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对越坊新解

发布时间:2025-07-10 03:30  浏览量:5

上世纪20年代的对越坊

晋祠对越坊建于明代,位于晋祠博物馆中轴线上。对越坊上首“对越”匾额是晋祠三大名匾之一,由明万历举人书法家、晋祠东庄人高应元题写,书法苍劲有力、气势磅礴,被誉为“雄伟之笔”。

相传,高应元为母祈福,欲在晋祠内添砖加瓦,因晋祠内亭台楼阁一应俱全,遂见缝插针建起对越坊。

“对越”二字应该怎么理解?现在普遍认可的解释,“对”为“报答”,“越”为“宣扬”,合起来解释为“报答圣母恩情,宣扬圣母功绩”。那么,这个解释是否准确解释了古人本意?

“对越”一词,出自《诗经·周颂·清庙》:“于穆清庙,肃雍显相。济济多士,秉文之德。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如果将“对越在天”解释为“在天上报答、宣扬”,则于文理不通:后人祭祀祖先,“报答宣扬”祖先美德,是在人间,可以传于天上,而不是在天上。

笔者试图从古文字字典入手,对“对越”一词作出不同的解释。

《康熙字典》中“对”的解释,可以归纳为两种,一是“对答、回答”,二是“偶对”。《说文》中“对”的解释,依然是两种:答问、回答;面对面、偶对。由此可知,古文中“对”并没有“报答”的意思,甚至没有现代汉语“对,即正确”的意思。

在《汉典》中,我们找到了 “越”的解释。《尔雅》:越,扬也。但是,“扬”的本意是“高举”,是人手持物高举。如“执戈扬盾”“扬汤止沸”。作“宣扬”讲,已经是引申义。

《晋语》“使越于诸侯”,注为“发声闻也”。意思即“宣扬”。《晋语》这句话的原文为:

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其宫不备其宗器,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诸侯亲之,戎狄怀之。(译文:以前栾武子没有一百亩田,他的宫里没有祭祀祖先的器物。但他能发扬美德,按法度行事。派他出使诸侯,诸侯都很亲近他,而他离开的戎狄都怀念他。)

根据上下文,如果“越”解释为“宣扬”,只是在诸侯中宣扬他的美德,“戎狄怀之”则不通。所以,“越”应该解释为“出使”。

根据《象形字典》的解字法,从字结构解释“越”字本义,越从“走”从“戉”,戉是代表王权的大斧子。《象形字典》的解释为“离开大斧子”“远离战争”。笔者认为,《象形字典》的拆字方法是正确的,但释义出现偏差,因为“越”字从来没有逃避战争的含义和应用。笔者认为,“越”从“走”从“戉”,是“行走的代表王权的大斧子”“行走的仪仗”。大斧子和仪仗当然不会自己走,是“人手持行走”或“车载行走”。这就是《尔雅》“越,扬也”的真实含义,越,是手持仪仗行走。

“对越”连起来,对,取义“偶对”;越,取义“行走的王钺(仪仗)”,即“成对的人高举仪仗、或车载仪仗,行走在帝王前面”。这种仪仗是王权的象征,可以代表帝王出使诸侯、他国,如帝王亲临。“慎勿越”“僭越”,都是说除了这种仪仗队,不允许任何人超越帝王,在前面这个位置上。超越、跨越等义,都源于此。

古代文献里,“越”作为车驾仪仗出行的应用有很多。如《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惠、襄辟难,越去王都(惠王、襄王避难,车驾仪仗离开王都)。”“震荡播越,窜在荆蛮(车驾仪仗一路颠沛,奔波在荆蛮之地)。”

对越坊现状

现在的对越坊前(东)为金人台,后(西)为献殿。从晋祠对越坊视角审视“对越”二字,对比晋祠百年前的老照片和解放后的相关修缮记录可以发现,对越坊原匾正面(朝东)是“万古流芳” ,背面(朝西)才是“对越”。新中国成立后修缮时,把匾翻转,“对越”二字朝向了东面。对应金人台上四个铸铁武士,两两相对,八臂空虚,原来手中都有武器仪仗,正是“对越”二字的直观解释。由此,笔者认为,对越坊并不是高应元见缝插针建在隙地,而是和金人台有直接对应关系,金人台应是圣母祠(惠远祠)门前仪仗护卫。

再回到“对越”原始出处《诗经·周颂·清庙》,以“王权仪仗”代入原文,便可看出,这首诗,描述了宗庙里文王的仪像、臣子们和仪仗队伍,反映出古代宗庙初衷:祭祀在天先祖,慎终追远,事死如事生。

并州新闻 武会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