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长避短,以“激发人的可能性”为追求
发布时间:2025-05-20 03:39 浏览量:1
近年来,山东省滕州市教体局扎实抓好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宋海存摄/光明图片
浙江省嘉兴市实验小学科技城校区内,老师在指导学生完成“AI赋能生活”项目化学习。新华社发
上海市闵行区通过建设智慧教学设施,将智慧教育融入学校发展特色。新华社发
【教育沙龙】
人工智能走入教育场域,融入课程、教学、评价、教师专业发展等环节,成为教学有力的支撑,改变了课堂的形态,带动了教师的专业发展。随之,人们也在思考:如果越来越依赖AI,我们的学习能力是否会被扼杀?AI与教育深度融合,能否走向更高阶的教与学?使用AI规范与失范行为的边界如何确定?为此,记者邀请相关专家进行探讨。
嘉 宾:
蔡 可 首都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雷 浩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
蔡 雷 北京市广渠门中学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
AI给教与学带来了什么——
让教育突破时空限制,激发人的可能性
记者:新型智能技术正在与教育深度融合,逐渐改变课堂形态、学习方式、师生关系等,这是否意味着教育会转向更高阶的教与学?
蔡可:与其说AI让教育转向更高阶的教与学,不如说AI提升了教育的底线。随着AI的普及,知识获取的门槛大幅降低,所谓的“硬核”知识——那些曾经需要通过大量时间和精力才能掌握的专业知识——作为结论,如今通过AI工具就能轻易获得。
在这种背景下,教育的重点应该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向如何引导学生认识知识的形成过程、如何对知识进行审慎分析与判断,以及如何运用知识在情境中解决问题。教育的重心应从“知道什么知识”转向“怎样知道知识”和“怎么用好知识”。就像人人都能轻松买到各类食材,但真正区分厨子与烹饪大师的,是他如何基于对健康的理解选择、搭配食材,以及处理食材时的手艺。
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仅是记忆、背诵,更包括了积极思考、审慎判断、质疑分析、评估综合。我们要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让他们学会批判性地思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因此,教育中知识的呈现方式也需要进行系统性变革。
雷浩:生成式人工智能所依托的云计算技术正深刻改变着课堂形态。云计算不仅能为生成式人工智能提供持续性的算力支持和资源供给,还以其生成性特征推动课堂教学从“统一化”走向“个性化”,从“经验驱动”走向“数据驱动”。在此过程中,学习过程的自主化得以增强,教育模式的个性化逐步实现,教育决策的智能化水平也不断提升。
促进课堂由“讲堂”走向“学堂”。学生可以依据自身认知需求即时调用丰富的学习资源,实现“随需应变”的个体化学习。
实现课堂模式由“标准化”走向“个性化”。与传统“一刀切”的教学模式相比,生成式个性化教学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适切性,课堂由此不再是单一的标准化知识传授场所,而成为因材施教的智慧学习空间,展现出教育的个性化趋向。
促进课堂决策由“经验化”走向“智能证据化”。云计算技术能够高效且系统地进行教育数据的聚合、处理与应用,从而为课堂教学中的各类决策提供智能支持。由此,课堂形态在决策机制上呈现出系统性、智能化的新型特征。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驱动课堂形态转变的同时,也存在风险,在应用中还需抱有审慎态度:一是过度依赖技术反馈,可能削弱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导致思维惰性;二是数据驱动的个性化学习可能加剧和扩大教育资源获取的数字鸿沟,影响教育公平;三是算法潜在的偏见可能在数据处理中强化不合理或不平等的课程实施规范。
蔡雷:AI带来的影响还体现在:教学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教师不再依赖模糊的教学经验,而是基于精准的数据画像制定教学策略,让教育决策更具科学性。师生关系被重构为“学习共同体”。AI承担知识传递的基础功能后,教师得以从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转型为学习设计师和成长引导者。教师的核心价值不再是知识储备量,而是培养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和情感智慧的能力。师生在AI支持下形成更平等、更富创造性的互动关系。教育评价方式发生了范式革命。当前,我们正在构建“全过程、多维度、发展性”的智能评价体系,通过持续追踪上千个学习行为数据,立体化评估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
更深层的变革在于教育本质的回归:从工业化批量生产转向个性化生命培育,从阶段式学习转向终身发展。AI不是要取代教师,而是要帮助教育者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教育回归“激发人的可能性”这一根本。
培养人机协同素养——
AI是教育的工具,也是教育变革的催化剂
记者:当AI成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重要伙伴,教师应重点关注哪些方面的问题?
蔡可:在AI时代,教育的目标将从知识传授转向更加注重能力培养、价值观塑造。教师应关注如何将学生的知识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打破课堂边界、学科壁垒,整合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其次,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往往是跨学科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综合应用,从解题走向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新技术、新方法,实践驱动、成果驱动,并考虑这些成果对社会的实际贡献,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雷浩:借助对学习路径、行为数据与认知变化的持续追踪,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推动学习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建构,由表层参与转向深度参与。由“被动学习”走向“自主学习”,具体体现在:大数据技术的引入正推动学生学习方式从“他主”向“自主”转变,成为学习方式革新的重要驱动力;由“假学习”走向“真学习”,学习者在数据支持下更好地实现自我诊断与修正,逐步构建起真实、深入且可迁移的知识理解框架,实现从“完成任务”向“理解透彻”的学习转型;由“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借助大数据驱动的智能支持,学习由“获取事实”向“建构意义”演化,课堂也从单一知识传授的教学平台转向高阶思维发展的学习场域。
值得注意的是,过度依赖个性化学习推荐可能导致学生的学习偏好被过度算法化,从而限制其接触不同视角与知识的机会,形成“信息茧房”效应。另外,基于行为跟踪的干预若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心理因素,可能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降低其学习成效。
蔡雷: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认识到并逐步实现这几个变化——
角色重塑。从知识权威到智慧导师。AI接管知识传递后,教师需转型为学习设计师与认知教练,着手设计AI与师生协同的教学方案,开展基于学情数据的精准干预,组织项目式深度学习。备课重点从知识梳理转为活动设计,课堂从单向讲授转为思维引导。
关系重构。情感联结强化育人本质。当AI承担基础答疑,师生互动应聚焦价值引领与人格塑造。教师需加强个性化情感支持,在AI反馈中注入人文温度,通过现实情境创设培养同理心与协作能力。警惕技术依赖弱化师生信任关系,坚守教育的情感属性和社会化功能。
能力升级。人机协同素养成为核心,教师需掌握三项新技能:AI工具的教学化改造能力、人机分工的决策智慧、教育数据的解读能力。专业发展应聚焦“教育+技术”的融合创新,构建包括智能伦理、混合式教学设计、学生数字画像在内的新型知识体系。
培养“技术驾驭者”——
既利用AI提升效率,又保持人在创造性思维中的主体地位
记者:在“人工智能+”时代,理性使用AI与失范行为的边界在哪里?对未来教育,您有怎样的展望?
蔡可:面对AI可能带来的新问题、可能引发的新伦理挑战,我们首先需要明确AI的角色定位——AI应作为教师的辅助工具,而不是替代者。教师应主导教学设计和决策,AI则用于提供数据支持和个性化建议作为参考。其次,是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在使用AI时,必须确保学生数据的安全和隐私,教育机构须建立严格的数据管理和保护机制。最后,要避免技术依赖。人工智能时代,教育者和学生需具备基本的人工智能伦理素养,了解数据、算法使用的潜在风险和伦理问题,理解人工智能背后的人文关怀。
雷浩:生成式人工智能所依据的大语言模型,以其强大的自然语言处理与语义生成能力,正重塑着传统的师生关系生态,进而推动师生关系从传统的“控制型”向“友好型”转变。它的引入还丰富了师生沟通的手段,通过多维度的互动形式使师生关系更加灵活多样。
不过,由于人工智能难以完全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与人际交往中的细微差别,很可能导致教师在使用技术辅助工具时产生误判,弱化其人文关怀,进而影响师生关系的稳定性。
蔡雷:对教育而言,AI的重要价值在于解放教育生产力。通过替代作业批改、知识点训练等重复劳动,教师得以将精力投向教学设计、思维引导等创造性工作,学生则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究。我们需要清醒认识到:AI无法实现师生情感联结、价值观塑造等教育本质,其作用应定位于“思维脚手架”。
AI时代的学习能力需突破传统框架,聚焦三个维度:批判性思维——在信息过载环境中保持独立思考,既能善用AI拓展认知,又能识别技术局限。人机协作力——建立与AI的互补关系:机器负责数据处理与模式识别,师生负责价值判断与创新突破。元认知能力——借助AI的学情反馈,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自我监控与策略调整能力。
这种能力体系的目标是培养“技术驾驭者”,既能利用AI提升效率,又保持师生在创造性思维中的主体地位。因此,需建立分层管理框架,在认知边界上,禁止直接获取AI生成的结论性成果(如解题答案),允许将其作为思维拓展工具(如论点启发);在行为规范上,基础训练环节允许技术辅助(如语法纠错),高阶创作必须保持人类思维原创性;在制度保障上,需要在评价体系中设置“无AI介入”的能力评估环节,守住教育公平底线。
我们必须认识到,AI是认知延伸工具,而非思维替代主体,要始终维护师生在深度学习中的主导权。
未来,教育将呈现“人机协同”新生态,我们可能会看到这样的教学模式——AI承担知识传递与训练反馈,教师专注于启发探究与人格培育。在能力认证方面,从标准化考试转向过程性评价,注重AI辅助下的复杂问题解决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教育本质的理解愈发明晰:技术始终服务于“人的完整性发展”,要警惕工具理性对好奇心、同理心等人类特质的侵蚀。我们坚信,未来教育要培养的,是兼具数字素养与人性温度的完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