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俄打了120年没拿下,最终却主动归顺,爱食人的夜叉国如今怎样
发布时间:2025-07-12 14:16 浏览量:2
要说起北方寒地边疆的那些民族,许多人脱口而出的可能是凶悍顽强的俄罗斯人。有点上年纪的还会说起哥萨克,但不知道有多少人,听说过让沙皇头皮发麻,哥萨克大军也是心头发凉的楚科奇人?这名字听起来稀奇,但他们可不是传说中的主角。他们是真刀真枪跟俄国死磕过的。别问为什么,这事儿搁今天,估计也得让人睡不踏实。就是这个名字,外国文献、华夏古书里都留下了,他们到底有啥来头?这事儿今天就指不定得捋一捋。
追溯起来,楚科奇这个名号也不算多么新鲜。唐人的书本里,居然就有记载。那叫“夜叉国”,据说当地人戴着海象的獠牙,外貌吓人,甚至还有“生吃人肉”的记载。公元八世纪左右,唐朝的《通典》写得十分离谱,什么“皆豕牙翘出,噉人……未尝通聘”。要说历史上少不了夸张,可眼见古书黑着白字写着,真真假假全掺着。很多人读到这里,直接就不信了,哪有人真吃人不是可是历史书上的确真有。这事儿传得神神叨叨,很多考古学家又不爱下结论,反倒让楚科奇人的故事更有几分野性难测的气息。
但书上可怕归可怕,骨子里的实情要比文献更耐琢磨。楚科奇人生于苦寒之地,终年冰天雪地。早年生活只能依靠猎猎捕捕鱼。不仅环境恶劣,资源紧缺,最要命的是,当时北极圈附近这一片,可不是文明安逸地,是弱肉强食的生死角。吃不饱、穿不暖、病了没药,就成了压在身上的铁石。很多史学者分析,他们的吃人生习俗很可能也是极端生存下的产物,也是族群存续对死亡的一种应对。
说起楚科奇人的死生观,那真不是简单。人家对死亡不但无惧,反倒隐隐有点期待。那种气氛,我们现代人怎么都体会不到。死亡对他们不是消散,而像去了个“更好”的世界。美食、美女、盛宴、无病无灾——那些难以想象的好事仿佛只等你跨过去。现代心理学或许有说法,但搁那种苦难年代,这套东西才有点“活下去就多余,死了反倒轻松”的念头。那些楚科奇老一辈,几乎没有对未来生活的期望。受伤了、得病了,就等家里人“帮一把”,亲手把你送过去。你要说残酷吧,是真残酷,可问题是,这大冷天里颤抖着活着,有时还真不如干脆解脱。
他们有个习俗,每年到某些特定节日,就集中把重病的人请出来,在仪式之后,让亲戚“帮着”早日解脱。旁观者听着心惊胆战,可在他们自己眼里,这不是什么可怕事儿。你问他们怕不怕死?他们反问你:活着有啥意思?他们的思路简单直接:自杀、病死都不算好死,被杀才是踏实的走法。死亡甚至带点仪式感,甚至是荣耀——到底这样好不好呢?其实现在的人根本没法给个准话。
也正是因为不怕死甚至觉得“被干掉”算幸运,楚科奇人当兵打仗,简直生怕死得慢。沙俄那会儿的军队,叫强大都不过分。三教九流,钢枪火炮,哥萨克兵团刀口上舔血,结果在楚科奇人眼里,反倒变得无趣起来。第一仗打下来,武器差距大得离谱。哥萨克火器一响,楚科奇人倒下一片。可没想到,很快他们又冲了上来,脸上真找不到一丁点恐惧。有点意外,这种场面哥萨克士兵也是第一次遇见。敌人不是杀不动,而是杀不怕?看着楚科奇战士前仆后继,居然还有期待、渴望,活脱脱一群找死的人,这谁带过谁惧。
哥萨克兵团没得到便宜,反倒落了大大的下风。你说是哥萨克菜,还真不是。楚科奇人就像天生“开无敌”,任你枪炮再猛,他也敢冲你脸。沙俄军队不断进攻,屡战屡危。没办法,楚科奇人摸清门路后,学会了游击。极地严寒,他们会利用天气进行埋伏。一个个像雪地里潜伏的狼,而这大雪覆盖下的危机,搞得俄国人逐步摸不到头脑。小分队被逐个围歼,补给线不断被袭扰。大约拉锯百年,这块地方沙皇就是吃不下来,连俄国本国资料里都承认是硬骨头。
当然,也不能一味把他们说成什么“天生好战”。北极圈生存压力巨大,没人愿意一直折腾下去。后来,沙俄高层干脆放缓攻势,换成物资贸易。你有土特产,我给盐粮布匹,楚科奇人日子也没法太死硬。渐渐地,一些自然资源枯竭,他们不得不接受沙俄的行政管辖。自给自足谈何容易,别说自己造船,都靠俄国过路,牧猎生活更是举步维艰。
近代以后,楚科奇人逐渐变成俄罗斯境内的一个少数民族。基因检测结果,甚至显示他们一部分已经东渡过白令海峡,去了阿拉斯加。也有学者说,北极圈的因纽特人本是楚科奇人的旁支,这个推断虽无法下结论,但各地同源说法不少。今天的楚科奇民族已被俄罗斯行政区划归入少数民族。他们生活方式被迫改变,传统的生活逐渐边缘化,年轻人很多都去城市,老一辈还守着祖先的老规矩转圈。
但老规矩也没保持下来多少。曾经的那种极致死亡仪式,早已在官方打压和现代医疗下鲜有发生。他们会举行祭海仪式、纪念古祖活动,外人旁观更像是展示,而非活生生信仰。现代社会谁还真把“吃人”放在嘴边。
不过也别觉得他们全都“同化”了。实际情况可能没大家想象的那样单调。城市里混日子的年轻楚科奇,可能对自己的出身毫无执念,可以一坐几十年不回老家。可村里那点老人,仍然一年一度到荒滩上烧点祭品。就这样,几个节日、几条旧礼数,看似与现代冲突,其实多奇妙。人有种牵挂,老祖宗怎么想的不见得懂,但总得留根啥的。有点像咱们自己清明扫墓,谁还真信烧纸能买得了iPhone?
今天的楚科奇人有些自豪。官方资料说他们保持了不少固有技艺,例如极地皮筏、皮衣、雪橇驾驶,甚至还是极地极强的耐寒族群。美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阿拉斯加及加拿大沿海区域内,他们的亲戚繁衍生息,分支众多。到现在为止,全球统计约有1.6万名楚科奇人。这数目少得可怜,跟哪个民族动不动百万千万根本不一样。
但是数据永远只是数据,现实生活太琐碎,千人千面。网上还有些回忆,说现代楚科奇青年喝着啤酒,也会偶尔给朋友讲“当年楚科奇和哥萨克干了一仗,咱祖宗可真行”。更现实一点,他们如今在俄罗斯属于政策扶持对象,小孩教育、医疗相对有资源,老一辈享有特殊补贴。怎么说?说好也可以,说不好更能挑出毛病,毕竟民族的自信,是在漫长历史的拉扯中生根的,不是吃一口海象肉就能解决。甚至你要说同化和消亡,谁也给不了公式。
不过,并不是所有传说都真实,那些“吃人”的历史多数只是外来谣言,用来吓唬孩子的故事。考古学家没找出多少人骨残渣,俄罗斯学者现在干脆说,那是误解。但不管真假,楚科奇人的血性、勇猛到让沙皇放手的事,资料确实摆在那里。武器差距不是决定战争的唯一标准,人的精神力量有时也让人陷入困惑。
也许再往后几十年,当地幼童讲的故事都得靠博物馆。民族的消解、传统的流失,和时代的高速变动并肩前进。楚科奇人的那些过往,有点传奇,有点惨烈,有时又有点让人疑惑。他们是不是还会有下一个百年的新故事?这种问题,没法现在就下结论。
山高路远,风雪漫漫。人和民族的故事,就是山河里的一缕烟。有的会散,有的还在原地打转。有时候想明白,有时候又不那么明白。
楚科奇人,或许终究只是历史里一抹倔强的影子,今天的烟火气已盖住往日的刀光。
就这样,谁能说这不是另一种真实呢。