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35张河南大饥荒的真实老照片,啃树皮吃野草饿死三百万人

发布时间:2025-07-11 22:17  浏览量:2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你见过 1942 年河南的土地吗?不是麦浪翻滚的田野,是能塞进整只手掌的裂缝,不是炊烟袅袅的村庄,是啃剩的树皮堆成小山。

灾民把观音土当救命粮,母亲抱着气绝的孩子跪在路边,300 万个名字在饥饿中化作尘埃。

但是正因为我们现如今的生活富足,不少浪费的现象频发,就连国家也在积极的呼吁大家不要浪费粮食,我们未曾体验过真实的饥饿。

有些历史不是因为不愿回顾,而是因为真相太重。今天,该让这些从未远去的苦难,好好说话了。

时间回溯到1942-1943年,河南这片土地遭遇了一场罕见的天灾,大旱与蝗灾接踵而至,给河南人民带来了灭顶之灾。

农民们望着这片毫无生机的土地,眼中充满了无助和绝望,他们辛勤劳作了一年,本指望能有个好收成,可如今却颗粒无收,这一年的夏秋两季,河南几乎全境绝收,粮食的匮乏成为了这场灾难的开端。

然而,命运似乎并不打算轻易放过河南人民,大旱之后,一场更为恐怖的蝗灾又悄然降临,蝗虫,这些小小的昆虫,它们铺天盖地地飞来,所到之处,庄稼被啃噬殆尽。

在这场蝗灾中,本就脆弱的庄稼彻底失去了最后的生机,农民们最后的一丝希望也被无情地碾碎。

据相关资料记载,当时河南全省110个县都未能幸免于这场饥荒,土地荒芜,粮食短缺,百姓们陷入了绝境。

为了生存,百姓们不得不啃食树皮、草根,甚至连一些有毒的野草也成为了他们的“食物”。

在当时的河南,树皮被剥得精光,草根被挖得干干净净,田野里一片荒芜,看不到一丝生机,那些曾经被人们视为无用之物的野菜、树皮,如今却成为了他们活下去的希望。

随着饥荒的日益严重,食物越来越匮乏,人们的生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极度饥饿的驱使下,人性的底线被逐渐突破。

卖儿卖女的现象也随处可见,在饥荒面前,人们已经无法顾及亲情,为了让自己和家人活下去,他们只能忍痛将自己的孩子卖给他人。

人们为了寻找食物,不得不背井离乡,踏上了逃荒的道路,他们扶老携幼,拖家带口,向着未知的远方走去。

一路上,他们风餐露宿,饱受艰辛,许多人在逃荒的途中饿死、病死,尸体被随意丢弃在路边,无人掩埋,那些活着的人,看着身边的亲人朋友一个个死去,心中充满了绝望和无助。

据当时的一些幸存者回忆,他们每天都在为了寻找食物而奔波,有时候,为了能挖到一些草根,他们要走很远的路,而当草根也被挖光后,他们只能去吃那些难以下咽的树皮。

树皮又硬又苦,难以下咽,但为了活下去,他们不得不忍受着这种痛苦,有些人因为吃了太多的树皮,导致肠胃堵塞,最终痛苦地死去。

这场惨绝人寰的大饥荒,不仅仅是天灾,更是一场人祸,国民政府的种种不作为,让这场灾难变得更加沉重。

在灾情初现之时,国民政府便表现出了令人心寒的漠视,1942年,河南的灾情已经十分严重,百姓们在饥饿中苦苦挣扎。

然而,蒋介石却对河南有灾的消息嗤之以鼻,他认为这是“谎报滥调”,严令河南的军粮征收不得缓免。

据记载,时任河南省主席的李培基向蒋介石发了报灾电报,当蒋介石看到“赤地千里”“哀鸿遍野”“嗷嗷待哺”等描述灾情的词语时,竟愤怒地将电报一掷了之,这种对灾情的否认和对百姓生死的漠视,无疑是在百姓的伤口上撒盐。

1942年夏,蒋介石从军方密报中得知河南欠收,他匆忙赶到西安,召开紧急“前方军粮会议”,在会上,他重申河南军粮配额减为250万石,必须完成。

可不久之后,“250万石”却被解释为“250万包”,这一字之差,让河南的军粮征收实际上有增无减,河南省政府随即指派大员到各地督催。

超额完成征收军粮任务的河南粮政局长卢郁文,还受到了蒋介石的记功褒奖,在这种情况下,百姓们连基本的口粮都难以保证,却还要被迫缴纳沉重的军粮,生活陷入了更深的绝望。

白修德在《等待收成》中写道,“没有人真正了解河南大灾的严重程度,官僚机构层层掩盖着灾荒的真相”。

当白修德向河南省省主席说起饿殍遍地的情景时,这位省主席却坚称他夸大事实,声称“只有富人才得把赋税全部交纳,对于穷人,我们所征收的,绝不超过土地上所能出产的东西”,这种自欺欺人的说法,无疑是对百姓生命的极大漠视。

在这场大饥荒被国民政府刻意隐瞒、国内媒体噤若寒蝉之时,两位外国记者——美国《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和英国《泰晤士报》记者福尔曼,却勇敢地站了出来,用他们的笔和相机,揭开了这场灾难的真相。

1942年10月,白修德从美国大使馆一位外交官那里,看到了一封来自洛阳和郑州传教士的信件,这才第一次确信河南正在发生大饥荒。

这一事件触动了白修德,他认定河南灾荒超乎想象,决定实地采访,于是,他拉上好友福尔曼,向国民政府新闻处提出采访申请,最终获批。

1943年2月末,白修德和福尔曼搭上军用飞机,一路颠簸来到河南省会洛阳,在洛阳天主教会主教美国人梅根找来的三匹马的帮助下,他们开始了在河南乡村的调查。

在马背上旅行的两个星期里,他们目睹的灾情令人触目惊心村庄荒无人烟,弃婴的哭声回荡在寂静的空气中,白修德后来在《等待收成》中这样描述。

“狗在路旁啃着人的尸体,农民在夜幕的掩护中寻找死人身上的肉吃,无尽的废弃村庄,乞丐汇聚在每一个城门口,弃婴在每一条道路上号哭和死去,没有什么方式能描绘出河南大灾荒的恐怖,”

在采访过程中,白修德和福尔曼也深刻感受到了国民党内部的腐败和派系矛盾,他们每到一处,虽受到地方官员款待,却也看到官员们与哀鸿遍野的灾情极不相称的优越生活。

在洛阳的某军部,几个地方官员拿着材料要求他们交给蒋介石,材料上显示县里十五万人中十一万人已断粮,每天大约要死七百人。

白修德与其中一名官员的对话更是揭示了军粮征收的残酷:官员有二十亩地,一亩收十五磅粮食,却要交十三磅军粮。

白修德意识到,只有让外界知道情势之严峻才能挽救灾区无数生命,于是,他写成《等待收成》一文,因害怕被扣压,未发回重庆检查便通过洛阳的商业电台发回美国纽约。

1943年3月22日,这篇报道在美国《时代》周刊发表,引起巨大反响,宋美龄当时正在美国四处游说争取贷款,《时代》周刊的报道让她大为恼火。她要求《时代》周刊发行人亨利・卢斯解雇白修德,但被拒绝。

在白修德和福尔曼的努力下,河南大饥荒的真相终于大白于天下,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舆论压力,促使国民政府最终采取了一些救灾措施。

蒋介石下令免除河南1943年的任务,并拿出法币1.2亿作为救灾贷款投向河南,然而,这笔款到账后,却被河南省政府秘书长马国琳和省银行行长李汉珍私自扣下,直到1943年播种时节,一些灾民才收到用此款购买的发霉麦种。

此时,河南已有300万灾民死于非命,这些官员的贪婪和自私,无疑是导致这场灾难悲剧的重要原因,太多的生命已经消逝,这场灾难给河南人民带来的伤痛,成为了历史中永远无法抹去的记忆。

这场河南大饥荒,这段被尘封70年的历史,是天灾,更是人祸,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道难以愈合的伤疤,它时刻提醒着我们,和平与富足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繁荣的时代,再也不用担心会像当年的河南人民一样,遭受饥饿和死亡的威胁,我们每天都能享受到充足的食物,生活在安定的环境中,这一切都得益于国家的繁荣昌盛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然而,我们不能因为生活的安逸而忘记历史的伤痛,我们要铭记1942年河南大饥荒这段历史,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人民网——发现大饥荒——一个美国记者眼中的1942 2012-12-04

中国新闻网——1942年河南大饥荒:老人小孩被吃 饥民刨坟觅食 2012-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