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兴,被稚晖君截胡了

发布时间:2025-07-11 00:33  浏览量:2

王兴兴(左)、稚晖君(右)

王兴兴被稚晖君截胡了。

7月8日,A股上市公司上纬新材发布公告,智元机器人及相关主体将通过收购其至少63.62%的股份,成为公司的控股股东。

这一交易不仅创造了科创板首家具身智能企业收购案例,更意味着智元机器人有可能成为A股的“人形机器人第一股”。

而此前大家还以为第一家在A股上市的人形机器人公司,会是王兴兴的宇树科技。虽然智元和上纬新材还未真正进行资产重组,但第一股的风头已然被前者抢去。

科技圈从来不缺明星故事,但稚晖君(彭志辉)的创业历程依然令人惊叹。

从华为"天才少年"到B站百万粉丝科技UP主,再到如今带领智元机器人“借壳”上市,这位90后创业者仅用两年多时间,就完成了从工程师到上市公司掌舵者之一的蜕变。

创业新贵

1993年出生的彭志辉,在科技圈早已是明星人物。

2020年,他通过"华为天才少年计划"加入华为,从事昇腾AI芯片和AI算法相关研究工作。

在华为期间,彭志辉凭借一系列硬核DIY项目走红网络,包括自动驾驶自行车、可编程机械臂等,被网友亲切称为"野生钢铁侠"。他在B站的账号稚晖君拥有近270万粉丝,视频内容涵盖机器人、人工智能、电子工程等多个领域,成为科技圈最具影响力的KOL之一。

2022年底,彭志辉从华为离职,并于2023年2月联合创立智元机器人。与他一同创业的还有华为前副总裁、计算产品线原总裁邓泰华,后者担任公司董事长兼CEO。

这一组合堪称"技术+管理"的黄金搭档:彭志辉负责技术研发与产品创新,邓泰华则凭借在华为积累的丰富经验主导公司战略与资本运作。

智元机器人成立之初就定位高端,致力于打造"本体+AI"全栈技术的通用具身机器人。公司宣称,构建了从核心零部件自研到整机集成制造的完整能力,并自主训练具身基座大模型。这种全栈技术布局,使智元在竞争激烈的人形机器人赛道中迅速脱颖而出。

资本市场的热烈追捧印证了智元机器人的商业潜力。

自2023年成立以来,公司已完成9轮融资,投资方包括腾讯、京东、比亚迪、高瓴创投、红杉中国等顶级机构。2025年3月B轮融资后,公司估值已达150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独角兽"。

这种融资速度和规模在硬件创业公司中极为罕见,充分体现了市场对智元技术路线和团队背景的认可。

彭志辉在智元机器人中担任联合创始人兼CTO,尽管股权比例仅为5.2%,但他在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方面的贡献不可替代。作为公司技术灵魂人物,他主导开发了远征、精灵、灵犀三大产品线,覆盖工业智造、商业物流、交互服务等多个场景。

2025年7月7日,就在“借壳”上市消息公布前一天,智元还发布了最新款"哪吒"机器人灵犀X2-N,其双形态设计(轮式和足式自由切换)再次引发行业关注。

闪电借壳

7月8日晚,上纬新材连发三份股权转让协议及股权要约收购报告,宣布智元机器人相关主体计划收购上市公司63.62%股份。交易完成后,上纬新材控股股东将变更为智元机器人及其管理团队共同持股的主体,实际控制人变更为邓泰华。

这一交易若顺利完成,智元将成为A股"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也是科创板首家具身智能企业收购案例。

“借壳”上市的路径选择,反映了智元管理层的资本运作智慧。

根据公告,交易分为两步:首先通过协议转让获得29.99%股份(智元恒岳24.99%+致远新创5%),随后通过部分要约收购进一步增持37%。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上纬新材原控股股东SWANCOR萨摩亚承诺以其持有的33.63%股份参与要约收购,确保智元最终获得至少63.62%的控制权。以7.78元/股的定价计算,整个交易总价款约为21亿元。

智元为何选择借壳而非独立IPO呢?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主要出于三方面考虑:一是借壳上市速度更快,可以抓住当前机器人行业资本热度;二是智元作为成立仅两年多的企业,可能尚未完全满足科创板IPO的财务指标要求;三是通过收购已上市公司,可以避免IPO过程中的诸多不确定性。

虽然外界普遍认为这是借壳上市的前奏,但智元官方明确表示,本次收购"不构成《重大资产重组办法》中的重组上市",强调这是一次单纯的控股权收购。

上纬新材作为被收购方,是一家主营新材料研发生产的科创板上市公司,2024年营收14.94亿元,净利润8868.14万元。

该公司股权结构高度集中,前三大股东合计持股达85%,这种结构为控制权交易提供了便利。收购完成后,智元将获得一个干净的上市公司平台,有利于后续资本运作和业务整合。

交易的战略意义不容忽视。对智元而言,上市意味着获得稳定的融资平台和资本通道,可以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加速商业化落地。

邓泰华在公告中承诺:"自本人取得上市公司实际控制权后36个月内,将在符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维持本人作为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的地位。"这传递出管理层长期经营的决心,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

从行业角度看,智元“借壳”上市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同样处于人形机器人赛道的宇树科技已于2025年5月完成股改登记,被视为冲刺科创板的信号。智元通过"借壳"实现了更快捷的资本化路径,或将促使同行加快上市步伐,推动行业整体估值提升。

技术突围

智元机器人能在短时间内获得资本市场青睐,除了团队背景,还有其独特的技术路线和产品布局。

据官网信息,智元构建了从底层硬件到上层算法的全栈技术体系,具备核心零部件自研、整机集成制造和具身智能大模型的训练能力。这种垂直整合模式在机器人行业并不多见,为智元建立了坚实的竞争壁垒。

三大产品家族构成了智元当前的商业版图。远征系列主打全尺寸人形机器人,面向工厂作业、展厅讲解等严肃场景;灵犀系列定位半尺寸人形机器人,强调灵活性和交互能力;精灵系列则是轮式双臂机器人,专注于数据采集和操作智能研究。

这种多元化布局使智元能够覆盖工业、商业、服务等多个细分市场,降低单一产品线的经营风险。

在硬件创新方面,智元也展示了强大的工程化能力。

2025年7月发布的灵犀X2-N机器人采用双形态设计,可在轮式和足式间自由切换,手持12斤重物也能稳健上楼梯。这种场景适应能力对机器人的商业化应用至关重要。

生产体系的快速构建同样令人印象深刻。

除自建临港工厂外,智元还通过战略合作扩大产能。2025年4月,公司与均普智能成立合资企业宁波普智未来机器人有限公司,启动首条人形机器人量产中试线。根据规划,该工厂将实现智元G1机器人大规模量产和A2全人形机器人一定规模量产。这种"自主+合作"的生产模式既保证了核心技术掌控,又加速了产能爬坡。

在技术生态建设上,智元采取了类似华为的开放策略。公司通过投资、合资等方式绑定上下游企业,形成产业共同体。

2025年3月,智元战略投资卧龙电驱旗下希尔机器人,双方在柔性制造、工业自动化等领域展开合作;5月,与宁波华翔签订战略协议,共同打造具身智能机器人生态体系;还与均胜电子合作攻关机器人"大小脑"及关键零部件技术。这种生态化发展模式,大幅提升了智元的行业整合能力。

商业化进展方面,智元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机器人出货量超800台,覆盖柔性制造、交互服务、科研教学等六大应用场景。合伙人姚卯青透露,2025年出货量计划达数千台,营收实现数倍增长。虽然绝对规模尚小,但增长势头迅猛,为上市后的业绩释放奠定了基础。

具身智能大模型,也是智元技术栈的关键一环。

2025年3月,公司发布"智元启元大模型",实现了机器人通过人类视频学习和小样本快速泛化的能力。这种将大模型与机器人本体深度结合的做法,代表了行业技术前沿,也是智元区别于传统机器人企业的重要标志。

行业变局

智元“借壳”上市不仅是单个公司的资本事件,更折射出整个人形机器人行业的深刻变革。

随着人工智能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进步,具身智能正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引发新一轮投资热潮。摩根士丹利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机器人市场已占全球40%,预计到2028年,规模将从470亿美元增长至108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3%。

资本市场的态度转变尤为明显。

2025年以来,机器人赛道融资活动异常活跃。宇树科技、极智嘉、斯坦德机器人等企业纷纷筹备上市。仅2025年6月,人形机器人领域吸金就超过30亿元。7月初,云深处科技宣布完成近5亿元融资,它石智航获得1.22亿美元天使+轮融资,星动纪元完成近5亿元A轮融资。这种密集的资本动作表明,投资者对机器人产业的商业化前景充满信心。

智元此时“上市”可谓占尽天时。一方面,ChatGPT掀起的人工智能浪潮提升了市场对具身智能的期待;另一方面,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催生了大量机器人应用需求。在政策层面,"新国九条"和"并购六条"鼓励新质生产力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发展壮大,为智元这类科技企业提供了有利环境。

行业竞争格局正在重塑。

除智元外,宇树科技、达闼机器人、优必选等企业也在加紧布局。各家的技术路线和商业模式各有侧重,宇树强调运动控制和四足机器人,优必选聚焦服务型机器人,达闼开发云端智能架构,而智元则凭借全栈技术和华为系管理团队独树一帜。上市后的资金优势,将帮助智元在研发投入和市场拓展上更进一步。

潜在风险也不容忽视。

具身智能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商业化落地面临成本、可靠性、场景适配等多重挑战。资本市场对机器人企业的估值基于长期增长预期,一旦业绩不及预期,可能引发估值回调。

智元在公告中披露,公司内部目标是"争取两年内实现盈亏平衡",这一时间表能否实现,将直接影响投资者信心。

供应链本地化是另一个关键课题。

人形机器人涉及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传感器等高价值零部件,目前部分核心组件仍依赖进口。智元通过自研+投资的策略构建供应链,如投资灵猴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富兴电机(机电设备)等企业。这种垂直整合有助于保障供应链安全,但也增加了管理复杂度和资金压力。

行业标准缺失也是一大挑战。

人形机器人在安全性、互联互通、伦理规范等方面尚无统一标准,可能影响大规模商业化进程。不过智元已开始参与标准制定,如与大丰实业合作开发文娱旅体商场景的行业标准。这种前瞻性布局,也体现了管理层的战略眼光。

未来展望

即使成功,借壳上市也只是智元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里程碑,而非终点。

对彭志辉和邓泰华领导的管理团队而言,如何利用上市平台加速企业发展,实现从技术明星到产业领袖的跨越,将是下一阶段的核心课题。

产品矩阵的持续完善是首要任务。

智元计划在2025年推出四足机器人灵犀D1,主要面向教育场景和二次开发。未来还可能拓展医疗、安防、家庭服务等新领域。产品线的扩展需要精准把握市场需求和技术可行性的平衡,避免资源过度分散。

姚卯青表示:"在目前这个阶段,智元期待形成自己的规模效应,把供应链和生产体系建立到一个相对完备的状态,等待人形机器人爆发的拐点时刻的到来。"

技术突破的方向同样值得关注。

具身智能的终极目标是实现通用机器人,能够像人类一样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这需要算法、硬件、能源等多方面的协同创新。智元在具身大模型上的投入已初见成效,但如何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稳定可靠的产品功能,仍需持续投入。彭志辉作为CTO,其技术领导力将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国际化布局是另一个增长点。

目前智元的业务主要集中在中国市场,但机器人产业的竞争是全球性的。上市后,公司有望借助资本力量拓展海外市场,与国际巨头如波士顿动力、特斯拉Optimus等展开竞争。上纬新材在马来西亚等地的生产基地,可能为智元提供现成的国际化支点。

商业模式创新同样重要。传统机器人企业主要依靠硬件销售获利,但智元有机会探索更多元的价值捕获方式。基于具身大模型的云服务、机器人租赁、数据增值服务等都是潜在方向。腾讯、京东等战略投资者的加入,可能帮助智元在商业生态构建上获得更多资源。

对彭志辉个人而言,从工程师到上市公司高管的角色转变充满挑战。作为拥有270万B站粉丝的科技KOL,他的一举一动都受到舆论关注。如何在保持技术敏感度的同时,提升管理能力和商业思维,将决定他能否完成从"天才少年"到企业领袖的蜕变。

行业影响方面,智元上市可能加速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洗牌。资本向头部企业集中是科技产业的普遍规律,上市后的智元在融资能力、品牌影响力、人才吸引力等方面将获得显著优势。中小企业要么寻求差异化细分市场,要么可能面临被收购整合的命运。

从更宏观视角看,智元的崛起是中国硬科技创业浪潮的缩影。在人工智能、机器人、新能源等前沿领域,一批具有核心技术实力的企业正快速成长,改变着全球产业格局。

回望2023年智元成立之初,恐怕很少有人能预料到这家初创企业会如此迅速地登陆资本市场。华为天才少年的光环、全栈技术路线的选择、资本市场的狂热追捧,共同造就了这一商业奇迹。

但上市只是新的起点,在人形机器人这个充满想象力的赛道,智元能否持续领跑,将取决于其技术迭代速度、商业化能力和管理团队的远见。

无论如何,彭志辉和他的伙伴们已经为中国科技创业史写下了精彩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