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大学宿舍投毒案二审:独子求免死,人命何以为祭?
发布时间:2025-07-11 23:55 浏览量:2
湘潭市中级人民法院门前,人群在烈日下排成长队。
7月11日中午12时30分,备受社会关注的湘潭大学研究生投毒案二审开庭,辩护席上一句“周立人为父母独子,若判死刑立即执行会导致其父母失去生机”的求情,在肃穆的法庭中激起无声波澜。当“独子论”成为死刑辩护的底牌时,一个沉甸甸的问题悬在司法天平之上:独生子女身份是否应该成为剥夺他人生命者的免死金牌?
“独子困境”论:声称死刑将导致其父母失去唯一依靠,酿成“新的悲剧”;归因外部环境:指责学校未及时调解宿舍矛盾、医院救治不当,甚至声称周立人遭受“三人小团体”的孤立排挤;动机弱化:将投毒行为淡化为“想教训室友”而非蓄意谋杀。公诉方以事实利刃斩断辩护链条:
案卷清晰显示,周立人本科专业涉及秋水仙碱,熟知该物质3-6毫克即可致死的特性,却仍向共食麦片罐投入足以致命的剂量;
更令人心寒的是,在张某某毒发抢救的黄金时间内,他刻意隐瞒投毒事实,直接延误救治时机;
所谓“孤立排挤”,实则是他多次拒绝遵守宿舍公约——不冲厕所、深夜喧哗、在室内吸烟等自私行为引发合理抵制。
更令人不寒而栗的是日常行为中的危险信号。据公诉方揭露,周立人曾长时间诡异凝视室友,甚至携带刀具到宿舍反复磨拭。这些被辩护律师称为“怪异”的举动,实则是暴力倾向的明确警示,却被身边人及校园安全网络集体忽视。
该校心理咨询中心12名专职教师,2023年却要人均接待160例咨询,预约量同比暴涨42%;班级心理委员、辅导员、专业机构的“三级预警机制” 在周立人长达一年的心理恶化中形同虚设;类似悲剧并非孤例——2013年复旦林森浩案、2007年矿大铊中毒案,危险化学品管理漏洞在同一伤口上反复撕裂。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24年数据显示,68%的研究生存在社交焦虑,43%视宿舍关系为最大压力源。当教育沉迷于竞争排名而漠视生命伦理,实验室里轻易获取的毒物便成了扭曲心灵的泄洪闸。
一审判决死刑时,法院特别强调其“主观恶性极深” 的四重罪证:利用专业知识杀人、意图双杀、延误救治、销毁证据1;若独生子女身份可成为免死理由,则所有非独生子女的生存权是否自动贬值?法律平等原则在此遭遇赤裸挑战;正如特约评论员熊丙奇所言:“知识和学历不等于品行”,此案应成为高校德性教育与生命教育的转折点8。旁听席上攒动的人群,无声宣示着公众对司法公正的期待。当辩护律师将“父母失独”作为求情底牌,却无人提及被害人张某某父母永远空置的餐桌——两个家庭的悲剧,从来不该是司法权衡的筹码。
当法庭最终裁断周立人的生死,社会更需裁断的是:如何让专业知识永远佩戴道德的刀鞘,又如何让独生子女的身份不再成为践踏他人生命的虚拟免罪符。毕竟,法律的天平从不会因被告人父母的眼泪减轻砝码,却会因对生命的敬畏增加重量。
张某某咽下发苦的麦片时,不会想到致命毒药来自衣柜深处的密封袋;
周立人点击“购买秋水仙碱”时,更不会想到父母的眼泪将流进二审法庭的空旷里。
两个年轻人的人生在毒物中交汇湮灭,唯留一记警钟在高校长廊间回荡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