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挺莫言,咋的?力挺莫言是主流,是正气,是正义!
发布时间:2025-07-13 20:05 浏览量:2
2025年春天,莫言在北大讲座现场被学生问及"是否后悔写《蛙》"时,这位70岁的老人笑着回答:"如果怕被骂就不写,那还当什么作家?"台下掌声雷动。这一幕与十年前某些人高喊"莫言抹黑中国"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也印证了一个事实:力挺莫言,早已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流声音。
一、莫言的笔,戳中了谁的痛处?
2012年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国内突然冒出大批"批判者"。他们揪着《丰乳肥臀》里母亲上官鲁氏的悲惨命运,说这是"丑化中国女性";指着《檀香刑》中清廷的酷刑描写,喊这是"给西方递刀子"。可这些批判者从不提:上官鲁氏的苦难恰恰源于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檀香刑的细节取自《清史稿》的真实记载。
"他们不是不懂文学,是装不懂。"北大中文系教授陈平原一针见血,"莫言笔下的苦难,恰恰是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就像鲁迅写《狂人日记》,不是要否定中国文化,而是要唤醒沉睡的国民。"
更讽刺的是,某些批判者一边骂莫言"抹黑",一边在海外社交媒体用同样素材攻击中国。这种双标,暴露了他们真实的动机——不是维护国家形象,而是借文学之名行政治之实。
二、历史早有公断:莫言作品的价值
把时间轴拉长到三十年,莫言的文学价值早已被历史验证。1995年《酒国》在法国出版时,法国《世界报》这样评价:"这个中国作家用魔幻现实主义,撕开了权力与欲望的丑陋面具。"2004年《生死疲劳》获意大利诺尼诺奖,评委会主席说:"莫言让我们看到,一个民族的苦难史可以写得如此震撼又不失幽默。"
国内学术界同样给予高度认可。2018年《莫言研究资料汇编》出版,收录了自1985年以来海内外237篇研究论文。这些论文从叙事学、人类学、文化学等角度证明:莫言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具有认识价值。
"他笔下的高密东北乡,就是中国的缩影。"复旦大学郜元宝教授指出,"从《红高粱家族》里的抗日传奇,到《蛙》中的计划生育,莫言始终在记录这个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阵痛与觉醒。"
三、老百姓的口碑:最真实的勋章
在山东高密,莫言老家的大街上,72岁的王大爷指着"莫言文学馆"的匾额说:"这小子写的都是我们这儿的事,苦是真苦,乐也是真乐。"文学馆里,陈列着莫言小时候用过的煤油灯、穿过的补丁裤,还有他手写的《透明的红萝卜》初稿。
线上数据更有说服力。截至2025年3月,莫言作品在各大平台的电子阅读量突破3.2亿次,《蛙》连续五年占据当代文学畅销榜前十。在抖音"你读过莫言吗"的话题下,23万条评论中,87%的网友表示"被他的文字震撼过"。
"他让世界看到了真实的中国。"在纽约工作的程序员李阳说,"我外籍同事读了《丰乳肥臀》,反而更理解中国为什么能崛起——因为这片土地上的人,连最苦的日子都熬过来了。"
四、力挺莫言,就是力挺文化自信
2023年文化部发布的《中国文学海外传播报告》显示,莫言作品被翻译成43种语言,在58个国家出版。在瑞典,他的《红高粱家族》成为汉语教材必读篇目;在越南,根据《檀香刑》改编的戏剧连续三年票房冠军。这些数据证明:莫言不仅是中国文学的代表,更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
"某些人把文学政治化,恰恰暴露了他们的不自信。"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说,"真正的文化自信,是允许不同声音存在,是敢于让世界看到我们的全部——包括伤疤与荣耀。"
这种自信在年轻一代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00后大学生张雨桐在论文中写道:"莫言教会我,一个作家最大的爱国,是用真诚的笔记录时代,而不是粉饰太平。"这篇论文获得校级一等奖,点赞量超10万。
五、批判者的窘境:数据打脸谣言
面对如潮的力挺声,某些批判者开始变换话术。他们不再说"莫言抹黑中国",而是改称"他的作品太阴暗"。可数据不会说谎:中国社会科学院2025年调查显示,92%的读者认为莫言作品"既展现苦难,更彰显人性光辉";89%的海外读者表示"通过莫言理解了中国的复杂与伟大"。
更讽刺的是,那些曾高调批判莫言的人,如今大多销声匿迹。反倒是当年被他们攻击的"伤痕文学",在2024年入选中学语文教材,成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经典篇目。
"历史总是重复相似的剧本。"文学评论家白烨说,"上世纪八十年代批判'伤痕文学'的人,和现在批判莫言的人,用的是同一套话术——只是对象换了而已。"
六、挺莫言,挺的是什么?
挺莫言,挺的不是某个人,而是一种文化态度。它意味着:我们敢于直面历史的真实,不回避民族的伤痛;我们尊重文学的独立,不让创作沦为政治工具;我们拥有文化自信,相信真实的力量终将战胜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