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同书《频罗庵论书》之四
发布时间:2025-07-11 14:30 浏览量:2
大家好!今天我们分享梁同书的《频罗庵论书》的第四部分。
下面我们来看原文:
【原文27】
仆有米临哀册帖一本,首行有史鉴印章。史字明古,在明为极精鉴赏者,必其家所刻。而此本纸、拓皆工,尤为可宝,世间独不传。想以其无款,然逼真是米临。又兰亭一本,疑是郁冈斋初拓,臆定为米虎儿所临,真逸品也。并寄与大雅鉴之。
【今译27】
我有一本米芾临《哀册帖》,首行有“史鉴”印章。史鉴字明古,在明代是极精于鉴赏的人,此帖必定是他家所刻。而且这本帖纸张、拓工都很精良,尤为珍贵,世间独此一本未见流传。想来是因为帖中无款识,但笔法逼真是米芾临本。又有一本《兰亭序》,怀疑是《郁冈斋帖》初拓本,推测为米友仁(虎儿)所临,真是逸品。一并寄给您这位大雅之士鉴赏。
【原文28】
唐碑中苏灵芝一派最俗,诚然。然不可解者,岂独此耶?即北海云麾碑、鲁公明远帖,妙处亦不知之。至若柳公绰武侯庙碑,在唐碑中有晋法者,虽非至佳,未可厚非也!
【今译28】
唐碑中苏灵芝一派最为俗气,确实如此。但不可理解的是,难道只有这一派如此吗?即便如李邕《云麾碑》、颜真卿《明远帖》,世人也不知其妙处。至于柳公绰《武侯庙碑》,在唐碑中属于有晋代笔法的,虽非绝顶佳作,却也不可过分指责!
【原文29】
大凡书家各有一种常用伎俩,常用则多见,多见则易传。赏鉴家亦各各认杀面目。山谷是山谷之字,松雪是松雪之字,岂知名家未有不变化者,如上所说,两赵书是也。前年之秋,袁简斋先生来湖上,得见山谷书李青莲诗不全卷纸本,无款,字作怀素体,间有一二笔露本色。后有元、明人数跋,记其来历甚悉。山谷之长于怀素,但闻其说未尝见也。此卷精妙至不可思议,借留案上半月,不忍舍去。
【今译29】
大抵书家各有一套常用的笔法技巧,用得频繁便为人熟知,为人熟知便容易流传。赏鉴家也往往执着于固定的风格面貌来评判。山谷便是山谷的字,松雪便是松雪的字,岂知名家无不在变化中求新,如前面所说的两赵(赵孟頫、赵雍)书法即是如此。前年秋天,袁简斋先生来湖上,我得见黄庭坚书《李青莲诗》不全卷纸本,无款识,字体作怀素风格,间或有一两笔露出黄氏本色。卷后有元、明人多篇题跋,详细记载了其来历。
【原文30】
始知凡刻山谷本色字,皆非其至。而凡帖所刻怀素,满纸恶习,始终是酸馏气,非士人本领。其卷为有力者以五百金购去,不知归于何所?遂不复能问津矣!因思此等字,必须墨迹,一上石便失神气,故石刻中多不传。或当日怀素亦不至如是之恶,因刻而加恶,亦未可知也。
【今译30】
从前只听说黄庭坚擅长学习怀素,却从未见过实证。此卷精妙到不可思议,我借留案头半月,不忍归还。这才明白,但凡刻本中呈现的黄庭坚“本色字”,都非其最高境界。而大凡碑帖所刻的怀素书法,满纸习气,终究透着寒酸局促之气,非文人士大夫的真本领。此卷后来被有权势者以五百金购去,不知落于何处?我也再难探寻了!由此想到这类书法真迹,必须观其墨迹,一旦上石镌刻便失却神气,所以石刻中多不传其妙。或许当日怀素的真迹也不至如此拙劣,因刻工不佳而徒增恶俗,也未可知。
【原文31】
答陈莲汀论书
学书一道,资为先,学次之。资地不佳,虽学无益也。足下有用笔之资,而又好学勤问,不患不进。但临池时最忌愺恅涂抹,神气不属时,停笔可也。总以写楷为要,并以爱看、爱读之书钞写为妙,盖一举而两得之也。
【今译31】
答陈莲汀论书
学习书法这一回事,天资为先,学识次之。天资不够好,即便努力学习也难有成效。您有用笔的天资,又喜好学习、勤加请教,不必担忧不能进步。但临帖书写时最忌讳潦草涂抹,若精神状态不佳、注意力不集中,停下笔即可。总体而言,以练习楷书最为关键,同时将爱看、爱读的书籍抄写下来尤为妙哉,如此这般便能一举两得。
【原文32】
承问一气贯注,非行草绵连之谓,只是一个熟习自然。草蛇灰线成一片段,须熟后自知,不能先排当也。
【今译32】
承蒙询问“一气贯注”,这并非指行草书写时线条绵连不断,而是指书写熟练后自然达成的状态。如同草蛇灰线般贯穿成一个整体,必须熟练之后自行领悟,无法预先刻意安排。
【原文33】
华亭弹琴著指便韵之说,即是笔资之说,足下并不拙钝,又何虑此?
【今译33】
华亭(董其昌)“弹琴著指便韵”的说法,其实就是指用笔的天资。您并不拙钝,又何必担忧这一点?
【原文34】
心正笔正,前人多以道学借谏为解。独弟以为不然。只要用极软羊毫,落纸不怕不正,不怕不著意把持,浮浅恍惚之患,自然静矣。
【今译34】
“心正笔正”,前人多从道学角度将其解释为借书法劝谏君主。唯独我认为并非如此。只要用极柔软的羊毫笔,落纸时自然不怕笔锋不正,不怕不刻意把持,浮浅恍惚的毛病,自然会消失。
【原文35】
凡人遇心之所好,最易投契。古帖不论晋、唐、宋、元,虽皆渊源书圣,却各自面貌,各自精神意度。随人所取,如蜂子采花、鹅王择乳,得其一支半体,融会在心,皆为我用。若专事临摹泛爱,则情不笃,著意一家,则又胶滞。所谓琴瑟专一,不如五味和调之为妙。以我之意,迎合古人则易,以古人之法束缚我则难。此理易明,无所为何者为先,何者为后也。
【今译35】
大凡人遇到心中喜好的事物,最容易投合契合。古帖无论晋、唐、宋、元,虽都渊源于书圣王羲之,却各自有独特面貌、各自的精神意态。随人选取所需,如同蜂子采花、鹅王择乳,得其一支半体,融会在心中,都能为我所用。若一味专注临摹而广泛涉猎,就会情感不笃;若执着于一家,则又会胶着凝滞。所谓琴瑟只弹一种音调,不如五味调和更为美妙。以我的想法,用自己的意趣去契合古人容易,用古人的法度来束缚自己却难。这个道理容易明白,无需纠结何者为先、何者为后。
梁同书的《频罗庵论书》第四集就到这里,请继续收听阅读下一集。
如果本专辑对您有所帮助,欢迎转发、分享,让更多的朋友受益。如果您对其他相关内容有兴趣,希望听到更多的书籍专辑,请留言告诉我,我会逐步进行制作发布的,感谢您的阅读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