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斌:岳父的渡船

发布时间:2025-07-12 08:11  浏览量:2

我走进昆明乌家坝机场场站,这里曾是军用机场,如今虽已改为军民合用,但作为军事设施仍戒备森严。哨兵仔细查验了我的证件,确认无误后才联系分队长。分队长热情地接待了我,说任社长已经打过招呼,让我尽管提出需求。其实我此行并无他求,只想重走岳父曾经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那间木板房、那座办公楼,还有他为妻子取名“银燕”的空军基地。

1949年建国前的一天,一位英俊的解放军连长带着队伍从湖北天门张港镇经过。正在父亲中药铺帮忙的岳父被深深吸引,目送队伍远去,心中燃起了参军的渴望。第二天,他毅然离家,追寻部队而去。那时的他,中学刚毕业,家境殷实,本可以有安稳的人生,却因那一幕改变了命运。

他在汉江边找船渡河,几经周折终于借得一艘渡船。虽然他水性极好,却是第一次独自摆渡。划到江心时,突然枪声大作,一发子弹擦过他的背部,虽只是轻伤,却让他惊魂未定,躲在船舱中漂到对岸。

30多年前,我第一次拜见岳父,是在春日三月。他住在张港中学旁的小院里,亲手设计了一座纳西风格的小楼,院中种满月季,红白相映,宛如画卷。那天他正独坐园中下围棋,清瘦的身影透着沉稳与睿智。得知我来自信阳,他回忆起当年在信阳驻扎的日子,提起沙河水的甘甜与信阳毛尖的清香。原来他的军旅生涯也是从信阳起步的。

那一粒子弹是谁射出的,他始终不知。但他感激它,因为那是他从学生走向军人的起点。在信阳,他正式入伍,成为解放军战士,后来晋升军官。从此,他再未回头。

部队南下广东后,他又转为海军,1964年调入昆明军区空军某师,成为文化干事。集海陆空于一身,这是他一生的荣耀。在云南蒙自县驻扎期间,他时刻警惕,包里的手枪从未卸过膛。也正是在那里,他由上尉升至中校,达到了军旅生涯的高峰。

我在乌家坝机场徘徊,试图感受岳父的气息。那些战机轰鸣、银燕腾空的场面早已不复存在,只有阳光洒在春城的土地上。认识岳父的人大多已不在人世,好不容易在干休所找到一位八旬老人,他说起岳父印象最深的两件事:一是婉拒调往武汉的机会;二是拒绝出任省委党校副校长职务。

这位老人感叹:“你的岳父啊,是真正的军人!”这句话令我豁然开朗。年轻时他冒死追寻理想,中年时他坚守军人本色,晚年虽解甲归田,仍保持着军队的生活习惯。他救济穷人,帮助跛脚女孩买缝纫机,不愿涉足官场,只愿做一名纯粹的军人。

我终于理解,为什么他盖起云南风格的房子,为什么他坚持吃部队饭菜,为什么他无法真正回到家乡。因为他早已被命运的渡船带到了远方,再也回不去了。

草木枯荣,岁月流转,唯有他那股浩然之气,化作涓涓细流,无声地流淌在我心中,激励我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行,寻找生命的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