
武帝没想到平时看着不着调,供自己逗乐用的东方朔,竟能说出这么一番话,高兴之下立刻拜东方朔为太中大夫、给事中,赏他黄金百斤。然而上林苑一事,仍按之前命令进行,着令有司起建。
在射猎中,年轻的武帝总爱不避风险,亲自追逐射杀熊、野猪这样的大型猛兽,身边多人劝他,不听。
司马相如进谏:“万物各有不同,猛兽凶残成性,不知道您是皇帝。万一受到惊吓冲撞到您,您即便有乌获那样的勇力,恐怕也无济于事。您身为一国之君,不去呆在安全的地方享受,偏偏要甘冒风险为乐,臣认为不妥!“
武帝狠狠夸赞了司马相如,行为有所收敛。
从武帝这些年的所作所为来看,完全是一副骄奢玩闹的败家模样。让窦太后与朝中保守势力看在眼里、喜在心上,放松了对武帝的监视。
武帝在等,他不着急。与权柄在握但已年迈多病的窦太后相比,他唯一的优势便是年轻!他等得起!
潜龙勿用,不是沉沦颓废。只因实力不足,形势不利,必须隐藏锋芒,积蓄力量,伺机而动!冒然而前,只会断送了将来的丰功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