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感觉的理性化

发布时间:2025-05-20 16:48  浏览量:2

我总觉得有的感觉并不是我们常说的感性认识的那种感性,而带有了理性的色彩。

何以如此说?先从曾国藩观人说起。有一次,李鸿章带三个人去见曾国藩,但曾国藩不在。

李鸿章让这三个人在门口等。等曾国藩回来时,他扫了门口的三个人一眼,没有说话就走进去了。李鸿章问曾国藩对这三个人的评价,曾国藩说:“左边的人只能小用,右边的人绝对不能用,中间的人既可用又可大用。”

李鸿章追问原因,曾国藩说:“左边的人,我第一次看他时,他也看我。但当我再次看他时,他就把眼睛垂下,不敢和我对视。这个人心太善良,魄力不足,所以只能小用。

右边的人,我注意他时,他不敢看我。我不看他时,他又偷看。这个人心术不正,绝对不能用。”

曾国藩停顿了一下,继续说:“中间的人,我扫他一眼,他也看我一眼。我上下扫视他后,他又回视我。这个人心胸坦荡,气魄宏大。这样的人才可以用大用。”原来,中间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刘铭传,后来成为台湾的第一巡抚。

这里曾国藩的 观人就不是一种感性认识,而是一种经验判断、理性判断、人性判断。曾国藩注意观察对方的言行举止,通过细节来了解他们的性格、态度、动机和行为习惯,从而做出了准确的判断以及使用办法。

如果不是这样,而是放在工作环境中,又感性到理性的周期下来,那可能要很长时间。曾国藩确实有超人的鉴人本领。他写的《冰鉴》一书我也大体翻过。

警察判案常有直觉,直觉就不完全是感觉,而是有经验判断和理性判断,《我是刑警》中的张克寒把弹夹扔在垃圾箱里时,秦川马上做出判断,他已经不在昀城了。果然,张克寒通过丢弹夹想造成一种他还在昀城的假象,转移警察的注意力,其实他已经到了钟城了。

马克思提出了“感觉的理性化”的命题,并把感觉和社会与实践紧密地连在一起。马克思说“感觉在自己的实践中直接成为理论家”。主张感觉是通过对象化的实践活动直接变成理论家的。从现象学的角度来看,这意味着感觉不再只是一种感性直观活动,同时具有了本质直观或范畴直观能力,正是这种能力使得人的感觉超越了动物的感觉,具有了社会性或者人性,并且构成了审美经验的根本前提。因此我们认为,马克思实际上已经发现了人的本质直观能力。认为人的感觉并不是黑格尔所说的通过精神的矛盾运动转化为理性的,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直接具备了理性特征。从现象学的角度来看,这种理性化的感觉实际上就是一种本质直观或范畴直观能力,正是这种能力构成了审美经验的基础。

马克思所说的理论家则既不同于感性,也不同于理性,而是一种包含着理性因素的感性,它一方面能够把握事物的普遍本质,另一方面却仍保持了感性活动的直观本性,因而实际上是一种本质直观能力。正是对这种直观能力的发现,为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开启了一个现象学的维度或视野。

马克思实际上又开启了一个新的哲学传统。就直观问题而言,马克思与传统思想的根本差异,在于他不是把理论家或人化的感觉视为一种高级的理性能力,而是看作一种新的感性能力。传统哲学所说的感性是一种主观的认识能力,它以五官感觉为基础,把握事物的个别属性;马克思所说的感性则超越了这种主观与客观、精神与物质的二元对立,指的是一种感性的实践活动。这种活动的主体不是主观的心灵而是完整的人,活动的方式也不仅仅是通过五官感觉来感知对象,而是借助于劳动工具等社会的器官,来实际地把握和改造对象。用马克思的话说,“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人对世界的任何一种人的关系——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思维、直观、情感、愿望、活动、爱,——总之,他的个体的一切器官,正像在形式上直接是社会的器官的那些器官一样,是通过自己的对象性关系,即通过自己同对象的关系而对对象的占有,对人的现实的占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正是由于人的感觉具有这种全面性和现实性,因此它不仅能够把握事物的个别性,而且能够把握其内在本质。
这种全新的感性能力,实际上就是胡塞尔所说的本质直观能力。在马克思看来,人化的感觉具有一种特定的本质力量,通过这种力量它就可以把握到事物的内在本质。尽管马克思所列举的例证仍然是眼睛和耳朵等感觉器官,但这些器官所具有的却已经不再是一种纯粹的感性能力,因为它们已经通过实践具有了新的本质力量:“只是由于人的本质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主体的、人的感性的丰富性,如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总之,那些能成为人的享受的感觉,即确证自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才一部分发展起来,一部分产生出来。”(《同上》87页)从这里可以看出,人的眼睛和耳朵所具有的已经不再只是一种感性的认识能力,因为它们已经获得了人的本质的丰富性。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它们才能从声音中听出音乐感,从事物身上看到形式美。他把感知区分成了狭义的感知和广义的感知:前者指的就是传统哲学所说的感性,它所把握的是个别对象,后者则是指范畴直观或本质直观,所把握的是范畴对象或本质一般。不难看出,马克思所说的“对象的性质”、形式美等等,恰恰就属于胡塞尔所说的范畴对象或本质一般,因而人化的感觉实际上就是一种范畴直观或本质直观能力。

觉这东西啊,就像咱们吃东西的口味一样。你看啊,有人就喜欢吃辣

马克思认为,人的感觉的丰富性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的能动的实践活动所决定的。在《手稿》中,有这样一段话:“仅仅是因为属人的本质的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主体的、属人的感性的丰富性,即对音乐进行感受的耳朵、对形式美进行感受的眼睛。简单的说,那些可以感受人的快乐和证实自己是属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才得以产生,或得以发展。除了五官感觉之外,还有爱、实践感觉意志、精神感觉等。总的来说,无论是人的感觉,还是感觉的人类性,都是因为相应的对象的存在,因为人化的自然界的存在,才得以产生的。五官感觉是从前所有世界史的产物。”在这里,马克思其实就已经明确指出,人的感觉的发展是由于人的实践活动的发展所形成的。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的感觉的差异性也是由于人的实践活动发展的状况的不同所决定的。

2025年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