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女子车内开空调睡觉身亡,提醒:开外循环或窗缝也不是绝对安全

发布时间:2025-07-11 23:38  浏览量:2

声明:本文内容根据权威医学资料及作者个人观点撰写,仅用于健康科普,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若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炎炎夏日,车内成了不少人临时避暑的小天地。出门游玩累了,停在阴凉处,把空调一开,车窗一关,打个盹儿,听起来再正常不过。

可就在不久前,两名女子在车内开着空调睡觉,双双身亡的消息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和恐慌。大家不禁要问:不是说只要开着外循环、或者留个窗缝,就能避免危险了吗?为啥还会出事?

这种做法看似“安全”,实则存在很多误区。尤其是睡觉这种状态,本身就让人对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毫无察觉。

很多人对“车内开空调睡觉”这事儿的危险性认识远远不够,以为只要不开内循环就行,事实并非如此。

先来看看这起让人痛心的事件。

据公开报道,两名女子是在一个夏天的晚上,把车停在路边,车窗紧闭,空调开着,车子设定为“外循环”。等人发现时,车内已经毫无生气。

没有挣扎的痕迹,没有外伤,也没有明显异味。不少人一开始都想不通:不是说只要不是内循环就不会中毒吗?

问题就出在这里。很多人对“内循环”和“外循环”的理解其实并不准确。

简单说,内循环就是让车内的空气在车里循环,不从外面进新鲜空气;外循环则是允许外部空气进入车内,看似更安全。但问题来了,如果外界的空气本身就不干净呢?

像这种停车开空调的情况,大多数人会选择在车库、地下停车场或者路边比较安静的地方。

可这些地方,空气流通性差,可能已经有不少车辆的尾气残留。即使开着外循环,吸进来的也可能是含有一氧化碳的“毒气”。

一氧化碳这种东西,无色无味,很容易被忽视,但它的毒性却不容小觑。

一氧化碳中毒并不是新鲜事。它的危险在于,中毒初期几乎没有明显的不适,甚至有些人只觉得头晕、犯困,接着就睡过去了,再也醒不过来。

这就是一氧化碳的“狡猾”之处,它能迅速与血红蛋白结合,抢占氧的位置,导致组织缺氧,严重时心跳呼吸都会停止。

很多人听到这里会说:“那我留个窗缝不就行了吗?”这个操作确实能让空气稍微流通些,但别忘了,窗缝再大也抵不过整个空气环境的污染。

特别是在空气本身不流通的空间里,比如地下车库、四面墙挡住的空地,留缝并不能保证足够的氧气交换,也无法阻挡一氧化碳的渗透。

很多车主在睡觉前,会为了节能或怕吵,把车调成怠速运行。

这种状态下,发动机的燃烧效率低,更容易产生一氧化碳。而如果排气管附近有障碍物,比如墙、草堆、积雪等,都可能让尾气“折回来”,通过车底缝隙或者空调系统进入车内。

这时候,你以为的“外循环”,其实是在“吸毒”

说到底,车内空调系统本身并不是为“睡觉”设计的。它不是恒温仓,也不是氧气仓,更不是密闭安全的休息室。

汽车厂商从来没有建议过“在车内开空调睡觉”是安全的,反而在用户手册和警示标签上,多次提醒不要这么做。

很多人可能也听说过“尾气倒灌”这个词。

简单解释就是:车辆在静止状态下运行,尾气从排气管排出后,因为外部环境因素(比如风向、地形、障碍物等),没有顺利散开,反而反弹回来进入车内。这种情况在冬天更常见,但夏天同样可能发生

尤其是车底下有杂物堆积、地势低洼的地方,排出的尾气就容易聚集在车底,慢慢渗透进车厢。

那是不是只要白天、在户外、风大的地方就没事了?也不尽然。

一氧化碳的杀伤力和它的浓度有关,但也和暴露时间密切相关。哪怕是低浓度,如果时间足够久,也能造成致命后果。

人体对一氧化碳的耐受度并不高,轻则头晕恶心,重则意识丧失,心率紊乱,甚至猝死。

有些人可能会想,那是不是只要安装一氧化碳报警器,或者定期检查汽车的排气系统就能规避风险?这些方法确实可以作为辅助措施,但根本的解决办法是:不要在车内开空调睡觉。哪怕只是打个盹,也尽量下车找个安全的地方休息。

别拿“我就睡一会儿”当借口,危险往往就是在这“一会儿”里发生的。

说到这里,可能很多人还不知道,一氧化碳中毒在我国每年导致的非正常死亡人数并不少。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统计数据,每年冬季和夏季是中毒事件的高发期,尤其是在北方冬季使用煤炉取暖、南方夏季使用空调休息的环境中更为常见。

中毒致死率接近10%,而其中将近一半是因为在密闭空间内睡觉引发的。

有个令人惋惜的案例,一个年轻妈妈带着孩子在车里等人,开着空调,想着孩子睡一会儿也没事。

结果等丈夫回来时,母子俩已经没有了生命体征。事后检查发现,是排气管被草堵住了,尾气回流进车里。

她做了一切“看起来正确”的选择,却没想到一个小小的细节成了致命点

也有老司机说,自己这么多年都这么睡过来,没事啊。这种侥幸心理最要不得,意外从来不会提前通知,而且每辆车的密封性、排气管设计、空调系统状态都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就像有些人吃花生不过敏,也不能说明花生不过敏不是问题。

另外还有个冷知识,即使车熄火,车内也可能发生一氧化碳中毒

比如冬天晚上很多人把取暖设备搬进车里,或者在车内点蜡烛、使用油炉,这些都会产生一氧化碳。密闭空间加上通风不良,照样会出事。

所以不是说“不开空调就万无一失”了,关键是通风+警觉。

有些朋友会问,那是不是新能源车就不会有这个问题?电动车确实没有燃油发动机,也不会排放尾气,但问题在于空气不流通仍然是个隐患。人在睡觉时,呼出的二氧化碳会不断积聚,氧气含量也会逐渐下降,如果密闭太久,一样会导致缺氧窒息

尤其是老年人,本身肺功能下降,对低氧的耐受性更差。

所以不管什么车,什么季节,只要是在密闭车内睡觉,哪怕窗户留缝,哪怕开着外循环,都不是绝对安全的做法。真正安全的休息方式,是下车找一个通风、无遮挡、有人管理的地方

如果实在需要短暂休息,可以选择在车门半开、确保空气对流的前提下进行,而且一定要有人保持清醒,随时观察情况。

一句话总结:车不是卧室,空调不是救命稻草,睡觉不是闭眼就没事

尤其是对中老年人来说,身体对外部变化的反应速度本身就慢,再加上有些人本身就有心脑血管基础病,一旦中毒,后果更严重,更难抢救。

提醒身边人,尤其是父母长辈,别再图一时的舒服,把车当成“临时旅馆”。

开空调睡一觉,听着舒服,其实比开车跑高速还危险。命只有一条,别拿“没出事”当安全感来源。有时候,最危险的事,往往就是“看起来没啥事”的事。

[1]宋艳,李建川.一氧化碳中毒的流行病学及其防控策略[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22,38(5):591-594.
[2]王志刚,张旭.汽车尾气中一氧化碳的危害及防护措施[J].安全与环境工程,2023,30(4):45-48.
[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一氧化碳中毒预防知识宣传手册[Z].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