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费高的高校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校,就业高的高校才是真正的高校

发布时间:2025-07-13 01:44  浏览量:2

“收费高的高校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校,就业高的高校才是真正的高校!”此语如利剑,直指当代高等教育在资本浪潮冲击下的深刻异化。当象牙塔日益成为资本的圣殿,当教育的价值被简化为学费标签与就业数字,我们不得不追问:高校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是财富的筛选器,还是灵魂的塑造场?是职业的流水线,还是真理的灯塔?

**一、高收费:高校本质的背离与异化**

现代高校的收费体系已日益膨胀为一座资本筑起的高墙。数据触目惊心:中国普通高校本科学费在二十年间平均上涨超过400%,远超同期居民收入增幅。在欧美,私立名校学费动辄一年五六万美元,学生负债如山,如美国学生贷款总额已突破1.7万亿美元之巨。收费的“高”不仅体现在绝对数字上,更在其增速与居民承受能力的撕裂中显现狰狞。

这种高收费模式正在悄然腐蚀高校的神圣本质:

* **背离教育公益性根基:** 教育本应是普惠性的公共事业。孔子“有教无类”的理想,在收费门槛前显得苍白。高昂学费天然形成阶级筛选机制,将寒门子弟拒之门外。如一项全国性调查所示,重点大学农村生源比例在过去十年间显著下滑,教育公平基石动摇。

* **助长功利主义与消费主义:** 当学生背负沉重经济负担入学,教育便异化为一场投资回报率的精确计算。学生及家长心态发生微妙转变:从“求知问道”转向“购买学历”,从追求精神成长转向索取就业保障。大学校园内,商业气息日益盖过书卷之香。

* **扭曲高校资源配置:** 为维持高收费形象或吸引“付费能力”强的生源,一些高校将资源过度投向豪华硬件、面子工程或热门创收专业,忽视基础学科建设、教学内涵提升与真正的学术研究。高校的核心使命在资本逻辑下悄然失焦。

**二、就业导向:高校本质回归的关键维度**

强调“就业高的高校才是真正的高校”,并非鼓吹高校沦为职业培训所,而是呼唤其核心社会功能的回归——通过高质量的育人过程,赋予学生服务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真实能力。就业率及其质量,正是衡量这一功能实现度的关键维度。

* **就业是高校社会价值的直接体现:** 洪堡理念强调大学应同时致力于纯粹科学研究和个性道德修养,但其最终指向仍是个体与社会的共同福祉。一所真正优秀的高校,其毕业生应在各个领域展现出卓越的问题解决能力、创新精神与责任担当。高就业率与高质量就业,正是高校有效履行其社会责任、推动社会发展的鲜活证明。

* **就业能力是育人成效的核心检验:** 杜威主张“教育即生长”,真正的教育应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未来生活的有效准备。学生所获得的专业知识、批判性思维、实践能力、协作精神等核心素养,最终需在真实工作场景中接受检验。良好的就业状况是高校育人体系成功的最有力背书。

* **关注就业促进教育内涵式发展:** 将就业作为重要考量,能倒逼高校摆脱“重科研轻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窠臼。它促使高校紧密关注社会发展需求,动态优化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推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最终回归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三、超越二元:走向本真高校的融合之道**

“高收费”与“高就业”并非简单的对立,追求“真正的高校”需超越表面的二元论,寻求一条融合公益使命、育人本质与社会价值的康庄大道:

* **坚守公益本位,破除资本枷锁:** 政府需强化公共财政投入主渠道作用,完善普惠性学生资助体系(如大幅提高助学金覆盖面和力度,优化助学贷款政策),严控学费不合理增长。探索多元化经费来源(如社会捐赠、成果转化),但核心是确保高校不被资本逻辑主导,筑牢教育公平底线。

* **以高质量就业为锚,重塑育人体系:** 高校须将学生长远发展能力与适应社会需求置于中心:

* **打破学科壁垒:** 推动跨学科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

* **强化实践育人:** 大幅提升实验、实训、实习比重,建设高水平实践平台。

* **深化产教融合:** 与企业共建课程、共享资源,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

* **注重核心素养:** 强化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沟通协作、终身学习能力等通识教育。

* **构建多元评价体系,重释高校价值:** 破除“唯排名论”、“唯论文论”的迷思,建立涵盖人才培养质量(就业质量为核心指标之一)、社会服务贡献、文化传承创新、科研原创价值等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引导高校回归初心,追求内涵式发展、特色化办学。

**结语**

当高校的门槛由知识的渴望垒筑而非黄金的高墙隔绝,当高校的价值由它点燃了多少心灵之火、为社会输送了多少建设性力量来定义,教育的星空才真正璀璨。收费的高昂不应成为阻断梦想的鸿沟,就业的成功亦远非教育的终点。唯有当高校在公益的土壤中深深扎根,以育人为本,让每一个走出校门的学子都成为知行合一的发光体,高校才真正回归其作为“社会的良知、真理的灯塔、创新的引擎”这一不朽本质。

真正伟大的高校,其伟大之处从不在于收取了多少学费,而在于它赋予学子多少改变世界的能力与勇气——这能力最终体现于他们如何服务于社会,这勇气则源于对真理与人类福祉的永恒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