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热射病高发!医生教你4招救治热射病人,建议收藏
发布时间:2025-07-11 23:04 浏览量:2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这几天,天气热得像个蒸笼,走在路上,汗像水龙头一样哗哗流。有人晒个太阳,直接晕倒在地,有人骑个车,突然不省人事。别以为是中暑那么简单,这很可能是热射病,一种夏天的“狠角色”。
一旦得上它,命都可能搭进去,死亡率高达50%以上,绝不是“多喝水”能解决的事儿。这不是吓唬你,现在医院急诊室里,被热射病送进去的人越来越多,有些人连送到医院的机会都没有。很多时候,危险不是发生在沙漠,而是在你家楼下的小广场。
热射病说白了,就是身体像锅里煮熟的鸡蛋,体温飙到40℃以上,大脑开始糊涂,肌肉开始罢工,器官一个个罢工。它不是慢慢来的,它是“突然袭击”。所以发现得早,处理得快,才有可能把命拉回来。
近段时间,街上晕倒的人多起来了?特别是一些送外卖的、跑步的、跳广场舞的,穿得厚一点、喝水少一点、晒得久一点,可能下一秒就倒在地上,像断电的机器人一样。
那怎么判断一个人是不是热射病?最明显的是,体温高、意识糊、皮肤热又干。如果你发现一个人晕倒了,不出汗、脸红得像煮虾,还开始说胡话,眼神飘忽,十有八九就是热射病。再不处理,人就像手机过热自动关机,直接宕机。
讲真,这时候别慌,也别围观。你要真想帮,那就记住我接下来教你的4个招数,关键时刻能救命。它们不复杂,但能不能救回来,就看你动作快不快,方法对不对。
第一个方法就是降温,但不是往人身上泼冰水。很多人一着急,直接拿水桶浇人,这不但没用,还可能出事。正确做法是把人抬到阴凉通风的地方,脱掉多余的衣服,用湿毛巾擦身,特别是腋下、脖子、腹股沟这些散热快的地方,用电风扇吹,或者拿扇子扇,能降一点是一点。
第二个方法是控制体温变化的速度。降温不能太猛,不能一下子从40℃降到36℃,那会刺激心脏。就像你从热锅跳进冰水里,身体受不了。要慢慢降,一点一点来,观察体温变化,以每小时0.9℃降温速度最合适,太快容易出事,太慢就来不及。
第三个要点是保持呼吸通畅。有些人热射病发作,会出现呼吸变慢、甚至停止。这时候要让他躺平、头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堵住气管。如果有条件,可以轻拍他的胸口,刺激他保持清醒。如果人已经不省人事,呼吸也没了,就要马上做心肺复苏,直到救护车赶来。
最后一个很关键但常被忽视的,就是第一时间叫救护车。热射病不是靠冰棍、冷饮能搞定的,它需要专业处理。有些人以为自己能扛,结果延误治疗,等送到医院,器官一个个出问题,抢救都来不及。不要指望自己“扛一扛”,也别让别人“喝点水歇一歇”,那是在拿命开玩笑。
你可能会问,为啥这热射病今年这么多?主要是气温太不给面子。全国多地连续破40℃,有的地方连夜里都像在蒸桑拿。空气湿度大,汗都出不来,身体根本没法散热,结果热量越积越多,成了“人体高压锅”。
特别容易中招的,是老人、小孩,还有那些在户外工作的人。这些人要么身体调节能力差,要么暴露在高温环境时间太长。老年人本身代谢慢,感知迟钝,容易忽视身体发出的信号。小孩皮肤薄、体温调节系统还不成熟,一晒就出问题。
而年轻人也别太自信。打篮球、健身、骑车,一身汗之后不补水,在太阳底下晃悠半小时,也照样中招。很多人觉得“我年轻、我能扛”,结果倒下的时候连个招呼都没打。热射病不看身份证,它只看你有没有做好预防。
那预防怎么做?不是躲在空调屋一整天,而是要学会“聪明一点”。中午11点到下午4点别出门,这段时间太阳最毒。出门一定要戴帽子、打伞,穿浅色、透气的衣服。如果必须在外面待很久,记得每隔半小时找个阴凉地休息几分钟,并及时补水。
补水也有讲究。很多人喜欢喝冰可乐、冰奶茶来降温,其实这些饮料里糖分高,反而加重身体负担。最好的选择是白开水,或者加点盐的淡盐水,可以帮助身体保持电解质平衡。特别是在大量出汗之后,光喝水不补盐,可能会头晕、乏力,甚至抽筋。
如果你家里有老人,一定要多提醒他们。老人有时候觉得“热一下没事”,但他们的身体早就不比年轻时了。特别是有慢性病的人,比如高血压、糖尿病,本身血管调节能力就差,一遇高温,很容易出问题。多开窗通风,别让屋里变成“热锅”。
热射病并不遥远,它就藏在你没注意的每一秒钟里。你在外面多走几步、少喝一口水、少戴一顶帽子,都可能让你离它更近一步。而你如果记住了我说的这几个办法,也许下一次,就能救一个人。
别觉得“这事我不可能碰上”,你出门的那一刻,它就有可能找上你。热射病不是传说,它是真实存在的杀手,而你能做的,就是提前准备好,不让它有机可乘。
身边的人要是突然晕倒,别犹豫,做你能做的,等专业的人来做他们该做的。这不是英雄主义,也不是多管闲事,只是你作为一个普通人,能为这个世界多做一点点温度控制。
别等危险来了才后悔没学会,现在记住这几招,关键时刻就多一份希望。热射病不等人,但知识可以先一步。愿你这个夏天,清凉一整季,平安不中招。
[1]刘慧,王志刚.高温热射病的预防与应急处理策略[J].中国急救医学,2023,43(5):412-416.
[2]张明,李玉洁.高温环境下中暑与热射病的识别与应对[J].实用内科杂志,2024,44(3):210-214.
[3]陈立波,王琳.极端高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防护措施[J].中国公共卫生,2022,38(10):1350-1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