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启贵||精神不朽千秋颂 化作长虹贯九州
发布时间:2025-07-12 06:03 浏览量:2
记我心目中的铁道兵楷模
百年征程映初心,砥砺奋进新征程
值此中国共产党建党104周年之际,回首往昔,党的光辉历程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令人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104年前,在风雨如晦的旧中国,中国共产党犹如一道划破夜空的闪电,承载着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使命应运而生。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党带领人民浴血奋战,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党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让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如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党团结带领全体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行。
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无论是抗击重大自然灾害,还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无论是抗击非典、新冠疫情,还是攻克科技“卡脖子”难题,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赤子情怀,凝聚起攻坚克难的磅礴力量。
作为新时代的一员,我深刻感受到,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不仅是一部厚重的历史教科书,更是指引我们前进的精神灯塔。在党的旗帜下,无数共产党人前赴后继、无私奉献,用热血和生命诠释了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他们的事迹激励着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在平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更应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以实际行动践行对党的承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一定能够创造更加灿烂的明天,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铁血丹心映山河 赤子情怀守初心——记一等功臣吴以先
在吴以先的人生长卷中,战争的硝烟与和平年代的奉献交织成最壮丽的篇章。从枪林弹雨的援越抗美战场到平凡岗位的默默耕耘,再到社区治理的无私坚守,他用一生诠释了“英雄”二字的厚重内涵,以钢铁般的意志和纯粹的为民情怀,书写着永不褪色的精神传奇。
在援越抗美战场上,吴以先以血肉之躯筑起生命防线。被子弹打穿肠子、33枚弹片永远留在体内,这些伤痛是他英勇无畏的勋章。面对敌人的炮火,他没有退缩半步,始终冲锋在前,用鲜血和生命践行保家卫国的誓言。这份舍生忘死的勇气,不仅为他赢得一等功的崇高荣誉,更展现了中国军人在危难时刻“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忠诚与担当。
转业到中铁十二局后,吴以先将军人的优良作风融入工作中。他不居功自傲,不向组织提特殊要求,而是以“螺丝钉”精神扎根岗位,兢兢业业、攻坚克难。凭借顽强的毅力和高度的责任感,他在平凡的工作中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年年获评先进工作者。从战场上的英雄到建设一线的标兵,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对事业的执着与对责任的坚守。
退休后的吴以先,依然活跃在社区服务的第一线。担任社区支部书记期间,他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将党组织建设与社区治理紧密结合,创新党员管理方式,凝聚基层党建力量;倾听居民心声,协调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大到社区环境整治,小到邻里矛盾调解,他都亲力亲为,用实际行动诠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把社区当作新的“战场”,将余热化作温暖,成为居民心中最信赖的“贴心人”。
吴以先的一生,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更是一曲感人至深的奉献歌。他深藏功名、淡泊名利,用坚定的信仰和无私的付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绽放光彩。他的事迹告诉我们,英雄不仅闪耀于烽火岁月,更存在于每一个为理想拼搏、为人民奉献的平凡瞬间。吴以先以实际行动为我们树立了标杆,激励着无数人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勇毅前行,传承英雄精神,续写奋斗华章。
颂铁道兵文化
沐雨经霜岁月迢,兵魂凝作路千条。
开山炮响惊天地,架桥功成傲碧霄。
梦里犹闻军号亮,心中长念战旗飘。
精神不朽千秋颂,化作长虹贯九韶 。
致敬张金春:以赤子之心书写永恒的奉献华章
张金春同志以一生践行忠诚与担当,用行动诠释了退役军人的崇高品格与共产党员的使命初心,他的事迹令人敬仰,精神闪耀着时代光芒。
在援越抗美战场上,张金春以钢铁意志直面枪林弹雨,冒着生命危险救死扶伤,用精湛医术和无畏勇气守护战友生命,在血与火的考验中立党立功,彰显了革命军人“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铁血担当。从军20载,他始终坚守医者仁心,将救死扶伤的职责融入骨血,用专业与大爱为无数患者点亮生命希望,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对党和人民军队的无限忠诚。
转业到医院后,他迅速完成角色转换,在行政领导岗位上发光发热。凭借丰富经验与卓越管理能力,推动医院事业发展,多次获评省市先进工作者。这不仅是对他工作能力的高度认可,更体现了他无论身处何种岗位,都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全身心投入服务人民的事业。
令人尤为感动的是,他自费建立援越抗美展览馆。这一举动,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更是对红色精神的坚定传承。展馆中陈列的一件件文物、一幅幅照片,承载着战争岁月的记忆,讲述着英雄先辈的故事,让参观者在回望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厚植家国情怀。他以这种方式,让更多人铭记那段峥嵘岁月,感悟革命先辈的伟大精神,为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注入鲜活力量 。
张金春同志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奋斗的一生。从战场到医院,从救死扶伤到文化传承,他始终以坚定的信仰、无私的精神、顽强的毅力,在不同领域书写非凡人生。他是全国模范退役军人的杰出代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激励着无数人在各自岗位上勇担使命、砥砺前行,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以笔为犁,深耕军魂沃土——致敬铁道兵历史文化研究者梅梓祥
在铁道兵历史文化传承的长河中,梅梓祥宛如一位不知疲倦的摆渡人,以毕生心血打捞岁月深处的精神瑰宝。自1982年调任《铁道兵》报,担任文艺部主任和主任编辑,他便将个人理想与铁道兵精神传承紧密相连,以媒体人的敏锐与文人的使命感,开启了深耕铁道兵历史文化的漫长征程。
梅梓祥对铁道兵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堪称一场跨越时空的坚守。数百万件涵盖铁道兵历史、党史、军史的珍贵文献,每一页泛黄的手稿、每一张斑驳的照片,都在他的不懈努力下重焕生机。这份浩如烟海的资料,不仅是冰冷的文字与图像,更是铁道兵战士用青春与热血浇筑的精神图谱。他慷慨地向多个文化机构捐赠珍贵资料,让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宝藏得以更广泛地传播,为研究铁道兵历史提供了坚实的史料支撑,也让更多人得以窥见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
举办铁道兵历史文化展览与出版系列图书,是梅梓祥传承铁道兵精神的又一丰碑。展览中,一件件实物、一幅幅画面,将观者瞬间带入铁道兵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热血战场;系列图书里,他以细腻笔触与严谨考证,让铁道兵精神跃然纸上,成为激励后人的精神火种。梅梓祥以躬身践行的方式,让铁道兵精神突破时间与空间的桎梏,在新时代绽放出历久弥新的光芒,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功绩必将与铁道兵精神一同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之上。
巾帼丹心映军魂,半生热血铸华章——致敬王抗林的奋斗与奉献之路
王抗林铁道兵二师七团宣传队、卫生队战士,在军营中书写青春热血。退伍后投身公安战线,她将军旅生涯铸就的坚韧与担当融入工作,荣立集体二等功一次、个人三等功二次,多次斩获优秀民警、巾帼英模等荣誉称号,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忠诚与奉献,在维护社会安定的战场上绽放光芒。
退休后的她,未曾停歇奋斗的脚步,转身投入公益事业的广阔天地。担任陕西省爱心助力协会秘书长、陕西省文化联谊会秘书长,她以满腔热忱汇聚爱心力量,为社会弱势群体送去温暖与希望;作为七团旅游年会总指挥,她精心组织九次大型聚会,搭建起战友们重聚交流的桥梁,让战友情谊在岁月中愈发醇厚。
在《军魂不散》《襄渝回忆》《圆梦之旅》《风华正茂——铁道兵女兵风采录》等书籍的创作出版过程中,王抗林更是倾注无数心血。她深挖历史记忆,走访收集素材,用文字与影像定格铁道兵的峥嵘岁月,让铁道兵精神得以传承与弘扬。从军营到警营,从工作岗位到公益舞台,王抗林始终坚守初心,以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在不同领域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成为一面闪耀着奉献与担当光辉的旗帜。
铁骨柔情李友珍:从战场到医坛,半生热血铸芳华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他们以非凡的经历和坚韧的精神,在时代的画卷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李友珍,便是这样一位令人敬仰的传奇人物。
李友珍1965年8月考入解放军301医院护校,1968年2月参加援越抗美,艰苦的环境下积极为战友病人服务,为病人打针服、服药,耐心服务。1970年至1973年就读于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毕业后回到二师医院,在军医的岗位上,以白求恩为榜样,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以医疗为职业为伤病员服务。
退休后的李友珍,并没有选择安逸闲适的晚年生活,而是拿起笔与相机,开启了创作之旅。她用美篇记录生活中的点滴美好,从春花秋月的自然美景,到人间烟火的温暖日常,从对往昔岁月的深情回望,到对铁道兵精神的传承弘扬,一篇篇佳作饱含着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时代的感悟。短短时间里,1400余篇美篇如璀璨星辰,照亮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让更多人了解到那段波澜壮阔的铁道兵历史,感受到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铁道兵精神。
李友珍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她从战火纷飞的战场,到救死扶伤的医院,再到传播文化的创作领域,无论身处何方,都始终秉持着初心,发光发热。她是时代的见证者,更是时代的创造者,用热血与汗水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人生,成为了众人心中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
致敬冯发勤:用赤诚之心诠释退役军人的使命与担当
异域烽烟岁月长 风范长存万载扬 陈运钻战友,是一位值得我们致以崇高敬意与衷心赞美的优秀同志。他的冯发勤同志以一生的坚守与奉献,生动诠释了“退役不退志、退伍不褪色”的深刻内涵,他的事迹平凡中见伟大,细微处显真情,是新时代退役军人的杰出典范。
在援越抗美战争的烽火岁月里,冯发勤义无反顾投身战场,以血肉之躯直面枪林弹雨。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他无畏生死、冲锋在前,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保家卫国的铮铮誓言,将青春热血洒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这份舍生忘死的勇气与忠诚,成为他生命中最耀眼的底色。
退伍后,冯发勤转身投入军工厂建设,凭借在部队锤炼出的过硬本领和顽强作风,扎根生产一线、潜心钻研技术,在平凡的岗位上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为国防工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他用实干与智慧证明,退役军人无论身处何地,都能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新的“战场”上建功立业。
退休后的冯发勤,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社会的担当。他主动肩负起传承红色基因的使命,深入社区、学校,以亲身经历讲述援越抗美战场上的英雄事迹,用一个个鲜活故事再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让更多人铭记先辈们的牺牲与奉献,激发爱国情怀与奋斗精神。同时,他从点滴小事做起,积极为社区和居民办实事、解难题:或是调解邻里纠纷、维护社区和谐,或是参与志愿服务、关爱弱势群体,始终用温暖与善意传递正能量,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融入生活的每一处细节。
冯发勤同志的事迹,是对“最美退役军人”称号最生动的注脚。他用一生的坚守,展现了一名退役军人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彰显了共产党员的初心本色。他的精神如同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激励着更多人坚守信念、无私奉献,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书写属于自己的奋斗篇章。
异域烽烟岁月长 风范长存万载扬陈运钻战友,是一位值得我们致以崇高敬意与衷心赞美的优秀同志。
他的人生轨迹,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用热血与担当谱写了壮丽篇章。
在军旅生涯中,陈运钻战友投身援越抗美战争,作为铁道兵第二师的一员,他在战火纷飞中,为保障运输线路的畅通而拼搏。在那艰难的岁月里,他和战友们肩负着艰巨的铁路改造任务,新建铁路、改轨改线、新建车站和机务段等。面对美国飞机的狂轰滥炸,他毫不畏惧,在枪林弹雨中穿梭,将生死置之度外 。在排弹等危险任务中,他也积极踊跃,一心只为了完成使命,保障运输安全,为越南人民的解放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展现出了英勇无畏的军人本色,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
退伍转业后,陈运钻战友依旧保持着军人的优良作风,在地方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他先后在荆门市多个重要岗位任职,曾任荆门市轻工局副局长,经委办公室代主任,东宝区副区长,掇刀区常委副区长,荆门市残联党组书记,理事会理事长,荆门市政府残工委秘书长,荆门市人大常委会常委等。在掇刀区任职期间,他积极投身地方建设与发展,深入调研当地的实际情况,为掇刀区的经济规划、民生改善出谋划策。他关注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推动城市的发展与进步,为掇刀区的繁荣稳定打下了坚实基础 。
在残联工作时,他更是将全部的热情与精力投入到为残疾人服务中。他不辞辛劳,深入了解残疾人的需求,积极推动各项政策的落实,为残疾人争取更多的权益和福利,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默默耕耘,为残疾人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几十年如一日,在不同岗位上,始终坚守初心,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
陈运钻战友还荣获众多荣誉,1994年被荆门市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95年获湖北省体改委“拓荒牛”奖,1996年被湖北省体改委人事厅授予全省开发区先进个人,1997年获国务院基本单位普查办公室“全国基本单位普查先进个人”,2002年被湖北省政府残工委授予先进工作者,2005年获湖北省政府残工委“重要贡献奖”(全省仅一人),2021年获中共中央组织部颁发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即便荣誉加身,他依旧保持谦逊,默默为社会、为战友们奉献着 。
作为枝江援越抗美战友联谊会名誉会长,陈运钻战友积极组织、参与各类战友活动,致力于凝聚战友力量,传承援越抗美精神 。在他的推动下,联谊会开展了多项有意义的活动,比如隆重纪念参军参战五十周年,组织战友重返战场故地,带领大家重游桂林山水,增进了战友间的情谊 。他鼓励联谊会收集战友信息资料、编辑通讯录和相册,他支持走访枝江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咨询交流,宣讲援越抗美英雄事迹,收集光荣在党50周年战友名单和照片,收集立功受奖名单,悼念逝世战友,帮助困难战友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让战友们的情感得以维系,也让援越抗美精神在新时代得以传承和弘扬 。
致敬!枝江援越抗美战友联谊会会长尤祖兵
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以不凡的担当与热忱,在时代的记忆里镌刻下熠熠生辉的篇章。尤祖兵,这位来自枝江的援越抗美战友联谊会会长,便是这样一位令人敬仰的人物。他用行动诠释着战友情谊,用坚持传承着那段热血岁月的精神,成为战友心中的温暖港湾与精神旗帜。
尤祖兵,中共党员,湖北枝江人。1968年,风华正茂的他响应国家号召,应征入伍,成为了一名光荣的铁道兵。彼时,越南战场硝烟弥漫,尤祖兵随部队奔赴援越抗美前线。在枪林弹雨中,他与战友们并肩作战,冒着敌人的炮火,争分夺秒地抢修被炸毁的铁道,保障物资运输的生命线。恶劣的环境、随时降临的危险,都未能磨灭他的意志,反而铸就了他坚韧不拔的品质和对战友生死与共的情谊。
退伍后,尤祖兵在枝江开启新的生活,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默默耕耘,同时,他始终心系战友,怀揣着对那段峥嵘岁月的深厚情感,主动挑起了枝江援越抗美战友联谊会会长的重担。这一挑,便是多年如一日的坚守与付出。
为了寻找失散多年的战友,尤祖兵不辞辛劳,四处奔波。他通过各种渠道,联系可能知晓战友信息的人,翻查档案、打听线索,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联系方式。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枝江68年铁道兵战友群”得以创建,许多曾经失联的战友重新取得联系,那份被岁月尘封的战友情,再度被唤醒,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灵。
作为联谊会会长,组织战友聚会是尤祖兵工作的重要部分。从前期的策划筹备,到活动当天的各项安排,他都亲力亲为。每一次聚会,他都精心选址,考虑到战友们的出行便利与实际需求;精心设计活动流程,希望让每一位战友都能在聚会中重温往昔,感受家的温暖。2018年3月,为纪念参军参战50周年,由他参与组成的筹委会,在石化宾馆成功举办了一场有260人参加的盛大聚会。2024年4月,原中国后勤部队一支队三大队枝江籍180名战友和军嫂应邀欢聚在桂枝花园酒店,举办纪念援越抗美凯旋回国55周年庆典,原省直机关负责人霍四森、枝江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负责人余振喜到会指导。那一刻,战友们眼中闪烁的泪光与脸上洋溢的笑容,是对他工作最好的肯定。
尤祖兵深知,战友之间的情谊不仅体现在相聚的欢乐时刻,更体现在彼此困难时的相互扶持。当有战友生活陷入困境,他总是第一个站出来,组织大家捐款捐物,伸出援手。2024年2月,得知战友杨圣功的妻子身患重病,家庭经济陷入困境,尤祖兵心急如焚,他与李启贵等战友商议,一方面从仓库捐款余额中列支部分资金,另一方面动员战友个人募捐。2月19日,他亲自与战友们上门,为杨圣功送去帮困慰问金3000元,及时为这个陷入困境的家庭送去希望与温暖。这样的善举,在这些年里数不胜数,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战友一家亲”的深刻内涵。
除了关心战友生活,尤祖兵还积极致力于传承铁道兵精神。他参与组织各类纪念活动,通过讲述当年的战斗故事,让更多人了解铁道兵在援越抗美战争中做出的巨大牺牲与贡献。在武汉地区铁道兵二师联谊会组织的援越抗美参战60周年纪念大会中,他担任摄影师,用镜头记录下那些珍贵的瞬间,让历史得以定格,让精神得以传承。
在生活中,尤祖兵也是一位热心公益的人。他曾担任枝江市民营医疗机构工会联合会委员,为民营医疗机构的发展与医务人员权益保障贡献力量。他的爱心与责任感,不仅体现在战友之间,更延伸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岁月流转,当年的热血青年如今已两鬓斑白,但尤祖兵对战友的情谊、对铁道兵精神的传承从未改变。他就像一盏明灯,照亮着战友们前行的道路;又像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让那段热血沸腾的历史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芒。尤祖兵坚持初心不改、班子不垮、人心不散,以热爱填满生活,书写精彩的人生,让战友情永不褪色。无论时光如何流逝,都能记住彼此曾在军营并肩作战的日子,让友谊成为晚年生活中最温暖的慰籍。他是援越抗美战友心中的好会长,是当之无愧的英雄,值得我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与最诚挚的赞美。
我心目中的铁道兵楷模
在岁月长河里,有这样一批铁道兵,如沉默的基石,用一生践行使命,将奉献镌刻在时光深处。
在铁道兵部队时,他们投身祖国铁路建设的宏大事业。逢山凿路,遇水架桥,恶劣的自然环境从未让他退缩。无论是寒风凛冽的高原,还是闷热潮湿的丛林,他始终坚守在施工一线。抡起沉重的铁锤开凿隧道,肩挑手扛搬运建材,和战友们一起在荒山野岭中开辟出钢铁大道。面对随时可能发生的塌方、泥石流等危险,他总是冲锋在前,把安全留给战友。在一次隧道施工中,突发渗水险情,他不顾个人安危,带头跳入冰冷的泥水中,用身体阻挡水流,为抢修争取时间,最终保障了工程进度和战友生命安全 。
转业之后,他们把铁道兵“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带到新岗位。在平凡的工作中,依旧保持着严谨认真、吃苦耐劳的作风。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主动承担最脏最累的工作任务。单位里的年轻同事遇到困难,他总是毫无保留地分享经验,耐心指导,像一盏明灯照亮后辈前行的道路。
退休后,他们也没停下奉献的脚步。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关心邻里冷暖。谁家水管坏了、电路出问题,他二话不说拿起工具帮忙修理;社区组织公益活动,他总是第一个报名,忙前忙后从不喊累。他还经常给孩子们讲述铁道兵的故事,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传递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爱国奉献的种子。
他们的一生低调谦逊,从不炫耀自己的功绩,默默在平凡的岗位和生活中发光发热。他是我心目中当之无愧的铁道兵楷模,他的精神如同一面旗帜,永远激励着我在人生道路上奋勇前行。
我所描述的以上十位揩模只是在众多先进人物中的一小部分,还有更多的无名英雄要发掘、要赞美!
作者简介:李启贵,男,湖北枝江人,1948年12月出生。1966年参加工作,1968年入伍,在铁道兵二师七团仓库当兵,1969年入党。1973年退伍安置在枝江市粮食局工作,曾任办公室主任、总经理助理。
1985年5月参加接待联合国粮农组织来枝江考察。1985年9月至1987年7月在枝江市委党校中专班学习。1995年4月陪同枝江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考察希望集团。
退休后,在联谊会支持下寻找战友1120人,主持参加战友聚会13次。
在《枝江文史》发表“援越抗美纪事”、“老骥伏枥为粮缘 毕生所求终成梦"。
编辑: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