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结一批“幕后英雄”,锡山机器人产业凭什么?

发布时间:2025-07-09 16:31  浏览量:6

2025年被毫无悬念地戴上了“具身智能元年”的皇冠,“人形机器人”更是一跃成为产业界的“顶流”担。

但你知道吗?

我们现在看到的许多机器人能走能跑、动作流畅,其实都仰赖于一家深藏不露的隐形冠军——桥介数物

2024年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参展的20多家人形机器人企业中有11家使用了桥介数物的运动控制方案;

在过去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桥介数物用不到8个人的核心团队,在没有全职销售主动推广的情况下,创下了千万级人民币的营收。

他们打造的“运动控制中枢”,专攻机器人运动控制算法,赋予钢铁之躯灵巧的动作,在这个精准赛道成为国内当之无愧的一匹王者黑马。

这个初创公司的传奇故事,是我在跟另一家机器人企业——意优科技的品牌总监聊天时,偶然间听说的。

当桥介数物在深圳专注机器人走路算法时,落户锡山的意优科技,同样依托苏南深厚的制造基因,在这场机器人大潮中找到了自己的“黄金卡位”。

对于如何发展新兴产业,锡山一直有“六个一”的绝招:

一条赛道、一所高校、一名院士、一个平台、一座园区、一支基金。

这片传统制造业高地,正以独特的打法,在机器人热门赛道上抢占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01.

一块深藏功与名的产业基石

当资本和期待跑在了技术成熟前面,很多人都忽略了一个事实:

对机器人来说,仅仅是像人一样在各种复杂环境下稳定、灵活、协调地运动,都是一项极其困难的挑战。

因此,运动控制一直都是机器人研发的重要板块,被誉为机器人的“小脑”。

而说到机器人的运动控制,除了像桥介数物这样的算法外,就涉及到一个非常核心的零部件:

一体化关节。

现在市面上常用的机器人关节有三种:行星关节、谐波关节、直线关节。

行星关节就好比汽车变速箱,核心是几枚齿轮套在一起转,力气大、扛造耐用、效率高,但精准程度略逊一筹,一般用于机器狗、机器人的行走结构,实现机体运动。

谐波关节就好像精密的手表芯,靠一个椭圆凸轮让薄薄的钢杯变形,带动齿轮咬合,扭矩输出强劲、动作精准紧凑,但结构刚性不足,不耐反复冲击,更适合要求超高精度、零误差的地方。

直线关节则是像千斤顶一样的螺杆,优点是直线移动的位置精准、能承受很大的推力、效率也高,是以后机器人持续工作的不二之选,但目前的核心零部件行星滚柱丝杠加工难度大、成本高、可靠性不足,仍处在持续研发升级中。

一直以来,关节模组都是决定机器人运动能力的关键部件,可以说这一核心部件的进化速度,直接决定了人形机器人的进化速度。

意优科技,正是一家深耕于关节模组的企业。

先看成绩单:

这个低调的头部企业,2024年出货近3万套关节模组,预计2025年总产量将冲击10万套;

它不仅是智元机器人的量产定点供应商,更被国内多家头部人形机器人企业纳入供应链体系;

与此同时,它的营收也从去年的四千万级一路狂奔,今年预计破亿,明年或再翻番。

爆发式增长背后,正是“专注”二字写就的商业逻辑。

一方面,意优科技的创始人曾在上海贝尔实验室工作,后来带着半导体与芯片的技术积淀,又在一家机器人企业担任CTO,最终选择在无锡锡山创业扎根。

这份“技术基因”,也给了意优科技敢于在机器人核心部件领域“死磕”的底气。

另一方面,关节是机器人制造的绝对刚需,无论终端应用场景如何变迁,无论最终哪家整机厂商站上舞台,作为上游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只要机器人研发生产的需求存在,意优科技就拥有持续生长的沃土。

因此,他们的目标非常纯粹,就是把关节做好,为行业打好地基,随之而来的企业“护城河”也优势明显:

首先,他们将半导体领域积累的技术优势,精准注入关节模组,在关键的控制精度和可靠性上构筑起了强大的专业壁垒。

其次,他们通过自动化产线不断提升量产能力,实现了产品口碑与成本优势的良性循环,让整机厂商用得起、用得好。

有了高性能、低门槛的关节模组,机器人整机研发的难度和成本随之大大降低,整机厂商得以腾出手来聚焦于其他板块的研发、创新,意优科技也一跃成为产业链上“深藏功与名”的重要赋能者。

扎根锡山,意优科技也享受到了长三角“黄金产业带”的超级红利:

当前中国最好的减速器、电机企业,都坐落在苏锡常核心产业带上,意优关节的零配件供应半径很小,产业链协同效率极高,地处产业带核心也让他们能够辐射包括上海在内的广阔客户群,人才、技术、市场要素都能够高效流动。

可以说锡山乃至无锡,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深厚的制造底蕴,为意优科技这类专注于细分赛道的机器人企业,提供了孵化、生长、壮大的完美生态。

02.

应用场景是怎样诞生的

企业研发讲究专精特新,锡山发展机器人产业的路子同样清晰:

不做大而全,只专注在自己最拿手的领域里做到最好。

曾经响当当的“华夏第一县”,靠乡镇企业和纺织、机械等传统制造业起家,锡山多年以来积累了雄厚的工业制造家底,因此天然拥有机器人落地的“超级试验场”。

软通动力将人形机器人总部——软通天擎落户于此,看中的也正是这两个字:

场景。

高危岗位、重复劳作,这些传统制造业的痛点,恰恰是机器人大展拳脚的最佳场景。

当目标与土壤精准契合,软通动力毫不犹豫地将旗下机器人产业落在了锡山。

要想让工厂里的机器人变得更加聪明灵活,最大的难题就在于如何让它们快速掌握不同领域、不同任务的复杂操作。

软通天擎的数据采集场,融合了物理复现、工艺流程、传感技术、垂域大模型四大关键要素,构建了以“虚实强耦合”为核心的技术壁垒,漂亮地破解了这个核心难题。

他们把五花八门的工业生产流程,拆解成一个个基础化、标准化的“招式”,然后在真实的工厂产线上,大量采集这些动作的数据,建成一个庞大的“工业动作库”,这就相当于给机器人编写了一本详尽的“武林秘籍”。

光有秘籍还不够,他们利用垂域大模型,让机器人在高精度的虚拟环境中进行仿真训练,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这将大大减少复杂的重编程工作,显著缩短调试时间。

除了固有的制造业优势,锡山的潜力还远不止于此,毕竟新的应用场景不是等来的,而是“创造”出来的。

佛山美的“跨界奇袭”就是一个很好的借鉴案例:

这个曾经的白色家电巨头,在2017年鲸吞全球工业机器人“四大”之一的库卡,一举杀进机器人赛道,如今已经在核心部件、整机、智能控制与应用领域深度布局。

不仅佛山顺德美的库卡智能制造科技园成为了全国最大的机器人生产基地,今年美的人形机器人也进驻荆州洗衣机工厂,上岗巡检、运维,刚落成的无锡洗衣机工厂里,机器人“新同事”入职也已列入计划清单。

而反观锡山,同样手握一张“场景王牌”。

“全球2/3的两轮电动车来自中国,中国1/3的两轮电动车来自锡山。”

这句口号至今响彻南北。

庞大的两轮电动车产业集群中,藏着无数待解的自动化痛点:

例如,目前高度依赖人力的电机穿线环节,在人力成本日渐提高、企业招工日益艰难的当下,正给机器人入场提供了最佳时机。

据说,意优科技目前正在在和锡山的头部电动车企业洽谈合作,或许用不了多久,我们就会看到锡山这一王牌产业转化为机器人的“超级场景”。

当然,也希望锡山的两轮电动车巨头们,能够像美的一样积极拥抱机器人技术和产业,为锡山智造添上最耀眼的一抹色彩。

03.

机器人产业的集体英雄主义

前不久,专注于太赫兹技术的华太极光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将其在长三角布局的“第一子”落在了无锡锡山。

说起华太极光总裁于仁炎还和锡山缘分不浅:

他2003年工作第一站,就是位于无锡锡山的兵器工业集团江苏北方湖光光电有限公司;

2017年,华太极光在上海启航,很快便在股东方支持下与无锡本地企业达成合作;

2021年,无锡事业部落地生根。

如今,华太极光选择锡山作为长三角首站,更像是“老友重逢”后的水到渠成。

太赫兹被科学家誉为电磁波谱中最后一片“处女地”,它拥有瞬态性、穿透性、宽带性、指纹性等独特禀赋,一旦在机器人领域深度应用,带来的颠覆性变革可想而知。

事实上,从华太极光眼下主攻的两大创新点中,我们就已经能够窥见科幻片般的未来:

其一,是打造太赫兹遥操作系统。

大家想想看,现在的人形机器人,大多还离不开手柄遥控,依赖5G或Wi-Fi连接,延迟高、稳定性堪忧,执行指令也局限于大模型的预设框架,灵活性大打折扣。

华太极光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创新应用解决方案,是VR结合太赫兹融合技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机共生”。

这意味着什么?

机器人能实时、精准地复刻人的每一个动作,完全处于人的掌控之下,如同《钢铁侠》中托尼·斯塔克那个无所不能的智能管家“贾维斯”亲临现场。

届时,操控的边界将被彻底打破。

其二,是给机器人装上太赫兹无线智能关节。

当前机器人的关节内部,往往被繁复的通讯线缆所束缚。

华太极光的思路很硬核,用太赫兹融合技术替代这些物理线缆,不仅机器人重量会显著减轻,更妙的是,它将开启“异构化”的大门。

到那时,机器人关节能像变形金刚一样,根据任务需求灵活切换形态,无缝适配千变万化的应用场景。

当这样的想象空间被打开,释放出的是机器人形态自由的无限可能。

真正的领军者,其价值不仅在于自身强大,更在于能够聚合专业力量,带动伙伴齐头并进,而产业的活力,也恰恰源于生态的丰富与协作的深度。

华太极光同样深谙“独木不成林”的道理,因此他们非常关注当地的科技企业发展,目前已经主动携手同在锡山区的沐帆智能,将其纳入自身的创新生态圈。

沐帆智能所在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园区也非常值得一提。

去年10月,锡山人形机器人产业园区正式开园,软通动力人形机器人总部、江苏省人形机器人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等一批重磅项目平台签约落地。

产业园聚焦人形机器人本体、核心零部件、伺服系统、机器视觉、软件系统等垂直领域,致力于打造以人形机器人为主导的产业体系。

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个产业园,更是一个“创新实验室”和“生态孵化器”,为锡山机器人产业链上的企业打开了巨大的成长空间:

比如江苏省人形机器人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是国内首个聚焦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需求的质量基础设施平台,入驻后将为人形机器人领域提供先进的计量检测技术支撑。

比如无锡(华为云)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其落地既是对锡山发展环境、产业实力的认可,也标志着华为同锡山的合作迈向新阶段。

锡山最近在机器人产业上动作不小,不仅制定了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还对符合条件的机器人研发项目、产业化项目给予补贴和奖励,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创新。

真金白银背后,是实打实的诚意。

当前的机器人赛道可谓是巨头环伺、战况焦灼,锡山没有在此时放出面面俱到的豪言壮语,而是集中优势“兵力”,在细分领域脚踏实地。

在高度同质化的竞争中,这种聚焦优势、锻造核心竞争力的战术,或许正是一种独特的制胜之道。

毕竟,行业高潮迭起背后,考验的未必是谁翅膀最大,而是谁找准了最适合自己的那阵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