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言读书会·独家专访|舒辉波:用文字为孩子点亮生命的光
发布时间:2025-07-11 08:39 浏览量:2
大家好!我是你的朋友静言,欢迎每周四来《静言读书会》稍作停留!
这一期,分享我和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舒辉波的对话。
舒辉波,中国作协会员,文学创作一级,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武汉市文联副主席,湖北省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儿童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主任,硕士生导师,中国作协第二届全民阅读推广人。出版中短篇小说集、长篇小说、童话、非虚构共
40多种,代表作有《梦想是生命里的光》《逐光的孩子》《天使的国》《城市之光》《老狼老狼几点钟》《躲猫猫》等。
曾两次获得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三次获得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两届《儿童文学》作家擂台赛金奖,第二届《儿童文学》
“十大青年金作家”,第三届蒋风儿童文学奖青年作家奖,首届“中文原创YA文学奖”年度大奖,第八届湖北文学奖,第十二届屈原文艺奖,《儿童文学》创刊60周年荣誉作家,入围“中国好书”奖和京东文学奖等。多部作品被翻译至海外出版。
【采访手记】
今年五月,第二届东北图书交易博览会上,我有幸作为嘉宾参与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主办的“破界、立界——AI时代下儿童文学的重构与新生”高峰论坛”,和舒辉波老师等10位嘉宾同台分享。
论坛开始前,与舒老师的对话,让我深刻体会到一位真正为孩子写作的创作者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1个多小时的谈话里,时而谈笑风生,时而陷入深思,你能听到舒老师用他特有的温和而坚定的语气,为我们勾勒出的儿童文学创作理想图景,你也能听到我的笔尖不停记录时发出的沙沙声。
我们的访谈从"苦难"这个关键词开始,舒老师说他更愿意用"困境"来替代“苦难”。这个微妙的词语转换背后,是他对儿童心理的深刻理解——苦难可能让人望而生畏,而困境则是每个人成长中必经的常态。他特别强调当下教育中缺失的生命教育,让我想到近年来频发的青少年心理问题。舒老师的作品《梦想是生命里的光》《听见光》,正是通过真实人物的生命故事,为孩子们提供面对困境的勇气和智慧。
关于儿童阅读,我们达成了难得的共识。舒老师反对盲目推荐书单的做法,更反对强迫孩子阅读超出理解能力的经典。他用"水果、药、软饮料"的生动比喻,为家长提供了选书的黄金标准。这个比喻如此贴切,让我心头一震——真正优秀的儿童文学应该像新鲜水果一样,有生命、有个性、需要时间成长,而不是工业化生产的速成品或功利性的"药"。
作为非虚构儿童文学的践行者,舒老师分享了创作背后的故事。《梦想是生命里的光》,他追踪采访十年前接触过的两百多个孩子;《听见光》,他积累了一百二十万字的录音素材。这种近乎偏执的求真精神,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显得尤为珍贵。他笔下的盲人小提琴家张哲元的故事,不仅感动了无数孩子,连67岁的老教授也为之落泪。这让我明白,真正打动人心的不是虚构的完美,而是真实生命在困境中闪耀的光芒。
访谈中,舒老师反复强调"真实"的力量。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孩子们被各种虚拟内容包围,反而更需要接触真实的人生故事。他笔下的人物不是完美的英雄,而是在泥泞中依然仰望星光的普通人。这种真实感让年轻读者明白:困境不是某个人的特殊遭遇,而是生命常态;面对困境时的坚持与智慧,才是真正值得学习的品质。
最令我感动的是舒老师对儿童读者的友好与尊重。他拒绝居高临下的说教,而是通过真实故事引发思考;他反对工业化生产式的写作,坚持每本书都要"动了脑筋";他相信孩子的判断力,认为阅读的终极目的是"发现自己"。这种尊重,体现在他作品的每一个细节中。
论坛即将开始,我们的采访匆匆结束。剪辑这期节目时,我一遍遍回听采访录音,耳边总是回荡着舒老师说的那句话:"书的背后是人。"正是有这样真诚、有担当的创作者,儿童文学才能真正成为照亮孩子心灵的光。
作为媒体人,我们有责任把话筒伸的更远、更深,让更多这样的声音被听见,让更多优质的儿童文学作品被看见。这或许就是我们能做的最好的生命教育。
【访谈实录】
静言:舒老师,我做过一期选题,说我们现在的父母这一代人不懂得我们孩子这一代所经历的隐形的“苦难”。在儿童文学作品当中,我们如何去理解“苦难”这个词,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在今天还是在未来,我们如何去面对它?
舒辉波:我觉得我更愿意用“困境”这个词来替代“苦难”,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困境,即便是同一代人,不同的年龄层,不同的时间段可能都有各自的困境。我觉得如果孩子读到一些故事的主人公如何面对困境的这样的书,应该会给他们的成长提供一些借鉴和勇气吧。因为现在我们的教育比较缺失的就是生命教育。会有很多孩子打游戏,或者是看到一些不是特别健康的书籍,对生命本身的认识都不是特别多,而且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还有一些长期心理处于亚健康或者是抑郁状态的青少年也能够读到一些不同年代不同的人,他们处理或者是面对困境的时候的一些行为感悟,可能会对他们的人生提供一些借鉴。
静言:所以我们的作家还在坚持为孩子们去写这些作品,希望他们能够读到。那您既是大学教授,又是儿童文学的作家,在您所选取的创作方向和让孩子能够真正的读进去的过程当中,您做了哪些的实践和努力?
舒辉波:我经常会看到一些家长或者学校说在组织孩子们读四大名著,我就觉得头痛,因为我觉得第一个是有难度,第二个这种难度会挫伤孩子们的阅读的积极性,其实孩子还是应该选择他能力范围内的作品来读,他首先能够感受到阅读快乐是第一步,当然读好书是很重要的,但是我觉得首先是要让他爱上读书,其次才有可能会选择读好书。慢慢地,他会通过好书发现好书。
静言:我在节目当中经常被问到说,能不能给我们推荐一些作家的书单,我们就照着去买,我很少去做这样的事情,我说让孩子爱上阅读最好的方法就是带他去有书的地方,让他自己找到一本书,把它打开,然后读进去。我说假如你把一本书读到了20页,我相信你一定能找到下一本你想读的书和下一个你想认识的作家。您的分享验证了我这个回答,特别开心。
舒辉波:比如说孩子偶然间读到了舒辉波的一本书,说这个书真好,他还有哪些书呢?他又是读过哪些书啊?这个作家又读过,我觉得慢慢的他会像一个好朋友找到10个好朋友。就这样的,孩子他会慢慢的自主性就会很强,自主性最大的好处就是发现自己,是作为一个主体存在的,对吧?如果是被动的话,那将来也会成为嗯命运的提线木偶,而不是做自己的主人。对吧?阅读不就是为了发现自己吗?
静言:我觉得大学教授应该接触的成人的学生会比较多,接触的领域也会比较高深,那您是为什么要从事这个儿童文学的创作?如何把目光聚焦在孩子的身上?
舒辉波:其实我最开始的职业跟你有点像,我做过儿童的电影电视剧的编剧,所以也读过很多的儿童文学的书籍。我在大学里面开的课程也是儿童文学的课程,像我的本科生研究生,我也会带他们创作一些儿童文学的书。我们经常会模糊两个概念,一个概念是儿童读物,一个概念是儿童文学。我来举个例子,儿童读物当然可以消遣对吧?对,我们说人饿了的话,对付一下吃顿快餐也是可以的,但是一直吃快餐,这个孩子一定是一个很浅薄的人,就像我们长期喝可乐,牙齿可能都会被腐蚀掉,对吧?人也是这样的,人如果一直都读那种浅薄的、搞笑的消遣的那种儿童读物,人也会成为一个浅薄的人,对吧?所以他需要读一些好的作品,我们儿童读物市场里面读到的东西有三个比喻,一个是水果,一个是药,一个是软饮料,那么药是其实是我们家长最喜欢的,因为我们经常会说什么赢在起跑线。甚至三岁的小孩都会跑,三岁的小孩的妈妈就问舒老师,“我的孩子晚上很闹,你赶紧(告诉)我买什么图画书给他看,他就可以安静的睡觉?”就是功利心很强,我觉得他们就是在问药嘛,就是把书当成药,看到这个还看到这个就会做阅读理解了,看这个书就可以写作文了,是的。那不是药是什么?但是我们大家都知道,是药三分毒,让孩子失去了对读书的兴趣,这是最大的一个副作用,这是一类书,我叫它是药,我一说家长可能都知道是哪些书。还有一种书就是软饮料,酸酸甜甜可可爱爱的,很好读,它是流水线化的。我觉得家长选书的时候也很好判断,你就看那些书在书店里面一下子堆了四五十本、五六十本,封面的题目内容几乎都是一样的,那就流水线化的生产。
我们都知道最好的东西是什么?水果。为什么知道?因为它是有生命的,它需要光合作用,它有生长周期的,每一个苹果都不一样,有生命的东西才会不一样,工业化的产品都会是一样的,我这三个方法告诉家长了,再不会选书的家长都会选书了。
静言:真的太好了,我希望通过我们的节目让更多的家长知道。
舒辉波:对,你看我们的家长在孩子8个月的时候,就知道我来磨一点苹果泥给孩子吃,让他学会吃水果,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阅读真正优秀的儿童文学是需要引导的,孩子不是天生都会吃水果,他需要引导成为一个很丰富的人,健康的人。
静言:例子我觉得特别特别的形象,这个也是您带着学生在创作的时候所要把握的一个方向。
舒辉波:因为很多家长问,我就得告诉他们一些形象化的比喻,他们一下就懂了,我又不想给他开书单,因为开书单说实话夹带私货的人太多了,尤其我自己也是一个作家,我不能说你们都来看舒辉波的书,对吧?
静言:但我可以告诉他们,都来看舒老师的书。
舒辉波:但是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作家肯这么真诚的跟读者交流,肯这么真诚的跟读者说的话,对童书有这样的认识,以及他有这么诚恳的态度来创作而且还有责任感,他的作品不会差。
静言:向舒老师致敬。这也是我今年的一个特别大的心愿,希望通过我们的节目多做一些儿童文学作家的专访,让家长知道真正给孩子写书的人,他们希望传达的是什么,他们在想什么,他们希望怎么做,所以我也特别感谢舒老师能接受我们这次采访。
舒辉波:您说得非常对。我还可以告诉家长们一个观点,书背后是人,如果这个人都有问题,他写出来的书一定是不好的,有什么样的态度和情感,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一定会体现在他的书里面。如果写书的人本来就是为了牟利的,就是为了最大化的工业化的来制造很多书,能够赚很多钱的话,我觉得家长还把这些书买回去给孩子读,那就是助纣为虐,对吧?那就是帮着坏人一起来毒害自己的孩子,起码孩子获益不是特别大。
静言:我们做节目其实常常存着一颗初心,就是我这期节目,如果我的爸爸妈妈在听,他们想听到什么?如果我传播的这本书,我说的这个阅读的方法我要用在我孩子的身上,我会怎么去做?所以包括我们节目这么多年,不管做活动还是作家给我们推荐的书,有好多出版社给我们即我都先拿来让我的孩子试试,在这个过程当中,我觉得我获得了很多的快乐,同时我也能够感受到真正的从事儿童文学写作的作家们那种坚守和艰辛。那在您的作品当中我关注到就是跟其他的一些儿童文学作家不太相同的地方,就是当我们认为大多数的儿童文学是虚构和想象的时候,你用了非虚构的这个创作方式写了很多真人真事,那在这个过程当中,势必要经过文学的加工,肯定要比其他的作品创作的难度上要更大一些,是什么样的一种动力去支持你,要去做这样的一个创作呢?
舒辉波:首先我相信的一个观念就是真实,我觉得真实的东西,它本身有巨大的力量存在。我写的第一本非虚构就是《梦想是生命里的光》。在我做电视导演和电视记者的时候,曾经采访过两、三百个孩子,他们是真正的处在人生的困境,父母出现车祸呀或者是生重病,父母不在了呀,或者是孩子很小得了重病啊,我到了同济医院的血液病中心也去采访过得白血病的孩子啊,就是这样的一些孩子。10年之后,我到大学里面做老师了,我在想我当初采访过的这些小孩们现在怎么样?我也是挂念,也是好奇,我就去找他们,找到他们的时候,有的都二十几岁了,有的在读大学,十几年过去了,改变得非常大,有的都还做妈妈了,那么我就再去找到他们,看看他们这十几年是怎么过去的,就写了一本书《梦想是生命里的光》,所有的孩子都是真实的。
我们大人可能10年都没什么变化让他们发生改变,既有命运的就是机遇巧合,也有他个人的性格努力,这里面很复杂,我觉得讲出来是非常动人的故事,而且放在这么一个时间段里面,我的小读者读了这本书都会想一个问题,10年后我会干什么?10年后我会到哪里去?我觉得他们获得了一种对生命和自我的一种认识,心也会更开阔,我觉得这是一种生命教育,这是我写的第一本书,也是用了好多年。因为再找到他们采访不是那么容易,因为当时采访了一些留守儿童,农民工的务工子弟,城市流动人口很难找到,有的孩子可能得白血病就再也找不到了的。可以让孩子认识到这个世界上还有这么多,在困境里面奋斗的人或者说挣扎的人,再看自己,我这次没考及格,我都想跳楼,真是太可笑了,对吧?
我就觉得他们的世界就更大了一些,他们对自我的认知可能也会更清晰一些,我觉得更应该让孩子看到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
这样一种潮流裹挟着大家,说明了什么?说明大家缺少一种独立的判断。如果孩子从小他都读了很多的书,他对自己有认知,他就会知道自己要什么,他就不会从众,他就不会成为一大群围观者中的一人。鲁迅在100多年前都在批判那种看客,中国多的是看客,出了什么热闹,总会有围观的人,为什么呢?因为他们都没有养成一种独立的精神,怎么养成独立的精神,需要阅读,需要不断地去发现自己。
静言:舒老师,其实作为大学教授,你也不光是自己的创作,还要带着您的学生一起去做一些课题性的探讨和研究,那么我们在把儿童作为写作对象进行研究的时候,这些样本我们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获取?我们怎么样了解到当下孩子们的心理的状态,提取写作的方向和素材?
舒辉波:我觉得这个不难,你去解决问题的时候,所有的问题都不是问题,要有行动的能力,行动的精神,我觉得这个很重要。我有太多太多进校园的时间和机会了,而且我还做了很多支教,去过新疆的国门中学,离哈萨克斯坦只有200米,我是那个学校的驻校作家;我也去过云南的边陲,走进校园,4月20号到30号这10天的时间,就一直在云南的昭通一个县一个县的跑,进校园里面跟学生做公益讲座,做完公益讲座之后跟学生做座谈交流,孩子们有什么东西他也会告诉你。我的手机里面拍了好多,他们写了好多信,很容易就了解他们。确实是像你说的,不同的学校可能不一样。
我的第二本非虚构就是《听见光》也是写的一个真实的人,是一个盲人,叫张哲源,他是云南的一个小提琴家。他眼睛看不见,拉小提琴很难的。讲课的时候,我就跟孩子们说,我说请你们发挥一下,“像你一个人看不见他还怎么拉小提琴?”他们说:“前面摆一个乐谱。”“那他看不见怎么办?”“可以用手摸……”我说“那用手摸它怎么来拉呀?”
所有摆在他面前的问题,这是最小的。
他后来能够就是成为小提琴家,能够在CCTV拿奖,能够进入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然后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又退团,然后考上了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研究生,然后一个人跑到英国去,你们就闭着眼睛想怎么做到的?
考雅思,考那么高的分数,学英语,没有谁教他,怎么学?全是自己思考的,读了那么多书。就是这样一个人,我用了3年的时间采访他,我的录音有120万字。后来写这本书写完了,28万字,整个就是把他的成长写出来。我觉得如果这个时候还有一个小孩想跳楼的话,你看一下人家这个成长经历吧,多么艰难的,他尚且都还能够这样对待自己的生命,能够成就自己的梦想,我没有什么理由来抱怨的。
说实话,我个人都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后来我们开研讨会的时候,我们那个有一个教授67岁,他说:“我一个67岁的老人读这本书我受教育了,他说我一次一次的眼泪就是涌上了我的眼眶,我觉得他教育了我很多很多。我觉得孩子们需要这些东西,尤其是在孩子们的价值标准越来越单一的情况下,轻易就会放弃的情况下,要看一个人不放弃他是怎么做到的。”
静言:我在做家庭教育节目的12年时间里,是一个自己成长的过程。我就觉得孩子作为一个生命来讲,有太多的方面需要我们去关注了,为什么我们现在只把目光盯在了成绩上?去年春天,我早上在厨房做饭的时候就能看见门前的那个山桃树,因为山桃树它是先开花后长的叶子嘛,我就说这些树都开花了,旁边那棵树是不是死掉了?它怎么没有动静呢,然后几场春雨过后,别的树开始长绿叶的时候,这棵树开始怒放,我就想无非就是早一点晚一点而已,像我们的孩子是一样的。今年,我就特意想看看那棵树开花还晚不晚,但是我已经分不出来了,因为他们已经同期绽放了。所以我就把这个故事,在我的节目里分享给我们的听众,我说:“请给孩子一点时间。”
舒辉波:《人民日报》也问我是怎么关注到这个盲人的?我说:“唉呀,我真没想到我写的是残疾人。”我反而从这个盲人身上学到了很多。我不觉得我是在写残障人士。我首先是在写人,他所面对的问题其实也是我们很多人都要面对的问题。
静言:我要把它推荐给更多的孩子,我需要通过我们的话筒,通过我们的声音让大家了解到感知到和看到。
舒辉波:其实这两本书中《梦想是生命里的光》这本书得了2017年的“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也是中国儿童文学的最高奖,同年也得了“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而且还是中宣部向青少年推荐的百种书目里面的一本。《听见光》今年得了中国好书奖,这都是公认的好书。写这本书的过程中,其实我也特别受益。
静言:如果未来儿童文学使用三个关键词定义,您希望是哪三个词儿?
舒辉波:我觉得这个是写儿童文学史的人的事儿,不是我的事儿。是评论家的事儿。人认识自己也是很难的。
静言:舒老师,您未来的儿童文学的创作方向还会把它锁定在非虚构上面吗?
舒辉波:其实我写的东西特别广,我目前出版的书有近50本书,有童话,有非虚构,有小说,各种各样的都有。我的目的就是为了证明一件事儿,就是不要把我的书放在那全是一样的,像工业化生产的,每一本书我都动了脑筋的。
文章来源:原创·吉林新闻综合广播
图片来源:转载·受访者提供
编辑:静言、王浩懿
初审:郝滋丽
复审:钟晓
终审:赵敏
戳右下角小花分享给更多人
- 上一篇:今日起,可查询高考录取状态!附查询通道→
- 下一篇:采摘机器人自主作业系统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