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远东地区,为何与中国越走越近?
发布时间:2025-07-11 19:30 浏览量:2
当我们在谈论俄罗斯的时候,一定要记得问一句:你说的是俄罗斯的哪儿?是莫斯科,圣彼得堡这两个发达的世界级都市,还是俄罗斯欧洲区的众多普通城市?是乌拉尔山以东人迹罕至的西伯利亚,还是更遥远的地方——那个根本无人提起的远东呢?我们说的,其实是四个截然不同的俄罗斯。不难想象,当我们向莫斯科一个体面的中产阶级提起远东时,他们的了解恐怕还没有我们多。对他们而言,这只是一片半个地球之外的,与他们说着同一种语言,但却没有任何现实关联的土地,可以说是当代俄罗斯那近乎坏死的神经末梢。
很多俄罗斯人甚至都未必分得清西伯利亚和远东,因为它们都距离那个标准的俄罗斯太遥远了,至于他们坏死不坏死,那就更是无关紧要的事了。
从地理上讲,当代的俄罗斯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块。一块是所谓的精华区,在俄罗斯国家的最西端,莫斯科到圣彼得堡一线,总面积不到200万平方公里,只占俄罗斯1700多万平方公里的十分之一。这里是俄罗斯的核心区,俄罗斯的钱和人基本都堆在这,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经济发展水平跟西方大都市相比并没有明显的落后。
另一块,就是所谓的鱼龙混杂区,从俄罗斯的核心区往南,是高加索地区,这里民族成分多样,宗教关系复杂,三教九流都有,人口虽然密集,但经济极为落后,大名鼎鼎的车臣共和国就在这里,周围那几个什么印古什共和国,达吉斯坦共和国等等等等,也都是武德极为充沛,听调不听宣的主。你听他们的名字就知道,共和国,这是俄罗斯非常特色的一种行政区,自治权力相当大,可以说除了外交权和一部分军权归属中央政府之外,绝大多数的事情都是自己说了算。
核心区以北,那是严寒的北极地带。俄罗斯民族生活的区域已经很北了,更北的地方可想而知,那真是没法住人。这地方其实压根无所谓贫穷不贫穷,因为除了必要的军事和矿业据点之外,根本就没什么人。
核心区以东,就是130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的西伯利亚了。这里有一条横贯东西的西伯利亚大铁路,仅有的几座大城市就分布在这条铁路的沿线,除此之外,大都是一望无际的无人区,经济更是一贫如洗。距离俄罗斯的核心区越远,交通运输成本就越高,沟通往来就变得越发缺乏经济意义,从而也就越无法吸引人留在这里。
而我们所说的俄罗斯远东,比西伯利亚这个概念还要更加遥远,学名叫做“东西伯利亚”。这里是俄罗斯最末梢的末梢,跟俄罗斯的核心区几乎没有任何直接的联系。
上面所有的这些加起来,构成了俄罗斯的第二部分。
莫斯科对这些“末梢”啥态度?基本当殖民地使唤。西伯利亚和远东有啥?石油、天然气、木头、矿产,资源上可以说是要啥有啥。莫斯科就一句话:挖!运过来!至于给当地投钱搞建设?改善民生?那你就有点想多了。发点福利饿不死就得了,尤其远东天高皇帝远,莫斯科基本是“名义上的爹”,没给过啥实质性帮助。
俄罗斯广袤的国土面积和它在国际上较低的经济地位,经常让我们忘记它曾经其实是一个和英法一样的殖民帝国。只不过,英国的殖民地遍布世界,法国的殖民地集中在非洲,它们都与本土隔海相望。而俄罗斯的殖民地则是一路向东,与俄罗斯核心区陆路相连。二战结束后,全世界的殖民地迎来了独立浪潮,英法两国的殖民地纷纷独立,让英法的国土面积缩回了最初的大小,俄罗斯的殖民地却因为陆地相连而并未独立,使得俄罗斯这个国家看起来非常大。
然而,这改变不了这些地方的殖民地本质。
在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之后,这些地区还承担起了另一个功能,就是为战场提供兵源。这些地方的经济更差,人也更穷,更容易被高额的志愿兵工资和抚恤金所吸引,奔赴战场,用生命搏一个前程。所以在战场上,阵亡最多的,就是高加索和西伯利亚来的士兵。
俄罗斯采走了这些地方的资源,抽走了这些地方的人口,但却没有给这些地方什么回报。尤其是自苏联解体以来,西伯利亚与高加索地区的经济日益凋敝,俄罗斯当局不会在这些地方进行什么投入,也并不考虑这些地方人民的发展意愿,只是发放少许福利,让大家贫穷地活着。至于最偏远的远东地区那就更是如此,可以说,远在9000公里之外的莫斯科从未给过他们任何实质性的帮助,只是这个国家名义上的中心。
可是,活人终究不能让尿憋死,对于远东地区的人来说,莫斯科指望不上,那也不能就坐在这里活活饿死吧,总要自己去谋求生路。生路在哪儿呢?很简单,就是近在咫尺的中国。苏联刚解体时,俄罗斯的民生物资供应陷入混乱,工厂停工,商店倒闭,老百姓缺衣少食,面临人道主义危机。这时候,嗅觉灵敏的中国商人,或者说“倒爷”,敏锐地捕捉到俄罗斯最缺的就是基础的民生物资,轻工业品。
从中国运过去的各种方便食品,像方便面,罐头,白酒,糖果和冻肉等,也通过绥芬河,黑河等口岸源源不断地供应到了俄罗斯的远东地区,解了远东老百姓的燃眉之急,帮他们度过了生存的危机。像衣服鞋袜,日用百货这些,在中国并不值钱的东西,到了一江之隔的俄罗斯就会迅速被抢购一空。反过来,俄罗斯的木材,钢材,化肥等也通过这些商人运到了中国,为中国的经济发展贡献了力量,维持了双方贸易的平衡。
我们必须承认,虽然商人们主观上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但客观上,在那个混乱的年代,中俄的边境互市贸易为地区的稳定立了大功。假如没有这些商人来回倒腾,为俄罗斯远东人民带来急需的衣服和食品,我不知道苏联解体后的那些冬天他们应该怎么熬过去。但在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缺乏规范的市场中泥沙俱下,这些商人当中并不都是好人。当年跑过去的中国商人鱼龙混杂。有些是真做生意的,但有些纯粹是投机倒把的骗子。他们瞅准跨国贸易“一锤子买卖”、不好追责的空子,啥假冒伪劣都敢倒腾,甚至收钱不发货的纯骗局都干。这可把挣扎在生存线上的远东老百姓坑惨了。
这些商人,一方面极大地损害了中国商品的声誉,导致三十年来远东地区的俄国人心中,中国商品都是假冒伪劣的代名词,一直到最近这两三年才有所好转。另一方面更糟糕的是,严重损害了中国人在俄罗斯人心中的形象,导致很多远东俄罗斯人对中国人本能的警惕,本能的敌意。在这当中,有一些或许是出于愚昧的种族主义思想。但更多的,是真的被坏人给骗麻了,骗怕了,所以宁可不跟中国人来往。最后受害的,是绝大多数善良朴实的中国普通人。
在圣诞村,我们跟当地的几位村民聊的非常开心。有一个大妈非常真切地跟我们说,她很高兴能见到我们这些中国年轻人,我们受过教育,很有素质,跟之前来到这里的许多中国人“不一样”。说实话,听到这里的时候,我们的心情是非常复杂的。我们一方面对大妈的真心实意十分感动,另一方面也不禁在想,之前到底是怎样的中国人,给她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尽管有个别中国人在远东留下了不好的记录,但中国的一切,都注定要在远东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中国元素,早已深入了远东的俄罗斯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是割舍不断的。
一个远东俄罗斯人,从早上起床开始,就要生活在中国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之中。他睡的床垫子,用的卫浴橱柜,大部分都是中国产的。做饭用的锅碗瓢盆,冰箱炉灶,十有八九也是来自中国。这一屋子的家用电器,墙里埋的水管电线,很难找到不是中国产的。新鲜的蔬菜水果,很大一部分来自中国东北的输送。你要是非说你不吃中国菜,那好,你说你从哪儿买?从莫斯科给你运?那路费一百块钱一斤都不提,等运到了都烂成泥了。再不然从日本韩国买?他们自己的蔬菜水果都不够吃,要从中国进口。那再不然只能狠狠发挥主观能动性,从朝鲜买了。
抛开食材和厨具不谈,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口味也受到了中国的显著影响。说白了,这地方大伙从小到大都没少吃中国饭,口味早就已经和九千公里之外的莫斯科不一样了。这里的俄国人,做饭普遍使用酱油和辣酱,中国人吃起来会觉得,诶,吃不明白,但是很熟悉。超市货架上摆的也是中国的零食,甚至连热销的啤酒都是哈尔滨啤酒。
当他出门时,他也会发现,最近这两三年来,路上的中国汽车也多了起来。大街上不再只有日本来的走私车,而是更多了中国的奇瑞和长城,本地的富人也把原来的酷路泽换成了理想。这些中国产汽车的性能更好,品质更稳定,车机的功能更多,在俄罗斯的烂路上多了一些可靠和安全。至于各种各样的工程机械,大卡车,那就更是中国货为主了。中国的经销商卖给他们农机,中国的农民与他们合作,中国的农业公司收购他们的农产品,可以说,脱离开中国的生活是无法想象的。
归根结底,对于远东的俄罗斯人来说,个别中国商人或许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毫无疑问,是中国这个邻居让他们原本看不到希望的生活变得过得下去了。遥远的莫斯科与他们的实质性联系,远远不如近在咫尺的中国。圣诞村的大妈表情复杂地犹豫了很久,但最后还是跟我们说,在她心中,中国东北比遥远的莫斯科更令她感到亲近。或许这么说有些政治不正确,但确实是一个普通老百姓的真实心声。她说完之后,旁边的几位老乡也都纷纷点头,看来大家也都认同这一点。
的确,黑龙江两岸,我们生活在同样的地理环境中,看到的是同样的山川树木,喝的是同一条黑龙江的水,自然就会有着相近的生活方式,怎么能不感到亲近呢。其实,恰恰是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这些锅碗瓢盆,衣食住行,决定了老百姓最真实的感受,塑造了大家内心深处的认同。
东北与外东北,衷心地祝愿黑龙江两岸的人民能够越来越亲近,我们的经济联系能够越来越密切,各自取长补短,愿我们都能过上更美好的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