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村畅想曲 (5)返城之后,知青岁月仍然成为他们抹不去的烙印
发布时间:2025-07-13 16:29 浏览量:2
(5)知青返城之后,知青岁月仍然成为他们抹不去的烙印;
虽然回到了城市,但在汾阳插队达11年之久的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并没有忘掉当初插队的经历,也没有忘掉那个可以动辄打骂妻子,但始终对他毕恭毕敬的山西汾阳农民;
彼时的温铁军,中学刚刚毕业,因为自小在北京长大,所见世界都是城里的车水马龙。
初到乡下,插队到农户家里,面对满墙靠着的农具,温铁军两眼一抹黑,什么也不会使,哪个都不会用。
对于城里来的插队知青,朴素的乡下农民们都对他们抱有相当的尊重和包容。
温铁军永远也不会忘记,他刚到地方当天,被安排在一家农户家庭里住着。
这个农户家庭的男主人操着一口浓重的汾阳土话,被太阳晒得黝黑的皮肤上布满裂纹。
男主人见到他,笑呵呵地咧开嘴,露出泛黄的牙齿说:“城里的娃娃下到我们家了,娃儿哟,你跟我来,给你住的地方已经收拾好了。你放心,保管干干净净,你们这些人的肚子里有墨水,是知识分子,村书记跟我说,一定要照顾好。”
自这以后,温铁军就跟在村生产队的人后面开始学着做农活。
忙闲时,温铁军就坐在田埂上,给农民们讲水浒,谈梁祝。
在汾阳插队的这段日子,让温铁军明白了什么是农民,什么是农民阶级。这短短的几个字,如果不在农村真正住过,不去亲手干点农活,是永远也无法理解的。
上海知青叶辛回到上海,写了本小说《孽债》,讲述云南知青返城之后,在边疆他们抛下的不只是红土地、流沙河、橡胶林……还有他们在当地生下的孩子,这些孩子来到上海寻亲,掀起了一幕幕悲欢离合。
1994年,这部小说被改编成剧本,拍成同名电视剧,一时间观者如潮,万人空巷。
片尾曲《哪里是我的家》:“美丽的西双版纳,留不住我的爸爸,上海那么大,有没有我的家。
爸爸一个家,妈妈一个家,剩下我自己,好像是多余的。爸爸呀妈妈呀,能不能告诉我,这到底是为什么?”
据说,当时很多知青听到这首歌,潸然泪下。
同一年,知青梁晓声的小说《年轮》也被改编为电视剧,讲述了几位出身不同的北大荒知青的共同岁月,以及之后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
只有梁晓声的气质,似乎依旧保留了当年北大荒知青的英雄主义和豪情,他至今称呼他人为“亲爱的同志”,一如往昔。
后来死于1997年的知青王小波,则在大洋彼岸写了一本《黄金时代》,追忆革命时期的爱情,自己化身为主人公知青王二,在彩云之南刺眼的阳光下,与队里的漂亮女医生来了一场惊世骇俗的爱情,文笔粗暴,风格荒诞,虽然,这一切都是他的虚构和想象。
后来死于2010年的知青史铁生,则在北京地坛坐着轮椅写了一本《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则用散文诗一般的笔触,抚平了岁月之中黄土高坡的沟壑,成为知青诗意栖居的回忆之乡。
知青食指 (郭路生)他的《相信未来 》被一代代少男少女背诵: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
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
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
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
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
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那些年全国掀起的声势浩大的上山下乡运动高潮,大批城市的初高中毕业生,毕业后立刻响应政府的号召,到农村去,到偏远的山区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开始了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平凡的下乡生活,他们是用青春在奋斗,在奋争。
有报道说,“文化大革命”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1600多万人,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了乡村。很显然,上山下乡运动是人类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下乡联系在一起。
其中,温铁军是“非典型”的大院子弟。他从小生活的大院,不是军队或者机关大院,而是学校大院——他的父母是中国人民大学1950年建校时的第一批教授。“我小时候完全不了解社情民情,别说农村了,连北京老百姓怎么过日子都不知道。”等他上了初中,由学校组织去京郊劳动,帮农民拔麦子,才算第一次“脚踏实地”。
他真正深入农村是在“文革”开始后,国家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17岁的温铁军背着背包去“长征”,先是跑到了河北遵化县大老峪帮农民挑水抗旱,接着被安排去了山西汾阳插队,从此在工农兵的基层岗位上工作了11年,一直到了1978年才以工人身份“对调”回京。次年,他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
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温铁军,实践了毛泽东说的“滚出了一身泥巴”。他压根儿没用“伤痛”“耽误”这样的词来评价知青岁月,而是感慨“基层的生活教育让我懂得了农民”。
“刚开始进入他们的环境,我没有太明显的感觉,只是疑惑农民怎么一天到晚都骂骂咧咧?后来我跟着大队干部赶着大车往公社送粮,听他们聊,才理解了情绪何在。那时候农民往城里送的都是好粮食,那些瘪的坏的,就自己留着吃。如果遇到年成好,小麦丰收了,农民多分两斤麦子也不行,超收的部分得交给国家。他们付出那么多,得到的却那么少,所以才有怨气。”
还有一位曾经在汾阳插队的知青秦晓鹰说过: 知青是一段不可磨灭的人生经历。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人的成长过程中,最关键是在二十岁前后,而知青岁月恰恰在人这个年龄段。因此,除了打上时代的烙印之外,知青经历会对人的行为、思考、思维甚至生活方式都会产生潜在的心理暗示,影响人的行为习惯模式和思维习惯模式。这种影响会伴随人的一生。
进入70年代以后,国家开始允许知识青年以招工、考试、病退、顶职、独生子女、身边无人、工农兵学员等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名义逐步返回城市。
1978年10月,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决定停止上山下乡运动,并妥善安置知青的回城和就业问题。1979年后,绝大部分知青陆续返回了城市,但也有部分人已在农村结婚“落户”,永远地留在了农村。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简称上山下乡,俗话“插队”),中国组织城市知识青年(简称“知青”)到农村定居和劳动的政治运动,前后经历25年,知青总数达2000万人左右。
这场延续20多年的运动永远改写了将近2000万名年轻人的命运,他们中断了学业,进入农村。学界流传最广的观点是,上山下乡是为了解决城市粮食短缺和就业问题,也有人提出异议,认为知识青年下乡“接受再教育”和“思想改造”并非只是宣传之词。
对此,中国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如是说;中国的农村就是危机软着陆的载体。上山下乡本质上就是城市危机在农村的软着陆,农村解决了中国胜利道路上了一次重大危机。中国不能完全按照西方经济学家的现代化理论走,很多理论都没有普适性。
“我们也有一双手,不再城市吃闲饭”,伟人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的指示,指出了劳动力回流乡村的过程。
岁月蹉跎 白驹过隙
知青岁月;那不是一个好的年代,却是我们最好的年华。
在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知青们走过的路,他们奋斗过、蹉跎过、迷茫过。但是,不论怎样的经历,全国几千万知识青年为改变祖国的山河都付出过辛勤的汗水,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过自己的贡献,也曾经把青春留在广阔的田野里。
“知青精神”是知青一代人用青春、热血、汗水甚至生命创造的精神,集中反映了知青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主要表现为“为国分忧的民族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无私奉献的主人翁精神、执着进取的时代精神”。
尽管曾经的知青岁月早已过去,但是知青们上山下乡,到祖国的大江南北贡献自己的精神流传了下来,如今知青的精神将永存到他们为之奋斗过的乡村里,同时也会永存在他们的记忆里!
半个世纪过去了,知青,终将老去或者死去,这是人们的共同宿命,无可逃避。
然而,他们不会遗忘历史,历史也不会遗忘他们。
当年知识青年一个生活侧面
当年知识青年一个生活侧面
(6)当年北京插队知识青年在汾阳杏花村上山下乡工作生活的片段;
山西汾阳杏花村,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大批北京知青来到这里上山下乡,奉献了一代人的青春年华,他们不仅战天斗地,冒严寒、战酷暑、开荒造田、挖渠引水,而且把先进文化和城市文明带到了闭塞的乡村,继而推动了城乡文化的跨地区融合。 同时他们不仅留下了汗水和泪水,也留下了欢笑和美好的记忆。
网图 北京知青郑天曲等在杏花西堡插队纪念
网图 北京天津知识青年在杏花村插队时演出文艺节目
1968年北京300多北京知青被安置到山西省汾阳县插队落户,其中杏花村公社(140余名)、峪道河公社(100余名)、冀村公社40余名。
汾阳县北京知青的名人有杏花村郭路生(食指)。诗魂,冀村公社温铁军;国内著名的三农专家。杏花村秦晓鹰;国内著名新闻界人物。这三位当年的知青均可在头条、百度中查到去山西插队的信息。传闻冀村公社知青糸外交部子弟。
“正是因为这段插队的经历,我才摆脱了我身上小知识分子的气息,才能真正脚踏实地,去成为一名研究农村、研究农民的学者。”温铁军这样说。
食指 郭路生;送别人下乡和自己离开北京感受太不一样。
1968年12月18日乘下午四点零八分的知青专列赴山西汾阳杏花村插队。在车上秦晓鹰说,“给你找个空点的车厢写诗去吧”,随后找到一节人较少且有暖气的车厢,是夜写出了《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第一稿。
19日抵达杏花村,20日完成定稿。初稿的第六段是:“……然后对她粗声粗气地叫喊:听见吗?记着我,妈妈北京!”
当时车站特别乱,只能这样大声喊着说话,三个小短句也符合节拍。原稿的第三段“人们都用手捂住了眼睛/放下你们的手吧/让我再看看你们/那两颗闪烁着温情的明星”在定稿时删去。
小时候,衣服扣子掉了,母亲给我缀扣子时,我穿着衣服站在母亲面前,母亲把扣子缀好了,就把头俯在我的胸前,把线咬断,这是印在我脑子里非常深的印象。临走的那天,母亲又给我钉了扣子,是将扣子加固。母亲没有去车站,只有妹妹丽娜一人去送我们。以后才知道,那天父亲也去了火车站,只站在远处望着。我们走的那天,全家没吃晚饭,连灯也没开。
插队杏花村,写作组诗《红旗渠》我祖籍山东省鱼台县王庙乡程庄寨村。1948年11月21日出生在行军路上。
杏花村很大,是一个公社,分西堡和东堡,西堡和东堡分别是大队,我们在西堡。这里远离运动,尊重文化。在大田干活的时候还能听到老乡们唱上辈人传下的民歌,比如《走西口》、《送情郎》等小调。
除了劳动,我利用一切可利用的零碎时间读书。逢雨天不出工时,更是我读书的整块时间,别人在隔壁聊天我根本听不到。
由于摆脱了城市和“文革”中挨整的处境,心中阴云散尽。
郭路生(食指):1969年:与21名北京知青落户杏花村插队。有意锻炼自己,当时十分工值一元一角,那年挣到了二百元。在杏花,大队安排一个中年单身饲养员(时间久记不清名字了)和我同住。我白天和社员一起劳动,晚上整理汇集群众上报的材料。和我同住的饲养员话不多,我每天晚上回来他和我打个招呼,给我搁几支烟就自己休息去了。烟是大队买的,我就是在那时学会了吸烟。吃饭是大队派,在老乡家吃一天饭自己交四毛或三毛钱(时间太久记不太清了),一斤粮票,钱和粮票都是从家带的。在杏花村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让我收益很大。
特别是返回北京之前,已临近春节,村里的社员排练山西梆子古戏,让我开了眼界。我亲眼看到村里平时并不起眼的年轻人,排戏时的一个亮相,一个眼神,一招一式,却是那么专业,演得可比专业演员有味道。戏虽是古戏,可排练演出之好,令我大为赞叹。山西梆子的唱腔都唱到人的心里,这也是我后来喜欢地方戏的原因之一,也深感到群众对寓教于乐的需要和艺术的重大意义。时至今日,更感觉到自古以来的历史和忠良的悲剧就这样“口口相传”,使人们明白了善和恶、忠和孝,这对于民众的教育和影响是巨大的。
食指夫妇游都江堰 摄影:桑眉
1978年用“食指”笔名,意思是别人背后的指点绝损伤不了一个人格健全的诗人,因为“我一度被愚昧之人侮辱、嘲弄和背后指责” 。1968年(二十岁)写下了《相信未来》。他的早期作品广泛传诵于知青及城市青年中,但直到90年代,其创作成就才得到公认,是一位成绩巨大却差点被埋没的天才诗人。
他被称为当代诗歌先锋写作的源头,他的开创于1960年代历史黑夜并光大延续于80、90年代的独具性灵的个人化抒情写作,对于当代中国诗歌而言,具有无可替代的引领意义。他长达四十余年的写作穿越了时代的剧变,并且因此成为“旧时代的最后一个诗人,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他曾获得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诗歌奖。其主要代表作品有: 《相信未来》《海洋三部曲》《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
曾经在杏花村插队的北京知青,鲁天龙 朱新潮在文章说到;
四十几年前的上山下乡运动是发生在特殊年代的一场大规模社会行为,它改变了2000 多万人的命运和生命轨迹,造就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称——“插队知识青年”。
公元1968 年下半年,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一场几乎囊括了当时全国的在校初、高中66、67、68 届学生(还有部分69 届)的运动开始了,到边疆去,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形成高潮。
在如此背景之下,北京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马甸中学、北京四中、五中、一〇一中、女一中等多所中学的140 多名老三届毕业生,告别父母,离开首都,满怀激情奔赴山西汾阳县杏花公社的九个生产大队插队落户。
在贫困的农村,在社会的最基层,直面陌生的环境,深入社会了自己的价值,同时我们也学会并收获了很多,学会了独立生活。
当我们离开家庭和学校的呵护到了农村,就要独立解决生活中的种种难题:做饭、担水、补衣、劳动、砍柴、拉煤等。生活的艰辛使我们从一个个少不更事的青年成熟起来,有了独立解决生活中种种难题的勇气和能力。
我们学会了独立思考。当我们从喧嚣的城市来到贫困的农村,从“运动”的风口浪尖来到波澜不惊的现实生活,阶层的反差和现实生活的严酷促使我们开始思考,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大脑想问题。而农民兄弟对生活彻底的现实态度,也教会了我们透过社会的浮光掠影,看清生活的本质。
于是,我们从“文革”初期的盲目跟从中走出来,不再相信种种蛊惑人心的宣传、口号,不再盲目追赶什么社会潮流。我们学会了看穿甜言蜜语背后的居心叵测,懂得了眼前的小利可能是欺骗鱼儿上钩的诱饵。用自己的头脑思考,而不要管别人怎么想,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我们学会了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地看问题、办事情。当我们与农民熟悉后,农民兄弟把知青当作朋友,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自己的愿望,对关系自身生活的政策的看法,毫无保留地告诉我们。我们经历了在“以粮为纲”的口号下拔掉蔬菜瓜果种高粱,挖野菜充饥的生活;经历了在“达纲要,过黄河”的旗号下刮“浮夸风”高征购,体验了口粮不足饿肚子的滋味;看到了“瞎指挥”导致的减产,使我们懂得了什么叫从实际出发。实际就是千差万别的情况,因此要因地制宜;实际就是大多数人的愿望和利益,任何路线和政策,只有符合大多数人的愿望和利益,才能得到拥护,真正调动积极性。
正是农村的现实折射出来的路线政策正确与否,启发我们思考中国应走的道路,探讨现实落后的生产力需要一种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和经济体制。这样的思考和探讨给了我们坚实的底蕴。这是一场社会大变革即将来临前的必需。
因此,当1978 年后实行改革开放,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知青就成为坚定的拥护者和积极参与者,即使遇到风波和挫折,也从无动摇。
我们收获了真诚的友谊。当我们离开城市走向陌生的农村,曾经是那么迷惘最底层,开始了人生中最富激情、最富勇气、最富理想与追求的一段人生最精彩的旅程。
世事变幻,白云苍狗,弹指一挥间,已四十年矣。中国已从“文革”的动乱走到今天的改革开放。回首在农村插队的生活经历,有困难,有困惑,有彷徨,有创伤,有奋争,有成功;有幼稚可笑的行为,有不堪回首的往事,有难以割舍的情谊……
但无论如何,它都是我们难以抹去的一段人生旅途,形成了我们的集体记忆——知青情结。
上山下乡,使我们失去了很多正常的东西,如舒适的城市生活,丰富的文化享受,正常的求学途径,应有的家庭友爱,甚至,有的人失去和无助。同在一个村庄、一个公社,来自不同阶层与家庭背景的年轻人本不相识。
共同的境遇和心情,使我们的心靠拢在一起。共同在烈日风雨中劳动,一起在昏暗的油灯下听音乐、唱歌,朗诵诗歌,一个锅里抡马勺,一条土炕上打呼噜,让我们建立起纯真的友谊。这种友谊中没有利害的渣滓,也不欢迎世俗的势利。以至,当我们遇到一个不曾认识的人,只要同为知青,几句话即为知己,就倍感亲切,有着聊不完的话题。这种友谊历经人生的变故和时间的考验,虽然回城后工作岗位不同,社会地位有高有低,生活境况有好有差,但大家都珍视这种共同生活经历形成的友谊。
我们收获了自信和坚韧。在社会的底层生活,我们确实遇到很多社会的不公和生活中的挫折。虽然有的人产生过迷惘、愤世嫉俗或彷徨,但知青的主流是自励和抗争。从来没有失去过对未来的希望,对文化科学知识的渴求,促使我们在简陋的条件下努力自学社会科学、科技、人文知识,思考祖国的前途与未来,争论理论与政策,而这些都在今后的思想与工作中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我们收获了正确认识评价自己这一人生难题,不再把别人的评价当作评价自己的唯一标尺。我们收获了自信,成熟起来。因此,不再盲从,不向权贵献媚,不为财富的炫耀迷惑,不被别人的议论左右,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
知青啊,知青,共和国的同龄人。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与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经历了共和国强盛的兴奋,经历了共和国挫折所带来的苦难与思考。
上山下乡,农村插队,不是我们自主的选择,但我们无怨无悔。也许我们是牺牲品,是探路器,是铺路石。但是,知青这一代人是年轻的共和国最忠实的建设者,是肩负历史使命,富于理想与信念的一代人。
正如我们杏花村插队的知青诗人郭路生写下的那首在全国知青中广泛流传的诗歌说出的:
相信未来
……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
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
一定会给予客观、公正的评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相信未来
(7)北京在汾阳杏花村插队知识青年出版的关于知青上山下乡图书;
目前,杏花村知青著有二书:《相信未来——北京知青山西杏花村插队四十周年纪实》和 《遥指杏花村——北京知青山西杏花村插队四十五周年 》。
《相信未来》名字大有来历,暗指知青诗魂(食指)的大作“相信未来”;
图书《相信未来》
《相信未来》片段
《相信未来》片段
下面是北京知青图书《遥指杏花村》资讯;
《遥指杏花村》
《遥指杏花村 》是一本杏花村知青编制,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在2012-04出版的书籍。这本书是一部真实无删减的知青回忆录。讲述了1968 年下半年,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一场几乎囊括了当时全国的在校初中和高中66、67、68 届学生(还有部分69 届)的运动开始了,到边疆去,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成为浪潮。
在此背景下,北京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马甸中学、四中、五中、一〇一中、女一中等多所中学的140 多名老三届毕业生,告别父母,满怀激情奔赴山西汾阳县杏花公社的九个生产大队插队落户。他们在贫困的农村,在社会的最基层,直面陌生的环境,深入社会最底层,开始了人生中最富激情与勇气、最富理想与追求的一段人生旅程。
自80年代以来,知青纪实作品层出不穷。其中不乏很多全面呈现时代风貌、深刻反思知青运动的优秀作品。该书的内容侧重不在于向读者讲诉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而是选取140多名北京知青在农村的各种故事为内核,原滋原味地记录当年知青的生存状态和思想状态,不沉重却发人深省。
在书中你会看到诸如“杏花村里偶遇狼”、“大胆分食砒霜鸡”、“贪杯险烧汾酒库”、“猪圈里面过春节”等精彩的插队轶事,更能通过他们真实的笔触,读出山西汾阳杏花村里的这群“北京爷们儿和姐们儿 ”为何会那么独立、自信与坚韧。
作者简介· · · · · ·杏花村知青,40余名曾在山西汾阳杏花村插队的知青合著。
目录· · · · · ·
序 知青啊,知青!>>鲁天龙 朱新潮>001
第一章
青春挥洒杏花香
告别北京,插队酒乡>>王杰>002
夜宿大车店>>王杰>004
小相寨往事>>韩援>006
木头和砒霜鸡>>王小鲁>012
往事与随想>>陈凯>014
小相纪事>>贾岱声>017
妞子在农村>>蒋凌>036
往事如陈酒>>郭志坚>044
插队路上>>杨兰娣>050
打柴不问樵夫>>赵惠艳>052
窝头>>阎明辉>054
养猪记>>曲国林>055
井中捞桶>>芮士平>056
轮流做饭>>王杰>057
女猪倌>>王杰>060
鸵鸟战术和神奇医术>>戈小丽>061
截车的故事>>戈小丽>063
给老美讲插队故事>>戈小丽>067
杏花村遇狼记>>袁维之>075
子夏山游记>>鲁天龙>079
杏花村里听读报>>鲁天龙>084
猪圈里过春节>>刘承运>091
酒库里的一把火>>刘承运>093
给杏花村人的一封信>>戈小丽>096
第二章
关爱如山情似水
我和福蜀>>王人枫>100
韩福全大爷>>杨联萍、陈莹、陈英>101
知青点的特殊成员>>赵惠艳>103
大婶>>阎明辉>104
土插队到洋插队>>乌蒙>106
杏花村的酒姑娘>>乌蒙>109
忆郭路生>>郑天曲、陈黎宁>117
小狗东东>>王杰>120
怀念我们的大娘>>王杰>123
郭路生在杏花村>>戈小丽>125
月萍>>戈小丽>134
能人金光亮>>袁蓓>136
第三章
一样经历别样情
在那杏花盛开的地方>>金远志>140
追寻那逝去的记忆>>金大海>144
知青生活忆录>>楼申光>145
回乡有感>>张保庆>148
知青感觉——“插队”四十周年记>>于新>151
山庄头村——难以忘却的岁月>>张勤、杨兰娣>155
那个绝望的深秋>>赵惠艳>159
内疚到永远>>赵惠艳>161
忘不了>>金燕萍>163
阔别三十载,今日回故乡>>赵惠艳>164
遥远的岁月,梦里的杏花>>王杰>168
插队后的第一个春节>>王杰>171
在杏花村小学当老师的那段时光>>王杰>173
杏花村的零星记忆>>袁敏之>175
难忘杏花村的插队岁月>>顾建华>185
难忘的回忆>>孙丽丽>187
杏花和我>>戈小丽>189
《友谊之歌》——知青的故事>>戈小丽>192
四十年的记忆>>傅琳>206
梦回武家垣>>袁蓓>210
圆梦武家垣>>袁蓓>212
第四章
汾酒甘甜化作歌
旧诗词四首>>谢阳谷>216
乡情·乡恋>>刘建章>218
思友>>刘林平>223
忆>>赵国庆>223
盘点人生四十年>>谷振恒>224
知青故地行随记( 外一诗一联)>>谷振恒>226
故地重游>>岳喜田>228
忆杏花村>>赵家荣>229
忆江南·杏花村(三首)>>朱新潮>231
纪念赴山西汾阳县杏花公社武家垣大队插队四十周年>>安志宏>232
闻七三年大学招生有感>>陈晓轩>236
贺杏花知青聚会>>周兴华(敖坡知青)>237
诉衷情 有感与杏花知青的插友情谊>>周兴华(敖坡知青)>237
诗五首>>刘长奇>238
附录一 北京知青赴山西杏花村插队名录>240
附录二 我们的第二故乡——汾阳简介>242
据说峪道河公社的知青还著有“醋栗儿集一情系山西汾阳” 。
这两本书的贡献,为我们打造杏花村知青博物馆,提供了好些方面的文化资源。而要让它们转化为展示北京知青在杏花村插队活动的资源资料,还需做大量的卓有成效的收集、提升和拓展工作。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