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山砺剑廿五载,46岁老兵李兴坤:荣誉墙下的忠诚与创新
发布时间:2025-07-11 22:03 浏览量:2
在武警贵州总队某部火热的演训场上,一个身材瘦小、皮肤黝黑的身影正沉着指挥:“侦察小组,迂回渗透!突击二组,隐蔽接近!”口令清晰,眼神锐利。他叫李兴坤,一名46岁的老兵,一位在特战、侦察战线上摸爬滚打了整整25年的“硬核兵王”。
他不是军官,却是指战员心中无可替代的“定海神针”;他早已过了体能巅峰,却被官兵们誉为移动的“**荣誉墙**”——**3次国家级表彰、3次全军表彰、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5次**……这一串沉甸甸的数字,勾勒出一位新时代革命军人扎根基层、矢志强军的非凡轨迹。
温度:红土地上的忠诚血脉,老兵不变的“冲锋号”李兴坤的根,深植于红色的沃土。他出生在湖南桑植——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的出发地。21岁那年,他带着这片土地的红色基因,来到同样浸润着革命传统的贵州参军入伍。支队营区里的“学章园”、“功模林”,讲述着先烈李学章舍身救战友的壮烈,也无声地传递着忠诚与奉献的火种。
这火种,在李兴坤心中熊熊燃烧,化作危难时刻的挺身而出。多年前,驻地大型输油管道多点泄漏,险情不明,一旦爆炸,后果不堪设想。深入泄露区侦察,意味着以命相搏。“都别跟我抢,我来,我兵龄最长!”李兴坤夺过侦察仪,毅然踏入险境。半小时的漫长等待后,当他安全返回,面对战友的询问,他只说:“老百姓有危险,咱作为老兵,就得第一个上。”这份“老兵先上”的担当,是融入血脉的忠诚,是**最滚烫的温度**。
深度:战位淬炼的成长密码,组织托举的强军基石
李兴坤的成长,是个人奋斗与组织培育共同书写的篇章。他至今难忘2005年那个电话:在外集训时,得知因工作实绩突出,中队党支部推荐他荣立三等功。“组织时时刻刻想着我,我时时刻刻都感恩组织。”这句话道出了他扎根基层、无怨无悔的动力源泉。
他所在的支队,树立了“凭本事立身、靠实绩进步”的鲜明导向,搭建“每个人了不起”故事分享会等平台,让奋斗者出彩。李兴坤本人就是这种好风气的“酵母”。战士王俊杰曾因体能差、多次比武失利而气馁,正是听了李兴坤的分享,重燃斗志,最终逆袭成为总队“八一枪王”。在李兴坤的榜样引领和悉心培养下,支队涌现出一大批功臣模范:1名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3名“中国武警忠诚卫士”、4名一等功臣、71名二等功臣**……这棵“功模林”的枝繁叶茂,正是强军事业在基层沃土深度扎根**的生动写照。
高度:创新驱动的转型先锋,永不卷刃的“新剑锋”
25年特战生涯,李兴坤从未停止学习和突破。他深知,战场瞬息万变,思维必须跟上。面对城市反恐中车窗玻璃对狙击精度的世界性难题,他没有闭门造车。在支队全力支持下,他牵头组建“攻关小组”,开辟试验场,带领队员进行了上千次不同距离、不同材质玻璃的试射。汗水与智慧凝结成“精度破窗”狙击法——200米外隔窗射击,误差不超过5毫米!这一创新成果,连同他研发改造的防暴无人机、多画面侦察系统,被部队广泛运用,显著提升了反恐核心能力。
他更懂得“独木难成林”。他打破“论资排辈”,鼓励年轻战士何加他大胆创新。在演练中,何加他融合老兵经验与新型无人机、通信技术,精准指挥,出色完成任务,并由此在无人机领域崭露头角,荣立二等功。支队积极拥抱“科技+”、“网络+”练兵模式,打造涵盖反劫机、无人机等11个专业的“专修楼”,用模拟仿真、虚拟对抗加速战斗力生成。李兴坤感慨:“过去数月摸索的战术,现在两周就能默契。”这位支队“最老的兵”,因拥抱创新、驱动转型,成为了支队“最新的剑”,闪耀着面向未来战场的高度。
一把永不卷刃的忠诚之剑
46岁的李兴坤,依然冲锋在练兵备战的最前沿。他的传奇,写在每一次危急关头的挺身而出里,刻在每一枚闪耀的军功章上,融在“功模林”每一棵茁壮成长的“功臣树”中,更藏在那千锤百炼得来的“5毫米精度”里。
他是一面旗帜,昭示着忠诚、精武、传承、创新的新时代革命军人本色;他是一把利剑,在岁月的磨砺和创新的淬火中,不仅未曾卷刃,反而愈加锋芒毕露。李兴坤的成长之路,是千千万万扎根基层、默默奉献的官兵缩影,他们共同构筑起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诠释着“强军有我”的铮铮誓言。他的故事,是关于坚守、奋斗与超越的赞歌,是献给这个伟大时代最深沉、最有力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