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女经.落辞》真实含义,大爷大妈都能看懂

发布时间:2025-07-13 06:38  浏览量:2

咱们重新把《落辞》当成“村里唠嗑的理儿”,从根儿上捋逻辑——先认“人天生不一样”(这是唠嗑的前提),再用“后山的事儿”比喻人咋看事儿、咋吵架、咋和解,最后说“别死拧,各过各的最踏实”。一句一句掰,先理清楚每段的“心眼儿”:

第一部分:先认“人天生不一样”(论述的根儿)

1. 世有人,元之别,差之性也

- 解:元=天生的;差之性=本性不一样。

- 农村例子:村东头屠夫家娃,生下来就爱抡扁担(随爹的粗脾气);村西头先生家闺女,刚会爬就抓笔乱画(随娘的文气)—— 人打娘胎里就不一样!

2. 有高低,能伏藏,有参次,难齐也

- 解:高低=本事有高有低;伏藏=把本事/心思藏起来;参次=参差不齐(像麦垄里的苗,高的高、矮的矮)。

- 农村例子:王婶做衣服赛天仙(本事高),但从不显摆(伏藏);二愣子力气大(本事也高),却装懒(也伏藏)—— 人和人本事、心思都不一样,还爱藏着,根本没法强求“都一样”!

3. 欲不同,含念而起,故争抗皆起也。论言之始也

- 解:欲=想要的东西(比如分宅基地,你想占河边,他想占坡上);含念=心里打小算盘;争抗=吵架;论言之始也=“这就是咱要唠的道理的起点(先承认人欲不同,才有后面的吵架和解决)”。

- 农村例子:分宅基地时,二狗想要河边(方便喂牲口),三柱想要坡上(方便晒粮),俩人半夜躺被窝里都琢磨“咋抢到手”(含念),天亮就吵翻了—— 人想要的不一样,心里一合计,就吵架了!这是咱唠嗑的根儿(先认这个理,再往下说)。

第二部分:用“后山的事儿”比喻“人咋看事儿、咋吵架”

4. 山有月,月持山,吾不出,莫能识,言其他之相,曰山有缺,曰山有障,曰山有戾,众皆思,可也是也

- 解:山有月=后山被月亮照着(客观存在);月持山=月亮映着山(山的样子是客观的,但人咋看它,是主观的);吾不出=我不说“我觉得后山美”;莫能识=别人就猜不透我咋看山;言其他之相=别人乱猜山的样子(缺、障、戾);众皆思,可也是也=大伙这么想,好像都对。

- 农村类比:后山就在那,我不说“后山其实藏着宝贝”,村里人就乱猜:张老汉说“后山缺块石头,不吉利”,李寡妇说“后山挡路,害得我赶集绕远”,光棍狗剩说“后山阴森森,像有鬼”—— 山是客观的,但人咋看它,全凭主观!你不说自己咋想,别人就乱猜,还觉得自己猜对了!

5. 角不苟,视不同,至修之,汇数人,图而改,终意会矣

- 解:角=看事儿的角度(比如修桥,有人说“走东边近”,有人说“走西边平”);不苟=死倔着不让步;至修之=凑一起商量;汇数人=喊几个人;图而改=商量着改想法;终意会=互相明白。

- 农村例子:修桥时,二狗死倔“走东边近!”,三柱死倔“走西边平!”,吵得脸红脖子粗。后来喊来村长、石匠、会计,围着火炉唠,改了方案(东边修小桥,西边垫土路),大伙终于懂了:“原来这么弄都方便!”—— 人看事儿角度不同,死倔着没用,凑一起商量、改改想法,就能互相明白!

第三部分:死倔到底会咋样?

6. 执数载,观山山不语,曰山戾,观山缺,言极而发,可也,是也。苟不同也,何解?

- 解:执数载=死抱着想法好几年(比如张老四,非说“井水必须往南流,因为北山‘戾’,水流南边才吉利”,说了三年);言极而发=把话说死(“必须南流!北山凶,流北边要倒霉!”);苟=要是;何解=咋解决?

- 农村例子:张老四死咬“井水南流”,谁劝都不听,把话说绝了—— 但要是有人觉得“水流北边浇地更方便”,咋整?—— 死抱着想法不放,把话说死,别人想法不同,咋解决?

7. 复汇数人,图而改。终意会也

- 解:复=又;汇数人=再喊几个人(上次没谈拢,又喊来老把式、教书先生);图而改=再商量着改(这次说:“南边挖小渠浇菜地,北边主渠浇庄稼”);终意会=又互相明白。

- 农村例子:井水的事儿没谈拢,又喊来懂种地的老把式、会算账的教书先生,围在井边唠,改了方案(南边浇菜地,北边浇庄稼),大伙又懂了:“这么弄都不吃亏!”—— 只要肯再商量、改想法,还是能互相明白!

8. 执极载,非能满之,众皆弃。山然山,人然人也。娱?残也,众人皆然也

- 解:执极载=死倔到底,啥都听不进(比如办庙会,李老五非说“必须按他祖宗规矩办”,谁改就急眼);非能满之=没法让所有人满意;众皆弃=大家都不干了;山然山,人然人也=山还是那山,人还是那人(争来争去,山和人没变化,只有人在折腾);娱?残也=是图乐?还是糟践自己?众人皆然=大伙都爱这么死较劲!

- 农村例子:办庙会时,李老五死倔“必须先拜东庙、再敲西鼓、绕村三圈”,谁改跟谁急!结果年轻人嫌麻烦,老人嫌折腾,庙会直接黄了—— 死倔到底,没人买账,最后啥都干不成!山和人没变化,只有人在自讨苦吃,大伙还都爱这么干!

第四部分:最后唠句透亮话——别死拧,各归各的!

9. 有落辞,山吾心,吾心山,他山自有他心在,何论吾心山不平。元不平,山何齐,众路否,何等安之。山归山,人归人,心归心

- 解:落辞=结尾的话;山吾心=山是我心里的山(我觉得后山该种树,这是我心里的“山”);吾心山=我心里的想法就像山(认准了,不容易变);他山自有他心在=别人心里有别人的“山”(老李觉得后山该放羊,是他心里的“山”);元不平=天生就不平(人和人、山和山,本来就不一样);山何齐=山咋能长得一样?(后山和前山,高低形状本来就不同);众路否=众人走的路不一样(你爱种地,他爱打猎,路不同);何等安之=咋能都顺?(没法强求所有人都跟自己一样);归=各回各的位置(山就当山,人就当人,想法就当想法,别硬拧)。

- 农村类比:老王觉得后山该种树(他心里的“山”),老李觉得后山该放羊(老李心里的“山”)—— 别争!天生就不一样,山没法长得一样,人走的路也不一样,咋能都顺?就让山是山、人是人、想法归想法,各待各的地儿!—— 接受差异,别死拧,各过各的,心里最踏实!

全篇核心(给大爷大妈的透亮总结):

咱先认个死理儿:人天生就不一样,想要的、本事、想法都不同,吵架是常事儿! 就像后山,你说它凶,他说它缺,其实山还是那山—— 人咋看它,全凭自己咋想。

要是死倔着不让步,非让别人跟自己一样,最后准得黄(像李老五办庙会,没人搭理)。但只要肯凑一起商量、改改想法,还是能互相明白(像修桥、分井水,商量着来就成)。

说到底,山有高有低,人有百样心,别死拧!接受人和人不一样,各过各的,反倒顺气! (就像后山归后山,人归人,想法归想法,谁也别勉强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