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丰碑·时代旋律·乡村蝶变——“沂蒙红嫂”故里桃棵子村的世纪回响

发布时间:2025-07-11 02:06  浏览量:2

临沂在线讯(田宝宗 黄家国)沂水县院东头镇桃棵子村位于驻地西8公里,全村215户670人,有党员34人,耕地740亩,16个自然村如明珠般散落在群山环抱中。革命战争年代,桃棵子因抗日堡垒村水乳交融的事迹而知名,新中国成立后因《沂蒙颂》唱响大江南北而闻名,新时代因文化振兴实现乡村蝶变而扬名。

烽火淬炼:永不褪色的军民鱼水情

1941年11月,沂蒙山区风雪如刀。日军五万铁蹄对沂蒙山区“铁壁合围”大“扫荡”,八路军山东纵队指挥机关侦察员郭伍士在桃棵子村南侦察敌情时身中5枪,腹部再遭刺刀贯穿。濒死之际,他被牧羊人张恒兰掩藏于乱石之中。当郭伍士挣扎爬行两小时在祖秀莲家茅屋前倒下时,一段超越血缘的母子情缘就此铸成。

这位年逾50岁的农妇,从草鞋与军裤认出伤员是子弟兵。她用手抠出郭伍士喉中凝血;遍寻山中扁豆叶,敷在生蛆的伤口上;更将全家活命的口粮——仅有的一只下蛋母鸡杀掉熬成浓浓的鸡汤,一勺勺喂进郭伍士口中。日军扫荡的枪声逼近时,她将郭伍士藏进秫秸垛,又连夜翻山求援游击小组。当丈夫与她合力把郭伍士转移到西山卧牛石下地洞,祖秀莲的身影便日日隐现在送饭途中。20余天里,她白天上山采药,夜纺棉线换钱买米买面,以命相搏守护洞中微弱的呼吸,直至伤势好转送至后方医院进一步治疗。

桃棵子村的沟壑与山洞,处处铭刻着这样的守护。60户人家的小村,在1942年秋秘密接纳15名八路军伤病员,党员张恒斌将他们分散隐藏于15处山洞;女通信兵韩波藏身村民张玉祥所挖山洞32天安然归队;张道恒妻子在刺刀下谎称八路军干部是“外地亲戚”;部队转移到村里的1挺机枪、8支长枪、20余万斤军粮,皆在群众守护下完好无损。当张恒霑等48人次推起独轮车奔赴前线,1945年大参军时15名青年穿上军装走向战场,这个沂蒙山腹地的村庄,已成为一座由血肉筑成的抗战堡垒。

1947年,36岁的郭伍士从部队复员后,没有回山西老家,他历尽艰辛,辗转八百里沂蒙,直到1956年,找到桃棵子村满头白发的张大娘——祖秀莲,并认她为母亲,1958年带爱人和两个孩子迁至桃棵子村与祖秀莲住在一起,而后来郭伍士长眠娘亲墓旁的遗愿,更让这段母子情缘跨越生死,化作蒙山沂水间的永恒。

薪火长歌:从山村茅屋到时代舞台的《沂蒙颂》

1960年,一列穿越西伯利亚的火车上,作家刘知侠的心被山东省政协主席李子超的沂蒙大嫂“熬鸡汤救伤员”、明德英“乳汁救伤员”的真实故事点燃。次年早春,他手提两箱笔记扎进沂水东岭苹果园,在祖秀莲的柴门小院反复叩访。月光下的座谈会,记录本沙沙作响,灾年里他与村民共咽野菜树叶。当《沂蒙山的故事》1961年8月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短篇小说《红嫂》于《上海文学》问世,那熬鸡汤救伤员、扁豆叶除蛆的细节瞬间让亿万心灵铭记。

艺术的星火终成燎原之势。1963年,淄博京剧团首演《红嫂》;次年进京汇演前,梅派传承人张春秋临危受命。这位不识字不通乐谱的艺术家,在酷暑中背熟不断调整的唱腔。当“续一把蒙山柴炉火更旺,添一瓢沂河水情深意长”响彻首都剧场,幕后的周总理轻步入场致意,毛主席在北戴河紧握张春秋的手,用“玲珑剔透”四个字评价《红嫂》,并指出“《红嫂》这出戏是反映军民鱼水情的戏,演得很好,要拍成电影,教育更多的人做新中国的新红嫂”。

“沂蒙红嫂”的故事在时代淬炼中升华。1971年,芭蕾舞剧《沂蒙颂》剧组曾经到沂南县马牧池乡蹲点体验生活1个多月,后来让“愿亲人早日养好伤”的旋律响彻大江南北;1975年,电影《红云岗》将蒙山沂水搬上银幕。祖秀莲病逝前,颤巍巍取出刘知侠所赠三斤粮票嘱托归还——她不知道粮票即将退出历史,却懂得恩义必须清白相传。

红土蝶变:文化基因激活的乡村振兴密码

昔日的“红嫂故里”桃棵子村,深藏于沂蒙青山之间。2014年,一群曾在七十年代于此拉练的临沂军分区老兵,被当地弘扬沂蒙精神、战天斗地的实践深深感动,自发捐款兴建红嫂祖秀莲展馆。这成为桃棵子村以“一位好红嫂、一名好战士、一个好故事、一群好老兵、一座好纪念馆”为核心,开发红色旅游的起点。十年耕耘,桃棵子村依托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走出了一条“农文旅”深度融合的振兴之路,成效斐然:红嫂祖秀莲纪念馆静立村口,馆内200余幅历史图片与800件民俗器物,将烽火岁月凝成教材;战时邮局、红色书屋、知青老屋沿石板路次第展开。当游客叩响“三同教育”基地木门,便与村民同吃南瓜粥、同采山间栗、同宿石砌屋,在劳动中触摸信仰的温度。

资源整合:老兵情怀点燃红色引擎。2014年底,沂蒙老兵、山东恒源兵器公司董事长鹿成增故地重游,被村庄变化和村“两委”干劲打动。他发起“百名老兵助老区”号召,首期投资500万元,于2015年8月建成占地3200平方米的“沂蒙红嫂祖秀莲展馆”(含影视厅、展览厅、拥军广场等),5名退役将军、300多名老兵及上千群众见证开馆。恒源公司后续累计投资超3000万元,配套建设游客中心、红色书屋、战时邮局、报告厅、景观墙,打造“一山九墅”“山纵机关招待所”等精品民宿;建成集住宿、团建、研学于一体的2600平方米“藏兵洞宾馆”,日接待住宿50人、餐饮200人。桃棵子红色旅游景区于2018年获评国家3A级景区,红色文化深度融入乡村发展肌理。

产业融合:文旅联动拓宽致富渠道。发挥生态农业优势,发展大樱桃、苹果休闲采摘园400亩,生姜种植400亩,构建集观光、度假、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特色产业。坚持品牌打造与营销,村党组织注册“红嫂故里·鱼水情乡”“英嫂养老”“红嫂布鞋”等商标。在游客中心设立旅游电商平台,建立村庄网页和公众号,实现红色乡村旅游产品及板栗、山野菜溢价3倍,“八亩地”“金萌”等农家乐的临沂炒鸡通过网络营销实现全国配送。实行村庄景区化经营,打造2000余平方米穿村漫游道,改造1000米景观溪流。发展32家“农家小院”和“农家乐”,户均年增收超10万元,带动131人本地就业,人均年增收1.5万余元。周末节假日,“八亩地”“金萌”等农家乐日接待游客超200人次。

教育铸魂:红色基地传承沂蒙精神。立足红色资源,着力打造党性教育、“三同”实践于一体的特色教育基地,把桃棵子真正建成弘扬沂蒙精神的主阵地。精心设计“重走一段道路、重温一段历史、上好一堂党课、举办一个仪式、夜谈一次心得”的特色教学流程,推行“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三同”教学模式,通过沉浸式体验,各级学员得以深刻理解红嫂事迹,感悟沂蒙精神的精髓。致力于建设以“艰苦创业、红色记忆”为主题的革命教育基地,拍摄微电影《沂蒙红嫂祖秀莲》《母子情缘》及电影《人民,我的母亲》。出版发行书籍《沂蒙红嫂祖秀莲》与《鱼水情乡桃棵子》,在全国范围内传播红色故事,提升红色文化吸引力。凭借特色教学和丰富内涵,桃棵子村的教育价值获得广泛认可。目前,已有40余个省市级单位将该村确立为党性教育基地。

治理创新:共建共享夯实振兴根基。村里通过合作社管理的方式,把集体收入留足30%作为扩大再生产资金,其余70%实行合作社社员二次分配,保证村民共享发展红利。实行党员“包片联户”,对贫困户38户56人进行帮困,至2019年全部实现脱贫。把沂蒙精神作为学习教育的补充和延伸,把沂蒙精神深深植入党员干部的内心,强化为民服务的担当意识和奉献精神,推行“党员奉献积分制”,带头讲奉献比作为,引导他们争做弘扬“沂蒙精神”先进人物,34名党员成为“沂蒙精神”传承的活载体。2018年桃棵子村被省委组织部评为“干事创业好班子”。

蝶变见证:红色村庄收获金山银山。至2024年底,全村年接待红色教育30万人次,集体收入突破50万元;11公里旅游路串联16个自然村,2.8万方景观塘坝映照黛瓦石墙。当桃棵子村捧回“全国文明村”“山东省首批传统村落”“山东省旅游特色村”“好客山东最美乡村”“山东省宜居村庄”“山东省历史文化名村”“山东省社会科学普及示范村”“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国际美丽乡村”等众多奖牌时,当年祖秀莲呕血救人的茅屋旁,正飘荡着研学少年《愿亲人早日养好伤》的清唱。

蒙山巍巍,沂水汤汤。当年红嫂喂下的那碗鸡汤已汇入历史长河,桃棵子村的石碾仍在转动——它碾过救亡图存的烽烟,碾出艺术经典的旋律,更碾开一条以文化铸魂、塑乡村之形的新路。这方红色村庄终将证明:最深沉的守护从不是凝固的丰碑,而是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土壤中不断破土、抽枝、结果,最终漫山红遍,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