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之王”也做机器人?去联想研究院上海分院一探究竟

发布时间:2025-07-09 18:35  浏览量:2

内容来自《科Way》,作者科Way

一只四足机器狗趟过积水,稳健地攀上台阶,背部的智能双光云台相机扫过带电设备,自动识别仪器仪表的运行状态,将数据回传给数据中心,随后灵活地下台阶,穿过碎石地,奔向另一个设备区……

万里之遥,-40℃的南极冰原上,同款机器狗背着重达70公斤的科研设备,稳稳地走在中国科考队的前面。它利用身上的冰裂缝探测仪,实时监测冰面的安全情况,确保科考队能够安全地穿越南极冰原。

如此能干的钢铁“打工人”正是联想研究院上海分院(以下简称“联想上研院”)自主研发设计的晨星足式机器人。提到联想,大众第一想到的是它的电脑、手机、平板等,但其实,这个“PC之王”在人工智能领域已深耕多年,且颇有建树。今天,请随科Way一起走进联想上研院,了解其在机器人方向上的深度探索。

这只六足机器狗

为什么能“跑南闯北” ?

推开联想上研院机器人实验室的门,一只六足机器狗迎面迅捷“跑”来,因为几乎悄无声息,吓了记者一跳。原来这就是那款到处“跑南闯北”——在北京胡同拉着黄包车陪老大爷遛弯,在南极冰面为科考队开路的联想晨星六足机器人。

相比目前还稍显笨拙沉重的人形机器人,晨星六足机器人移动起来灵活轻盈且噪音极低。“六足的形态使它具备了全地形的移动能力和超强的负载能力。”联想集团副总裁、联想研究院上海分院院长毛世杰告诉记者,它能爬楼梯、过斜坡,翻过崎岖沟壑和跨过积水碎石更是不在话下。它能背起2倍于整机重量的物体,同时凭借搭载的各种传感器,融合图像识别、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端边云协同等多种技术,在工业巡检及操作、野外勘测、应急救援等领域都能发挥作用。

“以变电站的巡检工作为例,过去的轮式机器人,很多地方都去不了,像石子路、草地、台阶等都不行,但足式机器人有优秀的通过性,能够应对多种复杂路面环境,就能够打通室内外场景,配合上无人机、智能摄像头等其他设备,基本上可以实现全站全覆盖。”毛世杰说。

另一方面,在行业大模型的助力下,AI算法已具有了在行业场景实际应用的能力。

毛世杰介绍,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国家电网一直在推行用机器人进行判断,但因为错误率太高,人工介入成本很高,机器人的替代优势并不明显。直到大模型出现,给机器人带来了指令理解、技能学习与任务解析三方面的智能跃升,使得机器人理解、判断和执行任务的能力推进到了可使用的阶段。

“大模型让机器人更‘懂你’,你不必像过去那样学习大量复杂指令,只要用自然语言下达指令即可,哪怕是连续复杂指令,它也能轻松理解。”毛世杰举例说,像“安排一下A区的巡检,顺便去三楼关一下电闸”这样连续的两个指令,过去每个任务都需要单独输入,“现在人与机器人的交互更加接近自然交互状态”。

今年1月在联想合肥产业基地实现量产的晨星六足机器人

“同时,大模型也能让机器人自主学习新技能。”毛世杰补充说,比如学会爬更高的楼梯,学习通过从未训练过的地形等。

晨星足式机器人就是基于联想训练的电力大模型,融合了数字孪生和计算机视觉技术,才能够自动完成任意目标点位的巡检任务。

“我们训练的电力大模型,错误检出率已在95%以上。”毛世杰补充解释,“其实以前数据都有,但没有很好的模型去训练。可以说,大模型几乎把各个行业的研发范式都推翻了,才能形成如今各种各样的行业大模型。”

“正是上述两方面的进步,使得现阶段完全可以用机器人替代人去做巡检一类的工作。”毛世杰总结道。

毛世杰透露,联想晨星足式机器人的智能巡检方案目前已在国家电网、南方电网落地了数十个变电站。

“更重要的是,

结合场景去开发机器人的应用”

联想晨星六足机器人并非是联想上研院研发设计的第一款机器人。早在2021年,他们就为国产大飞机C919零部件喷涂而专门研发设计了联想晨星机器人X1。从X1、S1、Q1、D1到今年1月量产的六足机器人系列,晨星机器人始终深度绑定制造业典型场景,将机器人能力融入生产流程,为企业提质增效。

联想晨星机器人X1可通过自然示教完美模仿操作人员的喷涂力度和幅度

尽管整个足式机器人,包括本体、核心零部件、系统算法均由联想上研院自主研发,但在毛世杰看来,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实际应用场景去开发机器人的应用。“晨星机器人更关注解决行业解决方案。”毛世杰的这句话透露出联想上研院在机器人方向上的务实态度。

2017年,联想集团提出“ALL in AI”战略,随后在AI、物联网、智能制造等领域对大数据、计算力、算法等AI核心要素进行全面布局,联想业务也被分成智能设备、基础设施方案、方案服务三大块。

联想集团副总裁、联想研究院上海分院院长毛世杰

主要研究机器人、计算机视觉、XR(增强现实)相关技术的联想上研院,在开拓方案服务业务的时候有自己的坚持。

“我们会根据自己擅长的技术业务去选择行业,看晨星机器人最容易在哪些行业里面得到应用。”毛世杰透露,目前晨星机器人主攻能源电力、制造、应急。“这几个行业的智能化基础都非常好,我们之前也有很好的积累,想要把它们做深做透后再去拓展其他行业。”

“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know-how(专有技术/行业知识),我们必须跟客户密切合作,需要他们将自己的数据提供给我们,我们才能利用这些数据来训练专属的行业大模型。”毛世杰补充解释。

路要一步步走。就像电网业务,也有传、输、配、送等不同方向,目前联想上研院选择以变电站业务为主,是因为它相对标准化。“这是机器人可以努力的范围。”毛世杰说。

据了解,除了与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下属的变电站合作,晨星机器人也在汽车智能制造的多个环节发挥作用,比如武汉路特斯智能工厂整车静音房的AI视觉自动检查智能体“智慧眼”。

“今天的大模型其实已经通过了图灵测试,人工智能技术再往下一步发展,真正的挑战就是在具身部分了。”毛世杰认为,一方面,当前那些与真实环境打交道的机器人其实智能化水平还相对较低,“比如对于‘帮我收拾一下屋子’这类指令,由于当前机器人还缺乏足够的环境感知、灵巧操作和语义理解能力,不足以胜任这种模糊、复杂且动态的现实任务。”

另一方面,从机器人本体来讲,机器人手臂泛化能力的发展至少还需要数年时间精进,相反足式机器人因为优秀的通过性已真正开始在真实业务场景中投入应用。

“从封闭场景下的封闭应用,到开放场景下的封闭应用,再到开放场景下的开放应用,我们的定位是在现有智能化的基础上慢慢解决具身智能的一些挑战,一步一步推进它的发展。”毛世杰语气坚定。

场景,是机器人最好的“老师”。从智能工厂巡检这种封闭环境下的封闭应用,到变电站巡检这种开放环境下的封闭应用,再到更开放的环境里的封闭应用,如应急救援,联想上研院正带着晨星足式机器人走出人类对机器人的幻想,真正一步步走进生产和生活。

文字丨沈润秋

美编丨小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