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提醒:高温中暑不能喝藿香正气水!药不对症会致命!

发布时间:2025-07-10 00:46  浏览量:2

屋外热得像个大蒸笼,刚出门五分钟,汗就顺着脖子往下淌,衣服贴身,像刚洗完澡。你看地铁口那儿,一个小伙子坐在地上,脸通红,眼神发懵,旁边有人掏出一瓶藿香正气水就往他嘴边递。

那动作麻溜得跟小时候奶奶给我灌枇杷膏一样自然。可你知道吗?这么做,很危险。中暑是个大概念,不是“一瓶药水走天下”的事。

咱得说清楚一点,藿香正气水不是万能的“清凉解暑神药”,它甚至对很多中暑类型,一点用都没有。更严重的,还能出事。不是我耸人听闻,真有因为药不对症进了ICU的。

小时候,我奶奶总说:“出汗多了就喝藿香正气水,管用。”那时候我也信,因为喝完一身轻松,像吃了冰西瓜。

但后来学了医,才明白,这东西不是“解暑”,是“祛湿化浊”。它原本是给“内有湿邪、脾胃不和”的人用的,不是给热晕的你用的。

你得明白,中暑不是一个病,是一个系列反应。

轻的叫先兆中暑,人有点头晕、恶心、出汗多;再严重点,是轻症中暑,体温升高、心跳加快、全身乏力;最重的,是热射病,体温能飙到40℃以上,神志不清,甚至昏迷。

小伙子如果是热射病,你拿藿香正气水灌他,那不是帮他,是添乱。

很多人搞不清楚藿香正气水的适应症,它本质上是个以芳香化湿、和中解暑为主的中成药。按中医来说,它适合“暑湿困脾”的这类人。

什么叫暑湿?就是那种又热又潮的天,吃点不干净的凉菜肚子就咕噜响、拉稀,嘴里黏、舌苔厚腻的人。

这时候喝它,能缓解肠胃不适,减少腹胀、恶心。可你真要是晒得快中风了,它就像用润喉糖治心梗,听起来像那么回事,做起来要命。

而且你知道它里面有啥吗?酒精含量不低,有些剂型里酒精浓度能到30%以上。你给一个中暑的人喝,尤其是已经有脱水症状的,酒精本来就是利尿的,会让身体水分流失更快。

你是想救人,还是帮汗水开高速公路?

我遇过一个案例,30多岁的外卖骑手,骑车在高温天跑了一上午,到了中午突然头晕呕吐,一位热心大叔掏出两瓶藿香正气液让他灌下去。

结果不到20分钟,骑手开始意识模糊,被送到急诊,医生一查:重度脱水+高热+急性肾损伤。你说这俩瓶子是救命药,还是催命符?

再说个细节,很多人不知道,藿香正气水对那些有心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的人,是要慎用甚至禁用的。它的成分里像半夏、陈皮这些,虽然是中药,但也有一定的刺激性,尤其是长期服用或在身体极度虚弱时,容易引发不良反应。

你以为“中药无毒副作用”?这就像说“绿豆汤能治一切上火”一样,靠的是心理安慰,不是科学证据。

我们现代医学其实早就把中暑分得明明白白了。《中华医学杂志》2023年的一项临床回顾研究指出:在高温环境下发生的中暑,大致分为三类——经典型、劳力型和混合型。

经典型的,常见于老年人、慢性病人,长时间处在闷热环境中;劳力型的,多见于年轻人剧烈运动后,体温调节失衡。

这两种都和“湿邪”没多大关系。你要是硬往“湿热”头上靠,那也是“望文生义”。

怎么判断是不是适合喝藿香正气水?其实很简单,看症状:如果你是拉肚子、头晕恶心、舌苔发腻、胸闷气沉,那可能是“暑湿”,可以小口喝点。

但如果你是满头大汗、脸通红、体温飙升、甚至意识模糊,那就别犹豫,赶紧降温、送医,别喝药,别耽误救命的时间。

我有个邻居老李,平时喜欢自己配点小药包,什么藿香、白术、茯苓、佩兰,晒干了泡水喝,说是“预防中暑”。

我不反对你养生,但你得知道这茶不能当药使,更不能拿来当急救手段。就好比你家门口装了灭火器,不等于你真着火了就能拿来扑山火。

我们总是以为,药是“对症”的,其实药是“对人”的。同一种药,在不同体质、不同病因、不同时间服下,效果天差地别。

你早上喝咖啡提神,晚上再喝一杯,可能一夜失眠。藿香正气水也是一样,在合适的时候喝,是帮忙;不合时宜,就是伤人。

你还得注意,市面上有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胶囊、藿香正气口服液、滴丸等等剂型,它们成分略有差异,含酒精的程度也不同

比如口服液和水剂,酒精含量高,滴丸和胶囊就低一些。如果非要服用,也得看说明书,别随便混着吃。

我大学时有个师兄,暑假回老家,看到邻居家一个老人中暑躺地上,他立马掏出自己常备的藿香正气胶囊给老人塞了两颗。

没想到半小时后,老人开始抽搐,呕吐不止。后来才知道,老人本身有帕金森病,对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特别敏感,加上本身脱水严重,结果药反应比中暑还严重。

说到底,中暑是个可防可控的事儿,别等到人都快晕了才想起来吃药。你出门前备个小风扇、带瓶矿泉水、穿浅色衣服、戴帽子,哪怕躲阴凉地歇五分钟,都比事后靠一瓶药靠谱。

别把健康当成是可以靠“灵丹妙药”解决的买卖,真出事了,后悔都来不及。

我有时候在想,咱们中国人对“药”的感情,特别像对“老方子”的执念。就像小时候感冒,奶奶总说“喝姜汤出出汗”;肚子疼,就来点白胡椒炒鸡蛋。

可那是生活经验,不是现代医学。不能全信,但也不能全否。我们得学会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找个合适的坐标。

说这些,不是反对藿香正气水,而是想告诉大家,别错把“适合”当“万能”。药再好,也得对人、对时、对症。高温天,人是最脆弱的,别让错误的“常识”变成了害命的“陷阱”。

医生不是神仙,药也不是法宝。我们能做的,就是用一点点知识,替你拦下一点点风险。这一瓶藿香正气水,不该成为你对抗中暑的“护身符”。它不是错的,但也不是你想象中的“对”。

记住一句话:中暑不是上火,别拿藿香正气水当矿泉水喝。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中暑诊断与处理专家共识(2023版)[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3,32(7):789-793.

[2]中国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

[3]王小明,陈建华.热射病的临床表现与急救处理[J].实用急救医学杂志,2022,24(3):21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