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别(深度好文)

发布时间:2025-07-09 15:36  浏览量:2


《道德经》有云:“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做人,毫无节制,一味放纵,是取祸招灾之道。

明白自己不能做什么,适可而止,才能真正行稳致远。

悟透以下“六别”,心有所戒,行有所止,就是最高级的活法。


1、饭,别吃太饱


葛洪在《抱朴子》中说:“不饱食以终日。”

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

但不知节制,顿顿吃好吃饱,定会损伤肠胃,病从口入。

能吃是福,善吃是智,别吃太饱,留三分饥,才是远病养身之道。

宋美龄在饮食上就极为讲究和克制。

她认为生死天定,而身体健康与否,则多与饮食息息相关。

因此她坚持少吃多餐,每顿浅尝辄止,绝不贪多,还注重荤素搭配,控糖控油。

甚至日日都称体重,谨防吃饱发胖,这是她能活到105岁高寿的重要原因之一。

汉代著名方士封君达也说:“体欲常劳,食欲常少。”

管住自己的嘴,只吃七分饱,节食安胃,最是刚刚好。


2、觉,别睡太晚


《闲情偶寄》有言:“人本无疾,而劳之以夜,使累夕不得安眠,则眼眶渐落而精气日颓,虽未即病,而病之情形出矣。”

身强体壮的人,经常熬夜,也会精神萎靡,且离生病不远了。

早睡早起,乃长寿之金丹,晚睡通宵,则是透支身体的祸根。

所以,忙工作也好,娱乐也罢,都尽量放一放,千万别睡太晚。

早一点睡觉,不仅是惜命最好的方式,也是身体最佳的补药。

南宋诗人陆游,向来推崇“不觅仙方觅睡方”。

虽然他年轻时体弱多病,又历经数十年的颠沛流离。

但他仍靠着“美睡”之方,在每晚十点左右安眠,活到了耄耋之年。

俗话说:“一夜好睡,精神百倍;一夜不睡,百日不复。”

没事早点睡,养好精气神,方能身体安康、活力满满,过好这一生。


3、心,别想太多


古语有云:“身无病,心无忧,门无债主,就是地上神仙。”

人在红尘俗世中,感情纠葛,利益纷争,哪能事事遂心。

可越是多思多虑,烦恼就会叠着烦恼,令人负重不堪。

给内心减负,别想太多,事去心空,方能淡定从容过好这一生。

杨绛先生晚年时,先是丧女,后是丧夫。

但她没有整日忧心忡忡,而是化悲伤为动力,独自一人打扫战场。

她一边读书创作,一边整理钱钟书的手稿,始终活得气定神闲。

常言道:“人生本过客,何必千千结。”

生活不简单,尽量简单过,懂得删繁就简,试着心如止水,才会幸福许多。



4、人,别爱太满


《书剑恩仇录》中写:“情深不寿,强极则辱。”

有爱人的能力是一件好事,但爱得太满,情就易散。

因为卑微到尘埃里的感情,开不花美好的花朵。

一方越是毫无保留,另一方越会肆无忌惮,得寸进尺。

就像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故事。

张爱玲在这段感情中,倾尽所有,身段低到不能再低。

可胡兰成婚后没多久,就频频移情别恋,最后张爱玲人财两空。

爱人先爱己,唯有懂得珍重自己,方能让对方真心珍惜。

退一步说,即使对方背弃这段情,亦不至于逝去底线与尊严。



5、钱,别花太快


《增广贤文》中说:“无钱休入众,遭难莫寻亲。”

年纪越大,阅历越广,越深刻明白:没钱万万不能。

钱,是衣食住行的保障,是抵御风雨的底气。

如果大手大脚有钱就花,意外来临之际必将后悔不迭。

好比胡适先生在北大任职时,收入相当不菲。

可他却是个实打实的月光族,从来存不住钱。

晚年时,他在美国心脏病突发,连医药费都拿不出来,不得不低三下四到处求人借钱。

钱到用时方恨少,省钱不丢人,缺钱才愁人。

钱别花太快,能勤能俭,量入为出,定期储蓄,才是成年人最大的清醒。


6、事,别管太宽


谚语有云:“是非干己休多管,话不投机莫强言。”

年轻时,觉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未免过于冷漠。

长大后才渐渐明白,事管得太宽,就是往自己身上揽因果,迟早要牵连自身和家人。

曾国藩的弟弟曾国潢就是一个爱揽事的人。

时常仗着兄长的地位,他在湖南各地走动,见事便掺和。

曾国藩在家书中严厉训斥他“不特不必到省管闲事”,这才有所收敛,远离祸患。

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尊重他人命运,放下管事情节,专注自己的人生,是一种成熟,也是一种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